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638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医疗需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94

8

45

6065

凉州区

3

38

7

26

3719

民勤县

1

18

995

天祝县

19

5

551

古浪县

800

(三)我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与全省、全国比较。

从表2可见全市每千人(人口基数不包括常年流动人口)中拥有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全省水平,三县拥有数2567,但凉州区拥有数却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

按城区和农村人口进行统计,城区的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农村,每千人口拥有的卫技人员数城区是农村的2.5倍、执业医师数是2倍、注册护士数更是达到了3.6倍,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表2:

每千人口

卫生技术人员

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护士

3.89

1.59

1.38

4.43

1.84

1.78

4.37

1.51

1.13

2.05

1.49

0.46

2.27

0.9

0.72

甘肃省

3.22

1.33

0.91

全国

3.66

1.54

1.18

注:

以上数据来自《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四)我市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与全省、全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市每千人口拥有2.92张,高于全省及全国,其中凉州区每千人为3.61,民勤县3.22,天祝县2.53,古浪1.96。

凉州区城区内每千人口拥有3719张,是三县的2倍,床位集中分布在了仅有占全市人口28%的城区内,而占全市人口72%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市床位的35%。

表3:

实有床数(张)

每千人口数

2.92

3.61

2.53

1.96

70290

2.65

3701076

2.83

(五)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拥有量比较。

从表4可知,无论是10万元以下还是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三级医院均为最高,分别占全市30%和40%,平均每院的拥有量更是其它类型的医疗机构无法类比的,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三级医院每院拥有68台,二级医院为58台,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仅为34台,民营医疗机构尚未拥有,量最少。

由此可见,我市的医疗设备配置主要集中在城区的三级及二级医院,而处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院尚显缺乏。

表4:

医院类别

机构数

10万元以下

10万元以上

台数(台)

每院拥有量

489

122.25

68

17

312

62.4

58

11.6

一级医院

578

6.1

34

0.36

56

(六)我市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供给情况

按医院等级及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分类,从表5可以看出,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住院人数及手术人次数均以三级医院为高,分别占全市的54%50.94%42.56%46%。

此外,二级医院全市住院服务供给上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43.6%43.1%52%50%,一级医院(卫生院)在其住院人数及手术人数分别占到全市的1.54%5.2%5%3.57%,民营医疗机构在住院服务供给上所占比例较小。

表5:

医院

类别

门诊人次数

构成比%

急诊人次数

住院人数

住院病人手术次数

551540

54

18268

50.94

29200

42.56

6994

46

445621

43.6

15462

43.1

35684

52

7584

50

15684

1875

5.2

3457

542

3.57

7895

0.77

256

0.71

265

0.37

42

0.28

二、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的地域配置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

全市仅有的4家三级综合性医院、3家专科医院、8家民营医院集中分布在仅占总人口28%的城区内,占总人口28%的城区人口占有着全市65%的医疗资源,而占总人口72%的三县农村人口仅占有35%的医疗资源,无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

(二)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

占总人口28%的城区人口拥有着全市65%的卫生技术人员、70%执业(助理)医师、40%注册护士,千人拥有卫生资源数分别为卫生技术人员2567名、执业(助理)医师1456名、注册护士数986名,而占总人口72%的县区人口仅拥有全市35%的卫生技术人员、25%执业(助理)医师、19%注册护士,千人拥有卫生资源数分别为卫生技术人员名、执业(助理)医师789名、注册护士数248名。

(三)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分布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

全市60%的床位分布在仅占总人口28%的城区内,千人占有床位数高达4.78,而占总人口72%的三县农村人口仅拥有40%的床位,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2.23。

(四)医疗设备其分布不均衡。

占总人口28%的城区人口拥有着全市56%的十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而占总人口72%的三县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市44%十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

城区内三级医院平均每院的拥有量更是其它类型的医疗机构无法类比的,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城区内二三级医院每院拥有184.65台,而三县一级医院(卫生院)仅为6.1台,民营医疗机构尚未拥有此类医疗设备。

由此可见,我市的医疗设备配置主要集中在城区的三级、二级医院,而处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院尚显缺乏。

(五)病员就医流向不均衡。

由于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内,乡镇及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近看小病的要求,普遍缺乏相应医技人才和诊疗设备,部分疾病还不能在本县区一二级医院内得到有效医治等原因,致使我市医疗消费呈梯度向上、向外转移态势,不少小病病人舍近求远到市区三级医院就医,导致一二级医院资源使用率不高,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医疗业务萎缩的趋势。

根据表5数据分析可见,资源配置结构的倒置,使城区内医院在同三县医院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导致病人流向的“倒三角”分布。

其中,门诊病人、急诊病人、住院病人有69%在城区二三级医院就医,仅有31%在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就医。

(六)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不均衡。

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床位使用率表现为三级比一二级高,一二级医院比民营医院高,民营医院比社区门诊高现象。

存在着城区内二、三级医院床位紧张,民营医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低,造成医疗资源利用不平衡。

城区内医疗卫生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高于全市平均值,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存量)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的卫生服务需要及需求,甚至在一部分医疗机构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部分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门诊人次在低位徘徊,这与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后的居民卫生需求发展速度不相称。

(七)民营医疗机构经营不规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的卫生体制改革也逐渐跟进,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近年我市兴起了一批民营营利性医疗机构,这部分民营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了吸纳病源、开拓业务、创造利润,纷纷进驻城区内,购置大量医疗设备,多方位开展业务,和公立医疗机构抢占市场,形成了鱼龙混杂的医疗市场。

但不管是从知识结构、人才队伍、设备优势、医疗质量等方面与公立医院相比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距。

大多只能以提供门诊服务为主,致使城区内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但使用率低下等现象。

同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坚持以药品收入为主,致使以药养医现象愈演愈烈,群众医疗费用支出中药费负担过重仍居高不下。

三、导致我市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和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据《2008年中国卫生年鉴》显示,我国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1%,而其他亚洲各国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出平均高达10%,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更是高达21.8%、16.6%。

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不能适应国家医药收费政策调整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具体表现:

一是财政投入增长滞后于国家对医疗收入政策的调整。

市财政虽然在不断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助力度,但不能完全解决医疗机构业务发展经费、人员工资,致使医疗机构不得不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医养医。

二是财政对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业务补偿不足。

我市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诸如防疫、急救、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市财政未对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事项进行足额补偿,存在较为严重的“以医养公共卫生”现象。

三是政府对基层卫生投入低,大部分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设备简陋、诊疗监测手段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床位使用率低,经营困难,不能满足农村医疗保健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病员流向城市,致使这部分卫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四是我市既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医疗机构,也有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军队所管辖的医疗机构,由于这些医疗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对其实施统一的监管,难以对其卫生资源做出正确的评估和规划,从而造成了医疗机构重复设置、大型仪器盲目引进、卫生资源分布不公、卫生监管乏力等现象。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错位。

卫生改革以来,由于放宽了政策,拓宽了办医渠道,故而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办医的积极性,在我市城区内开设了许多个体诊所和民营医疗机构,一部分患者到个体诊所、社会办医机构等就诊的人数达到就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等问题,但同时也使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出现错位,本应该由一二级医院承担的直接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急救等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由三级综合性医院承担,致使卫生资源利用率下降和资源的浪费。

不合理的卫生资源流向,导致了城区内二三级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型医疗设备重复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大部分集中于城区医院,而面向基层,承担医疗、预防、保健综合任务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却不能发挥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急症、外伤的应急处置的作用,导致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出“头重脚轻”的“倒三角”状态。

(三)医院总体布局也趋于集约化,医疗技术功能的扩展,专科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全,医院规模逐步趋于大型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三级医院不断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注重外延的扩大,在学科建设上和购置大型设备上力求“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没有真正形成自己明显的优势专科特色,缺乏自己的服务品牌。

由于政府缺乏调控医院发展的机制,公立医院走上了一条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医疗资源呈扩张状态,医疗技术快速引进,医疗设备配置高档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资本运营从低成本向高科技、高成本发展。

同时,由于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缺乏,医疗水平不高,使得转诊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名存实亡。

从而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造成了中小医院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的技术提高不快,待遇没有保障等恶性循环。

四、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卫生资源能否合理配置使用不仅影响区域内卫生事业发展,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我市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低,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城乡医疗保健差别大的城市。

既要看到农村人口多,城市、农村仍有相当部分贫困人口的事实,又要看到无序竞争所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加剧。

要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就应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科学界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及职能,有针对性的加强建设,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浪费或是不足,科学的对医疗资源的进行优化和配置,才能实现我市医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医院分级分工制度,科学界定各级医院功能定位。

根据全市现有医疗机构的人员技术水平、医疗设施条件,科学界定市、县、乡(社区)、村四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各级医疗机构对应的患者群,进一步强化双向转诊等制度的落实,从宏观上引导病员合理流动,才能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一是加强村卫生室管理,按照乡村一体化管理规定,对村卫生室实行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品规范管理,业务上必须以公共卫生为主,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和管理下,负责做好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儿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以及小伤小病诊疗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二是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是直接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急救等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场所,其职能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医疗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急症、外伤的应急处置。

三是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是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龙头,是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急救应急处置等的指导中心和培训基地,在医疗方面主要是对常见病、多发病采取适宜技术进行诊治。

四是三级医院功能定位主要是承担全市区域内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康复以及地方病、疑难危重病的诊疗等工作。

(二)建立区域内医疗中心。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管理办法,在建设规模、技术力量安排、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开展工作。

对现行的卫生行政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医疗机构的全行业管理,建立区域内医疗中心。

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乡镇或区建立社区医疗中心,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让百姓放心就医;

在县级区域,建立以县医院为支撑的医疗中心,承担常见病、疑难病、多发病的诊疗责任,还可承担对乡村两级卫生院(所)医疗人员的培训;

在市府所在地建立全市医疗中心,主要开展对疑难危重病的诊疗工作,担负起全市医学教育、科研、急救等任务。

一是做大、做强三级综合性医院。

以规模效应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

三级综合性医院,必须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满足各层次居民的医疗需求,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

二是做精做细专科医院。

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把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

我市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卫生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专科医院,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三是对其他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针对这些医疗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对其实施统一的监管,难以对其卫生资源做出正确的评估和规划,从而造成了医疗机构重复设置、大型仪器盲目引进、卫生资源分布不公、卫生监管乏力等现象,只有实施统一监管,打破目前的所有制结构不同、布局不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统一纳入卫生全行业管理,根据区域服务人口,重新规划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对功能相近、质量不高、门诊量不足、床位使用率低的医疗机构通过兼并、联合、合资、改组及托管租赁等形式进行改制,重新分配卫生资源。

大中型设备的配置由全市统一管理,避免重复配置、资源浪费。

在省上对二级以上医院药品实行以省为单位网上采购、集中配送的同时,实行全市以县为单位统一采购、集中配送、降低药价,惠及百姓。

(二)组建大型医疗集团,健全双向转诊制度。

由二三级医院牵头,联合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资源共享,降低经营成本,形成在规模、床位、服务质量、学科群、医疗质量、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居前的医疗集团,实现双向转诊。

一是医疗集团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共享来促进患者在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的流动,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医院的经营成本。

此外,还可以发挥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加竞争优势,通过内部教育培训促进各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并为医院内部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由于医疗集团中各医疗机构的利益趋向一致,只有促进他们之间密切交流,对患者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使得社区首诊负责制顺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才会有技术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有力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大中型医院的基础医疗服务虽然会减少,经济上有所损失,但可充分利用卫生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更集中精力去从事复杂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集团的医疗实力,凭借自身的技术设备优势去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从中亦能得到补偿。

三是医疗集团的产业化经营,一方面为促进医疗机构的体制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促使政府从长期的“管办不分”角色中得以解脱,成为真正的管理者,用于规范医疗市场的行为以促进我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医疗集团重点服务范围是各成员医院所覆盖的地区、街道,同时向全区、全市乃至全省拓展服务范围。

根据医疗集团的发展规划和需求,中心医院还能负责指导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全科医师及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同时不定期到各成员医院查房、会诊、授课培训。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分配卫生资源。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医疗服务必须实行严格准入、有序竞争,必须服从和接受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

医疗机构的增设必须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严格办理审批手续,形成有序竞争的医疗市场,不断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

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根据本地区医疗机构的特色和特长配置医疗资源,加强本地区各级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与配合,提高本地区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

各个医疗机构不仅要想办法使其他医院的医疗资源“为我所用”,而且也要乐于提供给其他医院使用,更好地引导各级医院合理而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充分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配置。

(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通过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来体现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是推进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监督、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承担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已明确诊断疾病的防治工作。

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被吸引到了城市大医院,使大医院承担了许多应由小医院或社区来完成的事情,技术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也造成了消费者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增加,降低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一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认真实施中央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项目,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功能完善、水平提高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制订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模式,强化预防保健功能,全面推行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开展城市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工作,促进社区卫生机构更好地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

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强化社区卫生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转岗培训,按照卫生部中西部社区卫生人才培训项目方案要求,完成全科医师骨干、全科医师、社区中医师、社区护士和社区适宜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三是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制度,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的责任点,鼓励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三级医院要与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建立对口协作关系,长期开展帮扶工作。

(五)转变医院办院思路,优化医疗技术结构。

一是要处理好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规划的关系,服从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兼顾,既要适度、规范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也要加强配置管理,促进大型医用设备有效使用,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是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向内涵建设型发展。

内涵建设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关键。

公立医院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把工作重点放到医院的内涵建设上来,要从盲目扩展地盘、增加床位、购置高新设备的投资性增长和扩张型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员素质、树立社会诚信、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内涵建设型发展上来。

三是从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会效益转变。

公立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社会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然而,医院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经济效益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

因此,要正确认识、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克服盲目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卫生资源平等分配。

从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不同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而大批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等未被纳入医保范围,要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在城市,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基本医疗保险从面向部分城市人群,向惠及整个城镇劳动者转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卫生公平的有效方式,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需要情况,坚持自愿原则,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只有依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才能保证绝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改变卫生资源分配不平等这一现状。

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