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
《生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析、透析、超离心、电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等方法。
(任选三种)
盐析是应用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使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透析方法是利用仅能通透小分子化合物的半透膜,使大分子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分离,达到浓缩蛋白质或去除盐类小分子的目的。
蛋白质为胶体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可沉降。
由于蛋白质其密度与形态各不相同,可以应用超离心法特各种不同密度的蛋白质加以分离。
蛋白质在一定的pH溶液中可带有电荷,成为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相反的电极方向泳动。
由于蛋白质的质量和电荷量不同,其在电场中的泳动速率也不同,从而将蛋白质分离成泳动速率快侵不等的条带。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溶液中,可解离成带电荷的胶体颗粒,可与层析柱内离子交换树脂颗粒表而的相反电荷相吸引,然后用盐溶液洗脱,带电量小的蛋白质先被洗脱,随着盐浓度增加,带电量多的也被洗脱,分部收集洗脱蛋白质溶液,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分子筛是根据蛋白质颗粒大小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层析柱内填充着带有小孔的颗粒,小分子蛋白质进入颗粒,而大分子蛋白则不能,因此不同分子量蛋白质在层析柱内的滞留时间不同,流出层析柱的先后不同,可将蛋白质按分于量大小而分离。
名词解释1.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2.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domain)。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
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majorgroove)及小沟(minorgroove)相间.
2.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
A=T;
GC)。
3.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
4.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二.RNA与DNA分子组成的区别
1.组成RNA核苷酸的戊糖是核糖而DNA是脱氧核糖。
2.组成RNA的缄基为A,U,G,C而DNA为A,T,G,C。
Tm:
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
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核小体(nucleosome):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
核小体的组成:
DNA:
约200bp;
组蛋白:
H1,H2A,H2B,H3,H4
DNA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DNA复性(renaturation):
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在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
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
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第三章.酶
酶(enzyme)----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的生物催化剂。
其化学本质大多为蛋白质
核酶(ribozyme)----是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核糖核酸
酶的活化中心(activecenter)----在酶分子表面上,由必需集团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结合并转变成产物,这个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辅酶或辅基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成
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酶.通常同工酶对相同底物的结合能力和\或催化能力不同.同工酶在生物体内通常存在组织特异性分布,如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其在体液的活性可用于实验诊断.同工酶的催化特点和调节特点通常不同,这也为代谢的精确控制提供基础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veinhibition)----是指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两者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而使酶活性降低.由于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和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如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
I与S结构相似;
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增加[S]可减轻抑制程度;
Km增加Vmax不变酶原的激活:
无活性的酶的前体称做酶原.酶原向酶的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的击激活.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消化管内的蛋白质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不仅可以保护消化器官本身不受酶的水解破坏,而且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此外,酶原还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如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类以酶原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环运行,一旦需要便不失时机地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酶促反映的特点
一.酶促反应具有高的效率;
二.酶促反应具有高的特异性.---1.绝对特异性;
2.相对的特异性;
3.立体异构特异性;
三.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Km—为米氏常数,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能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对于同一底物,不同的酶有不同的Km值;
多底物反应的酶对不同的Km值也各不相同.也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小,亲和力愈大)
Km的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成正比.
第四章 糖代谢
1.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异同?
答:
概念:
糖酵解是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生成乳酸的过程;
有氧氧化是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场所:
糖酵解在胞浆,有氧氧化的第一阶段在胞浆,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
主要步骤:
糖酵解:
1。
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消耗1分子ATP生成6-磷酸葡萄糖;
2。
6-磷酸果糖在6-磷酸果糖激酶-1的作用下消耗1分子ATP生成1,6-双磷酸果糖(1,6-fructose-biphosphate,F-1,6-2P);
3。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ATP和丙酮酸。
而有氧氧化:
乙酰CoA和草酰乙酸在柠檬酸合酶的作用下生成柠檬酸和辅酶A;
第一次氧化脱羧:
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α-酮戊二酸,生成NADH+H+;
3第二次氧化脱羧:
α-酮戊二酸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琥珀酸。
三羧酸循环唯一一次直接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
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琥珀酸,并与GDP磷酸化偶联生成GTP。
生理意义:
糖酵解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能迅速提供能量;
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包括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如:
红细胞,代谢活跃的细胞,如:
白细胞、骨髓细胞。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
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
关键酶:
糖酵解的关键酶是葡萄糖激酶,6-磷酸葡萄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有氧氧化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酮戊二酸脱氢酶
2.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和分支酶,在血糖浓度高时,酶被激活降低血糖浓度。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和脱支酶,在血糖浓度低时被激活分解糖原升高血糖浓度。
糖原合成与分解共同作用维持血糖稳定。
1.贮存能量:
葡萄糖可以糖原的形式贮存。
2.调节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高时可合成糖原,浓度低时可分解糖原来补充血糖。
3.利用乳酸:
肝中可经糖异生途径利用糖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来合成糖原。
这就是肝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或间接途径。
3.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
一,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
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4名解:
1.底物循环:
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之为底物循环
2.乳酸循环(Coricycle):
肌收缩(尤其是氧供应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也叫做Cori循环。
3。
血糖:
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水平,即血糖浓度。
正常血糖浓度:
3.89~6.11mmol/L
4.糖异生途径指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意义:
1)维持血糖浓度恒定2)补充肝糖原3)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
第五章.脂质的代谢
一.酮体
组成: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生成:
肝细胞线粒体
利用:
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生理意义:
1.酮体是肝脏输出脂肪酸能源的一种形式。
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2.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病理意义:
肝生酮>
肝外利用(糖尿病/严重饥饿)时,导致酮症酸中毒
二.磷酯
定义:
含磷酸的脂类称磷酯。
分类:
甘油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酯,体内含量最多)鞘磷脂(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甘油磷脂的组成、结构
甘油、脂酸、磷脂、含氮化合物
结构:
(R1、R2为脂酸X=胆碱为卵磷脂、X=乙醇胺为脑磷脂)
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脂酸的β氧化:
脂肪酸活化得到的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在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
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及1分子的乙酰CoA的过程。
血脂: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血浆脂蛋白:
由血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而成,是血脂的运输形式。
按密度可分为CM、VLDL、LDL、HDL。
3.胆固醇合成原料,关键酶,转变为哪些物质?
合成原料:
乙酰辅酶A(碳架原料,主要来自糖)、ATP(提供能量)、NADPH(供氢体,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关键酶:
HMG-CoA还原酶
转变成的物质:
(1)在肝内转化成胆汁酸(胆汁酸代谢)意义--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去路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2)转化成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参与机体代谢调节)
(3)转化成VitD3:
胆固醇先变成7-脱氢胆固醇,然后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为VitD3
(4)经肠道菌还原成粪固醇(排出体外)
4.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来源,生理功能
分类:
(1)超速离心法分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2)电泳法:
CM,,前,
来源及生理功能:
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质的运输和代谢形式,主要包括cM、VIDL、LDL和HDL4大类。
CM由小肠粘膜细胞合成,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醉。
vLDL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LDL由vIDI,在血浆中转化而来,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即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脂肪酶,它对多种激素敏感,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胰岛素能抑制其活性,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能增强其活性。
是脂肪动员
的关键酶。
载脂蛋白(apolipoorotein):
它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按发现的先后分为A、B、c、E等,在血浆中起运载脂质的作用,还能识别脂蛋白受体、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酶的话性。
脂蛋白脂肪酶(LPL):
是存在于肌,心及脂肪等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apoCⅡ的激活后,使CM,VLDL中的甘油三酯被分解。
第六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2.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
又称电子传递链。
3.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催化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到底物分子上(羟化),另一个氧原子被氢(来自NADP+H+)还原成水,故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羟化酶。
4.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一尿素的生成的场所,步骤,意义
(一)生成部位及步骤:
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中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
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Ⅰ)催化。
N-乙酰谷氨酸(AGA)为其激活剂,反应消耗2分子ATP。
2.瓜氨酸的合成:
在线粒体中进行,瓜氨酸生成后进入胞液。
3.精氨酸的合成:
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
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二)反应小结
原料:
2分子氨,一个来自于游离氨,另一个来自天冬氨酸。
过程:
先在线粒体中进行,再在胞液中进行。
耗能:
3个ATP,4个高能磷酸键。
(三)意义:
调节血氨:
高氨血症和氨中毒
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称为高氨血症。
尿素合成酶的遗传缺陷也可导致高氨血症。
高氨血症时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称氨中毒.降低血氨的措施:
限制蛋白进食量,给于肠道抑菌药物,给予谷氨酸使其与氨结合为谷氨酰胺
二.个别氨基酸的代谢及产物(氨基酸脱羧基作用氨基酸脱羧酶,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
1.谷氨酸γ-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2.L-半胱氨酸牛磺酸(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
3.L-组氨酸组胺(组胺是强烈的血管舒张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可刺激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
4.色氨酸(脑内作为神经递质,起抑制作用;
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5.甲硫氨酸+ATPS—腺苷甲硫氨酸(SAM),•SAM为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
SAM的作用1参与合成重要的甲基化合物
2修饰蛋白质和核酸,影响其功能
3消除活性或毒性,参与生物转化
6.白化病:
酪氨酸酶缺乏,黑色素合成障碍
三.名解:
1.氮平衡(nitrogenbalance)摄入食物的含氮量与排泄物(尿与粪)中含氮量之间的关系。
分为氮总平衡,氮正平衡,氮负平衡。
u可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慨况。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
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
(记忆:
赖色缬亮异亮苏,甲硫苯丙共八种)
3.一碳单位:
某些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
4.联合脱氨基:
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方式的联合作用,使氨基酸脱下α-氨基生成α-酮酸的过程。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1.从头合成途径(denovosynthesis)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途径。
2.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pathway)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嘧啶或嘧啶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
3.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
1-磷酸核糖和尿酸。
在血浆以尿酸及其钠盐形式存在,均难溶于水,尿酸含量过高沉积在关节和软骨等处,导致痛风症。
治疗药物别嘌呤醇。
进食高嘌呤膳食、体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肾脏疾病尿酸排泄障碍均可导致血中尿酸增高。
4.尿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
1-磷酸核糖、CO2、NH3、β-丙氨酸。
5.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
1-磷酸核糖、CO2、NH3、β-氨基异丁酸。
6.嘧啶碱的降解产物易溶于水,故嘧啶代谢异常的疾病较少。
食入含丰富的食物、经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的癌症病人尿中β-氨基异丁酸增高。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
代谢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关键酶活性的调节而实现的
1.快速代谢(通过数秒、数分钟改变酶的活性):
包括变构调节(allostericregulation)和化学修饰调节(chemicalmodification)
2.迟缓代谢(通过数小时、几天改变酶的含量)
1)变构调节:
小分子化合物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或别构调节。
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
2)变构激活剂allostericeffector——引起酶活性增加的变构效应剂。
变构抑制剂allostericeffector——引起酶活性降低的变构效应剂。
3)变构调节的机制:
a变构酶:
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
b变构效应剂:
底物、终产物和其他小分子代谢物
变构效应剂+酶的调节亚基导致酶的构象改变:
(疏松,紧密,亚基聚合,亚基解聚和酶分子多聚化)
二变构调节的生理意义:
①代谢终产物反馈抑制(feedbackinhibition)反应途径中的酶,使代谢物不致生成过多。
②变构调节使能量得以有效利用,不致浪费。
③变构调节使不同的代谢途径相互协调。
三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1.化学修饰:
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covalentmodification),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2.化学修饰的主要方式
磷酸化---去磷酸腺苷化---脱腺苷乙酰化---脱乙酰
甲基化---去甲基腺苷化---脱腺苷SH与–S—S–互变
3.化学修饰的特点
①酶蛋白的共价修饰是可逆的酶促反应,在不同酶的作用下,酶蛋白的活性状态可互相转变。
催化互变反应的酶在体内可受调节因素如激素的调控。
②具有放大效应,效率较变构调节高。
③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同一个酶可以同时受变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
第十章DNA的生物复制
1.复制(replication)即DNA的生物合成,以DNA母链为模板,由核苷酸聚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转录(transcription)即RNA的生物合成,DNA贮存的遗传信息作模板,转抄成RNA的碱基序列。
翻译(translation)把mRNA的遗传信息用遗传密码的方式破读为蛋白质分子上的氨基酸排列次序,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参与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有哪几种?
催化DNA的核苷酸聚合的酶是依赖DNA的DNA聚合酶,可简称为DNA-pol。
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有DNA-polI,Ⅱ,Ⅲ。
DNA-poⅢ是复制延长中起催化作用的,DNA-polI有校读、填补空隙、修复等功能。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DNA-polαβγδε等。
复制的保真性,除了靠模板的指引,子链延长严格遵照碱基配对规律外,DNA-polI的即时校读,DNApolⅢ的碱基选择功能,都能体现复制保真性。
除了DNA聚合酶外,复制需要的其他酶和因子大致有三类:
一是解链酶类,包括解螺旋酶和单链DNA结合蛋白(SSB);
二是拓扑异构酶类,这类酶通过切断DNA链,绕过缺口又重新连接以达到解连环、解缠、解结的目的,使DNA解链中造成的过度盘绕、打结等现象得以理顺;
三是引物酶类,该酶通过组成引发体催化RNA(不是DNA)引物的生成,复制过程由引物提供3’—OH末端,与底物dNTP的5'
—P生成磷酸二酯键。
此外DKA连接酶也催化消耗ATP生成磷酸二酯键,它连接两条不连续链相邻的3’—OH和5’—P。
复制起始首先要解开DNA双链。
在E.coli,复制起始点称为oriC,它有规律的结构能被四聚体的DnaA蛋白辨认结合。
在此基础上DnaB蛋白(解螺旋酶)在DnaC蛋白辅助下结合.
3.DNA的损伤修复包括哪几种?
DNA修复是对已发生分子改变的补偿措施,使其恢复原有的天然状态.修复的类型主要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复等.其中切除修复是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