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7579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9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

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

3、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

化繁为简。

那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对!

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

对折;

从闭口处画起;

连接处不能剪断。

5、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

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人平移就是下一个小人;

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0小题。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1)、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

(2)、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1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

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

图案。

(1)、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9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积,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

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盘并玩一玩。

想一想:

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你知道了什么?

应该怎样做?

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

成功了吗?

六、课后反思。

综合练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2、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根据平移、

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3、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

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

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用镜子照一照。

本题只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图形,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这一半图形,判断整个图形的名称。

①学生先自己猜一猜,再用镜子验证,看一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①平移: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

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

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

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

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

(1)平移得到的?

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

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

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一)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

(2)、复习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

五、课后反思。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一)》共4课时74等内容。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

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

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

(板书:

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

例如:

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

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

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

(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

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

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

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

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

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

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

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厘米。

(补充板书:

单位。

板书:

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②交流得出:

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④提示思考后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

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例: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

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2)指导操作:

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

0到3呢?

(4)小结:

(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

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

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结:

(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

问:

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

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

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

几厘米,几㎝。

1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

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④量一量你的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我们认识了厘米。

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

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

长度单位:

厘米cm

1厘米2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26厘米

1cm2cm3cm7cm10cm26cm

课后反思: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

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

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思考:

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

(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

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

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

发现了什么?

说明:

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③:

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

③学生操作:

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

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④学生操作:

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

⑤学生操作:

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⑥学生操作:

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

⑦看一看,想一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

①学生操作:

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②学生操作:

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

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

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操作:

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

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并引读: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这是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学生操作:

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

(3)小结:

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

尺子要放平放直。

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

3题:

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

4题:

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题:

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

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

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

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10厘米40厘米1厘米1米35厘米5厘米28米

六、课外活动:

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工具:

米尺软尺卷尺

标注:

1米、2米、3米、6米、9米

进率: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1m=100cm100cm=1m

第3课时认识线段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

为什么?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

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

(2)小结:

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

认识线段)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

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2)P5做一做第1题。

(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提出问题: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

点名说说,教师示范。

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

(教师巡查指导)。

(3)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

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量折线。

(1)提出问题:

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

这里面有线段吗?

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

分段测量,再加起来。

3、画任意线段:

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

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

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

5、P5做一做第2题。

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

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示范画法:

①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

②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

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

(强调:

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学生练习: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

同桌互查:

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

1、P6做一做:

1题:

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题:

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

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

2、P9第6、7题:

6题:

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

7题:

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

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

五、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第4课时练习课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比较长短。

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

直尺

一、复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

10米1米5厘米10厘米1厘米50厘米

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

食指宽

(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

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

(1)米教室门宽

(1)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P7例8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

(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

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

那肯定是13什么?

(3)还可以怎样想?

(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

直尺是20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

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

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

四、题型练习:

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

第8题:

(1)理解题意:

判断单位对不对。

(2)提示思考:

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

26米(篮球场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