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70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进一步发展细胞体积增大,线粒体、内质网解体,发生空泡变,即胞浆疏松化。

当细胞肿大变圆时称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

胞质内出现异常增多的大小不等的脂滴圆形空泡,可被苏丹Ⅲ染成桔红色。

(3).玻璃样变性:

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

可发生于血管壁、结缔组织和细胞内,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4).淀粉样变:

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时,HE染色示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类似玻变。

用淀粉样呈色反应显示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磺时,由棕色变为深蓝色。

(5).粘液样变性:

主要为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沉积。

表现为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

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基质中。

2.三种基本类型坏死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液化性坏死中又有溶解坏死和脂肪坏死.其形态特征:

(1).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蛋白质凝固,组织细胞核消失,组织的轮设计廓依稀可见。

如脾、肾的贫血性梗死。

依病因,组织特性的差异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

(2).液化性坏死:

因为坏死组织内蛋白质少而脂质多,或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坏死后发生酶性水解而液化,坏死组织成液状。

如:

脑、胰等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

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改变。

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往往聚集成片块状。

 

损伤的修复

简答题

1.纤维组织的再生过程分哪几步?

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2.怎样使二期愈合的伤口,转变为一期愈合?

将二期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缝合,控制感染.尽可能将二期愈合转变为一期愈合.

3.请以皮肤切口为例,简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为伤口早期变化(充血,渗出),伤口收缩,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及表皮和其它组织的再生等.

论述题

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和主要作用。

肉芽组织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大量渗出物及炎细胞。

其中巨噬细胞产生PDGF、FGF、TGF-β、IL-1及TNF,及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吞噬细胞吞噬搬运细菌及组织碎片,同时放出各种水解酶分解组织及纤维蛋白。

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等。

其主要功能是;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巨噬细胞产生PDGF、FGF、TGF-β、IL-1及TNF,

及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吞噬细胞吞噬搬运细菌及组织碎片,同时放出各种水解酶分解组织及纤维蛋白。

心血管系统

1.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改变为;

斑块破裂或溃疡形成,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钙化和动脉瘤形成,其中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并发症。

2.简述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的影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冠心病;

脑动脉粥样硬化能引起脑萎缩、脑梗死和脑出血;

肾动脉粥样硬化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并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主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不会引起血流障碍,而动脉瘤形成是其主要并发症;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下肢坏疽。

3.简述良性高血压的心脏病变特点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在代偿期,形成特征性高血压性左心室向心性肥大,晚期则变成离心性肥大。

严重时,临床上可出现心力衰竭。

4.简述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其结局。

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疣状心内膜炎。

其特点是在受累瓣膜(二尖瓣最常见)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粟粒大小、不易脱落的疣赘物。

疣赘物发生机化,使瓣膜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并增厚、变硬、卷曲、缩短。

由于病变反复发作,最后可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5.简述风湿性心肌炎的病变特征及其结局。

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在间质血管附近可见阿少夫小体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病变反复发作,阿少夫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

病变常见于左心室,室间隔,左心房及左心耳等处。

风湿性心肌炎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累及传导系统时,可出现传导阻滞。

1.试述心肌梗死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心脏负荷过重,造成心肌缺血而导致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形态变化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①梗死后6小时内,肉眼变化不明显,但镜下可见梗死边缘的心肌纤维呈波浪状和肌浆不匀。

②6小时后,坏死灶心肌呈苍白色。

②8—9小时后呈土黄色。

镜下见,心肌纤维核碎裂、核消失,肌浆均质红染或呈不规则粗颗粒状,间质水肿、漏出性出血及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④第4天后,梗死灶外周出现充血、出血带。

镜下见,该带内血管充血、出血,有较多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心肌纤维肿胀,胞浆内出现颗粒状物

及不规则横带;

部分心肌纤维溶解及核溶解消失。

⑤第7天后,边缘区出现肉芽组织。

⑥第2~8周梗死灶机化及瘢痕形成。

2.试述良性高血压肾脏的病理变化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患者晚期,肾脏可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肉眼观,肾缩小、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

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境界不清。

镜下除见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内膜及中膜增厚外,还可见部分肾小球发生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的肾小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调,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临床上,晚期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障碍,表现为有多尿、夜尿及低比重尿和比重固定尿;

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升高,甚至出现尿毒症。

3.试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其发展过程。

风湿病的典型病变是肉芽肿性炎。

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变质渗出期病变部位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并有炎性渗出。

(2)增生期增生期以形成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Aschoff小体为其特征。

Aschoff小体呈椭圆形或梭形,其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湿细胞及淋巴细胞等。

风湿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嗜碱性;

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

除单核外,亦可见双核或多核的Aschoff巨细胞。

(3)纤维化期:

Aschoff小体纤维化,形成瘢痕。

血液循环阻碍

1.简述慢性肺淤血的镜下病变特点。

(1)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同时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泡壁增宽变硬。

(2)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皮的损伤

(2)血流状况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3.简述血栓的类型及构成。

(1)白色血栓:

主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2)红色血栓:

主由红细胞构成(3)混合血栓:

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构成(4)透明血栓:

主由纤维蛋白构成

4.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1)来自体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引起肺栓塞。

(2)来自主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阻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

(3)来自肠系膜静脉等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4)来自右心或腔静脉系统的栓子,在右心压力升高的情况下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心,在进入体循环系统引起栓塞。

(5)下腔静脉内血栓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髂静脉分

支并引起栓塞。

5.简述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2)机化、再通(3)钙化

6.简述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阻塞血管

(2)栓塞(3)心瓣膜变形(4)广泛性出血

1.试述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肉眼:

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镜下:

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肝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网状纤维胶原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2.试述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根据梗死区内含血量不同分为分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1)贫血性梗死病变特点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脑等。

早期,在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见出血充血带;

数日后因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而变成黄褐色;

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变坚实,黄褐色,出血带消失,梗死灶发生机化,初由肉芽组织取代,以后形成癍痕组织。

镜下:

呈凝固性坏死,早期细胞尚可见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改变,胞质红染,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晚期由于肉芽组织长入和癍痕组织形成,终被癍痕组织代替。

(2)出血性梗死病变特点常见于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支丰富或具有双重血供器官,如肺,肠等。

造成出血性梗死的先决条件是,在动脉阻塞之前,先有严重淤血。

梗死灶质实,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

后期由于红细胞崩解颜色变浅,肉芽组织长入机化,梗死灶变为灰白色。

呈凝固性坏死,可见组织轮廓,充满红细胞,以后红细胞崩解;

梗死灶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组织充血水肿及出血。

3.试述栓塞的类型及各型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

①肺动脉栓塞影响:

栓子小、量少   无严重影响

栓子小、量多   出血性梗死

栓子大      猝死(机械阻塞、神经反射、体液因素)

②大循环动脉栓塞影响:

小无严重后果

大梗死

(2)脂肪栓塞影响:

器官栓塞或肺栓塞

(3)气体栓塞影响:

大量气体进入血液→猝死

(4)羊水栓塞影响:

肺循环机械性阻塞;

过敏性休克;

DIC

炎症

1.渗出液和漏出液有何区别?

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

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低,比重小于1.018,细胞少,清亮,不

易凝固。

2.炎症有哪些基本病变?

各有何主要特点?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

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液体成分渗出、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

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

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简述脓肿和蜂窝织炎的区别?

脓肿是限局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脓肿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

蜂窝织炎常见于皮肤、肌肉、阑尾等疏松组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4.简述渗出液在炎症中的意义。

渗出液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的作用:

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物;

渗出物中所含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素网可限制细菌扩散,有助于吞噬作用,有助于修复。

二是不利的作用:

过多的渗出物可压迫临近器官造成损害;

渗出的纤维素过多易引起机化和粘连。

5.何谓肉芽肿?

请举例说明肉芽肿的类型?

肉芽肿是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其类型有:

①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病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

②异物性肉芽肿,如手术缝线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

③原因不明的肉芽肿,如结节病。

6.简述组胺、前列腺素、缓激肽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组胺:

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

前列腺素:

炎症时使血管扩张,加剧炎性水肿,引起疼痛和发热。

缓急肽:

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疼痛。

7.举例说明纤维素性炎的主要病变特征。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

在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的网状、条状和颗粒状,常混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如大叶性肺炎,肺泡内有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及大量嗜中性细胞。

8.影响炎症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炎症过程的主要因素有①病因:

取决于致病因子的毒力、数量及作用时间长短;

②全身性因素:

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和内分泌状态;

③局部因素:

包括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炎症渗出物和异物是否被清除或引流是否畅通。

1.试述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结局有:

痊愈完全恢复,即彻底清除病因,融解吸收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完全恢复

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不完全愈复,即以肉芽组织修复大面积的组织损伤。

迁延为慢性炎症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持续作用,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蔓延扩散蔓延扩散包括①局部蔓延,即病原微生物通过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

②淋巴道蔓延,病原微生物沿淋巴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病原微生物可进一步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血行蔓延。

③血行蔓延,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化脓性炎有哪些主要类型?

各有何病变特征?

化脓性炎的主要类型及病变特点:

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指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此时,嗜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

积脓是发生在浆膜、胆囊和输卵管的化脓性炎,脓液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内积存。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

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脓肿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3.为什么不同的炎症以及炎症的不同阶段渗出白细胞的种类有所不同?

不同的炎症由于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不同。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过敏反应则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因为各种炎症局部存在的趋化因子不同,趋化因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故不同类型的炎症渗出的白细胞种类不同。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的种类有所不同。

急性炎症早期(6~24小时)嗜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48小时后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其原因在于:

①嗜中性粒细胞寿命短,24~48小时后崩解消失,而单核细胞寿命长;

②嗜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

③炎症的不同阶段所激活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不同。

4.试述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主要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它们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分述如下:

⑴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它们通过吞噬作用即吞入病原体及组织碎片,然后利用其产生的活性氧代谢产物及其胞浆内多种溶酶体成分对吞入物进行杀伤和降解而发挥重要的防御功能。

⑵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吞噬能力,但较弱。

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另外,其胞浆内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的蛋白,也可造成上皮细胞崩解。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巨噬细胞吞噬并处理进入机体的抗原,再把抗原递呈给T和B淋巴细胞。

活化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这些淋巴细胞的产物都具有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另一方面,白细胞的氧代谢产物及溶解体成分也可释放到细胞外,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5.试述纤维素性炎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和结局。

纤维素性炎好发于粘膜、浆膜及肺组织。

其病变特点分述如下:

⑴发生于粘膜时。

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

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咽部白喉与深层结合牢固,不易脱落,而气管白喉假膜易脱落,堵塞气管可引起窒息。

⑵浆膜的纤维性炎见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发生于心包膜者,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若纤维素不能吸收,则被机化,引起心包纤维性粘连而发生心包闭锁。

⑶肺的纤维素性炎见于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此时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的纤维素、红细胞或白细胞。

若纤维素不能被溶解吸收,则由肉芽组织取代发生机化,形成肺肉质变。

6.举出至少五种常见的肉芽肿性炎,并分别说明它们的病变特点。

(1)结核病

(2)风湿性心肌炎(3)肠伤寒(4)异物肉芽肿(5)结节病

肿瘤

1.简述肿瘤性增生的特点。

肿瘤性增生具有下列四方面的特点:

(1)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

(2)生长旺盛,具有相对自主性。

(3)致瘤因素被消除后,仍能持续生长。

(4)与机体不协调,且有害无益。

2.何谓肿瘤异型性?

肿瘤异型性在诊断肿瘤中有何意义?

肿瘤的异型性:

是指肿瘤组织无论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区别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高低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3.何谓转移?

常见的转移途径有哪几种?

转移:

是指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转移途径有三种,即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4.何谓癌?

简述其主要病变特点。

癌:

是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病变特点:

肉眼观,切面常为灰白色,较干燥,质地较硬。

镜下,癌细胞可呈腺状、巢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

也可在间质内呈弥漫浸润生长,与间质分界不清。

网状纤维染色时,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癌巢外周可

见网状纤维围绕。

5.根据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腺上皮癌分为哪几种类型?

并说明各类型的恶性程度。

腺上皮癌据其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分为下列类型:

(1)腺癌,具有腺样结构,分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

(2)实性癌或称单纯癌,无腺样结构,形成实性癌巢,故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此类癌又可根据实质和间质的比例的不同分为硬癌和髓样癌。

(3)粘液癌,又称胶样癌,易形成广泛浸润,属高度恶性。

6.鳞状细胞癌常见于哪些部位?

镜下如何区分分化好和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食管、子宫颈等;

也可发生于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出现鳞状上皮的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

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出现癌珠;

分化差的鳞癌无癌珠形成,也无细胞间桥,且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核分裂像。

7.何为间变性肿瘤?

简述其主要形态学特点。

间变性肿瘤主要是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其主要的形态学特点为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即细胞大小和形状有很大的差异,异型性大。

因此,往往难于确定其组织起源。

8.肿瘤异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①肿瘤细胞的多形性、癌细胞核的多形性。

②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即癌组织空间排列方式与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9.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影响肿瘤生长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影响肿瘤生长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恶性肿瘤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和宿主对肿瘤细胞或其产物的反应。

10.简述转移瘤的形态特点。

转移瘤的形态特点:

是边界清楚,并常为多个散在分布,且多接近器官表面。

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可形成“癌脐”。

11.何谓癌前病变?

举出三种常见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不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粘膜白斑、慢性子宫劲炎伴子宫颈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等。

12.简述肉瘤的肉眼观及镜下观的病变特点。

肉瘤:

体积常较大,质软,切面多呈灰红色,均质性,湿润,外观呈鱼肉状,故称为肉瘤。

镜下,肉瘤细胞大多弥漫排列,不形成细胞巢,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染色可见肉瘤细胞间存在网状纤维。

13.区别良性肿瘤和恶

性肿瘤有何重要实际意义?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特点明显不同,故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良性肿瘤一般对机体影响小,易治疗,效果好;

恶性肿瘤危害大,治疗复杂,效果不理想。

如果把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会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彻底造成复发、扩散。

相反,若把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肿瘤,不必要的治疗使患者遭受不应有的伤害、痛苦和精神负担,故二者的区别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4.何谓畸胎瘤?

简述其分类和发生部位。

畸胎瘤:

是来源于性腺和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往往含有两个胚层以上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

根据其组织分化成熟程度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

本瘤最常发生于卵巢和睾丸,偶可见于纵隔、骶尾部、腹膜后、松果体等中线部位。

、论述题

1.何谓肿瘤?

肿瘤性增生与生理性和炎症时的非肿瘤性增生有何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