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30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第二次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穿过这一个拱形小门,园里的景致又是另一种风格。

面前的惜阴书屋和真砚斋是一组相联的园林小筑,此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

“绿云深处”匾额为乾隆帝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所书。

在惜阴书屋左面较高的小坡处,建有花四角亭,原来叫凤台,后来被大风刮倒,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后改此名。

亭内上方还挂着当年由李文田所书的“凤台”二字牌匾。

亭旁是一座惟妙惟肖的“狮山”,有一大二小的三只狮子蹲伏棕竹丛中,相互偎依。

这座石山与东莞可园的“狮子上楼台”并称为岭南园林掇山杰作。

在狮山的周围遍植各种岭南奇花异木,有一棵约百年的白茶花,主干虽死,每逢冬春之间仍保持枝叶茂盛。

狮山后面还有一株160多年龙眼树,1962年给强台风吹断,只剩下一米多的树于,经过园艺师的精心处理使它重新发芽,现在每年都开花结果,被人们誉为“枯木逢春”。

一般的龙眼品种是一枝带十叶,而清晖园的龙眼是一枝带十二叶,因此果子也更肉厚味甜。

【船厅-小姐楼】

仿照清代珠江河上的紫洞艇建成的“船厅”。

建有二座楼舫,分船头、船舱和船尾,这在我国建筑设计上是唯一的派例。

传说当年园主人有一位千金小姐,貌美如花,举止贤淑,精通诗书,善弄琴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特建此楼作为小姐闺阁,故别称“小姐楼”。

船厅尾部相近的一座叫“丫环楼”。

从丫环楼到小姐楼,虽近在咫尺,却要通过架空的走道,几经曲折才能到达船舷。

船舷左前方伸出一条游廊,与惜阴书屋相连。

登上小姐楼的路径也就隐藏在这条游廊里头。

船头左边栽有一棵古沙柳,仿佛稳着大船一根竹竿,古沙柳边还栽有百年紫藤一株,好象缚在竿柱上的一条固定船只的缆绳。

踏进船厅,前舱和内舱之间以镂空成芭蕉双面图案的木刻落地挂作间隔,芭蕉树下的石上各刻有两只蜗牛,栩栩如生。

厅内窗户的格子以竹树图案的木雕装饰,人在厅内仿佛可以感受到珠江三角洲的田园气息。

【碧溪草堂】

碧溪草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当年园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门为圆洞形,学名叫“圆光罩”。

两扇门的下方各刻有四十八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称为“百寿图”。

窗下还做了一幅阴纹大砖雕,刻有几竿竹树,题为《轻烟挹露图》的竹石画,题词是:

“未出土时先引节,凌云到处也无心”,作者是龙廷槐之子,嘉庆二十二年进士(1817年)龙元任,画中之意是“水火无情”,该房屋曾于道光年间被火毁过,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6年)重建,元任藉此作书画,警教后人注意灯火安全。

1959年以后,这里曾接待过薄一波、郭沫若、何香凝等知名人士。

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下榻此堂时作有《游清晖园》七律,诗曰:

“弹指经过廿五年,人来重到凤凰园。

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葱茏碧入天。

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

缘何篁竹犹垂泪?

为喜乾坤已转旋。

”突出水池的是澄漪亭,澄漪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门窗,八扇巨大的屏门一旦打开,亭外的景色尽览无遗。

即使是关起门窗来,上面镶嵌的“明瓦”也可透进光线,显得古朴幽雅。

这种明瓦是用贝壳磨薄制成的一种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

这些门窗上、天花内的贝壳,都有是明朝后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读云轩】

绕着荷花池走了一大圈,我们从这一扇小门转过去,就可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已是清晖园的“读云轩”景区了。

大家请回身看看刚才走过的小门,这可是清晖园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门口,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门额上面“清晖园”三字是按李兆洛的真迹拓版。

步上台阶,沿走廊可看到不少名人的题字。

在前面的游廊尽处,穿过一个石圆门,就可以进入读云轩的主体建筑内部了,这是清代岭南豪宅的客厅,体现了当时龙家豪宅的气派。

【凤来峰】

走出读云轩,景色突然变得壮阔,眼前高耸的石山就是“凤来峰”。

凤来峰是以古代经典的“风云际汇”石山构图,以宋代被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石砌成,共用了近三千吨石,全高12.8米,是广东省内最大、最高的花石岗石山。

石山上有人工瀑布,凌空飞泻而下,全景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势不凡,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境界。

【沐英涧】

沐英涧景区主要由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水榭相结合,中央的玲珑榭是整个分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先看室内八面全是木制装饰的玻璃窗格,窗门上有八块红片玻璃,是清晖园留下的清代玻璃制品。

我们再看室外,玲珑榭的周围有四座按座落方位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的石山。

从八表来香亭出来,步过曲折的小桥,进入沐英涧,入门上方是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分别被命名为“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漳谦泉”、“扶胥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归”、“石门返照”,这八块彩绘蚀花金片玻璃,是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玻璃制品。

清晖园整个新园景区,装饰门窗的彩绘玻璃都是清代套色雕刻玻璃制品,是当年岭南玻璃业的工匠利用从意大利、法国进口的套色玻璃运用我国古代独有的蚀刻、车磨、手绘工艺制成。

这些玻璃制品只用于当年岭南宦官达贵、富户商贾所建的豪宅里。

【状元堂】

从沐英涧出来,就来到状元堂。

状元堂是赋诗赏画、读书品茶的地方。

【竹苑】

各位游客,大家再看一下我们清晖园里的又一个园中园——竹苑,里面的建筑小巧精美,还保存了许多清代的艺术品及题辞。

右面筑有狭长的大型壁山,山中有一小洞,只容一人通过,故名“斗洞”。

这一石景设置的非常巧妙,既分隔了空间,又能遮阳避光,实不可少。

穿过斗洞有两座建筑,左边的是“小蓬瀛”,蓬瀛为蓬莱、瀛洲的合称,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岛名,寄寓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心迹,该牌匾出处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手笔。

“小蓬瀛”厅堂装饰着一幅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上刻仙桃一株,枝繁叶茂,硕大的“仙桃”透出熟透的红晕,衬出满堂喜气,是一幅民间色彩很浓的佳作。

画面中的桃子有一百个,但其中有一个做得非常隐蔽,粗略数来便只有九十九个。

从木楼向前走上几步台阶,大家是否感到这里的景色似曾相识呢?

这里就是我们刚进大门时见到“八角壁裂池”。

再看右手边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大会议室”,这座建筑物建于1959年。

1984年1月29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时,途经顺德,曾在此会见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在2004年8月将“大会议室”定名为“启明居”,并在室内展出邓小平两次南巡视察顺德时的珍贵图片。

【清晖艺廊展厅】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排仿古式民间建筑,就是清晖园的清晖艺廊展厅,里面设有园史展览。

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讲述了清晖园百年发展历史,以及顺德科举和岭南的历史文化。

从清晖艺廊展厅出来,游览活动就此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002---陈家祠

【简介】—【建筑特点】—【一进(大门外)】—【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后进】—【西斋和厢房】

【简介】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9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连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向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主机到瓦脊全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雕塑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了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黄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你们看:

那蹲伏在屋沿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像在凌空而下,气势雄伟。

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接着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

陈家祠花脊共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

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

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

石湾陶塑瓦脊,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

任务均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

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吗,使人物栩栩如生。

石湾瓦脊一般分为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

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

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请大家注意看看,每条花脊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凤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

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

古人认为;

“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谁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

”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请给位放眼望去,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致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

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上。

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故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扇大门。

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

据说由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挡中。

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

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等。

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

如裙板上雕刻的这幅“创大业,儿孙永发”图,用芭蕉树的大叶象征大业,母鸡带一群小鸡,寓意儿孙永发。

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寿”字的烟云,被誉为“五福捧寿”。

这幅“福”字图,最有象征意义,把一棵老竹雕成一个“福”字形状,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暗喻福到盈门。

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

还有这幅“渔舟唱晚”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望着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转出屏门,视线阔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荫婆娑,香气袭人。

沿着中轴线方向,前院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

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

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

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如意吉祥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得情趣盎然,。

灰塑工艺极其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和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吗,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筑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技艺,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

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

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形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变形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

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

如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被称为“福在眼前”;

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

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前面没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

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

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

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装饰。

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

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予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

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后进】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这里共有十一座把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顺序排列。

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

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

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再次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

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运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西斋和厢房】

看完三进主体建筑,我们可以简单游览一下西斋和厢房。

东西厢房是当年陈氏学子们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相连。

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壁上绘有大型壁画。

前东厢为《滕王阁》,途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地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及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以极高的评价。

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004-----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讲解路线

【概况】—【孙中山生平】—【孙中山故居】—【翠亨农业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生平史记陈列】

孙中山故居纪念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

目前景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该馆建立了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的展示体系。

目前向公众开放的主要展示内容有:

孙中山纪念展示区,包括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史迹陈列、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陈列、中山鼎、警世钟、“瑞接长庚”牌坊——孙中山试验炸药处、铸铜雕塑“根”——孙中山听反清故事处、其他与主题相关的临时展览;

翠亨民居展示区,包括复原的孙中山祖家、翠亨村民俗展览、街市亭、富裕人家、小商人家、中等农家、一般农家、侨眷家庭、理发店、20世纪30年代的杂货店和其他农家、民居等;

翠亨农业展示区,包括水稻种植区、作物种植区、禽兽饲养区、桑基鱼塘区、现代农业展示区、水稻耕作农具展览和其他相关主题展览;

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包括杨殷故居、杨殷纪念展馆、陆皓东故居、陆皓东纪念展览等(正在筹备开放)。

其他景点还有:

杨鹤龄纪念展览馆、铸铜雕塑——孙中山与宋庆龄等。

1959年8月,孙中山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本馆公园题词“中山故居公园”。

【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的普通农家、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和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他是中国的共和国之父,亚洲的共和国之父。

为建立和捍卫共和制度而奋斗是贯穿孙中山一生革命事业的一条主线。

孙中山精神概括为:

为建设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共和国而努力的爱国精神;

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孙中山先生倡导“博爱”、“天下为公”,他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不懈奋斗,其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是他的名言。

【孙中山故居】

我们现在来到了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翠亨村后的边缘,孙中山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

他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行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及后来辞去大总统职务回乡,均在此居住。

孙中山故居现在建筑物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40平方米。

主体建筑是1892年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主持建造的。

它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中西合璧。

它的正面是西式的,内部结构与陈设是当地传统形式;

第二,坐东向西。

这是因为翠亨村民建房都是座西朝东的,而孙中山所建的房的座向与其他民居恰恰相反;

第三,窗多门多,周围连通。

这座楼房有30多处门和两条楼梯,不便于居住,而且给我们今天参观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我们只要按照规定路线行走,就可以参观每一间房子。

酸子树,树种是孙中山在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的。

它原来是直生的,1931年以后被台风刮倒,但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水井,这口水井旁有一间4米宽、8米长的房子,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就诞生在那所房子里。

他的父亲孙达成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除租耕外,还当村里的更夫,赚钱帮补家用。

由于生活贫困,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在1871年跟随同乡去檀香山谋生,后在那里开垦荒地,逐渐致富。

1892年孙眉寄钱回家建房子,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孙中山回乡主持建造了这座“新”房。

以后孙家把就放拆掉。

在翠亨民居展览里,我们利用一所旧民房模拟了孙家拆掉的那所房子,让人们了解孙中山出生前后孙家的家庭状况。

这是客厅,正面悬挂的孙中山画像是他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的形象,两边墙上挂的是他父亲、母亲的画像。

上面的神龛,按本地传统,是供奉菩萨和祖先的神位的地方。

正厅后面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

我们一会儿可以看到。

这是孙中山的大哥孙眉的房子。

那是孙中山的大哥孙眉的照片。

孙眉,名眉,自德彰,号寿屏。

孙眉在1871年跟随同乡去檀香山谋生,后在那里开垦荒地,逐渐致富。

后来又逐渐变卖家产,倾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给广东一些资深人士力举孙眉为广东都督,孙眉自己也想当,而孙中山则电劝孙眉不要从政,他说:

“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担任大任。

”孙眉后来移居澳门,1915年去世,享年62岁。

请大家上楼参观孙中山的书房。

这是孙中山先生17岁时的照片,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他的最早的一幅照片。

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经常回乡,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孙中山在行医期间,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希望上书清廷官僚而使清廷能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使中国能强盛,人民得以富庶。

1894年6月春孙中山先生在这里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他认为“此四者治国之大经,富国之本大也”。

1894年6月与同村好友陆皓东去天津见李鸿章,未获接见,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也深深地刺激了孙中山,他感到依靠清政府自身的改革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是绝对不可能的,他毅然走上反清复明的革命道路,并与陆皓东在这里商讨反清革命策略。

孙中山故居前面是翠亨村后的小树林,大的树都是以前留下来的。

旁边的房子是孙中山先生邻居的房子,孙中山故居与它的座向恰恰相反。

请看这几个窗户,它们贯通南北,起着通风透气的作用。

从这个窗户望过去,可以看见其他村民的房子。

翠亨村现有旧式房屋七十多所,大都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请大家下楼继续参观。

这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

这间房在神龛的后面,当地人叫神后房,按当地传说,是给家庭中辈分最高的长者居住的。

这是孙中山的卧室。

1892年至1895年孙中山经常住在这里,1895年他在广州首义失败,离开家乡。

1912年5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的孙中山回到他阔别了17年的家乡,在此小住3天。

孙中山在奔走国事的同时对家乡十分想念。

1918年7月写信给儿子孙科时曾提到:

“若时机适宜,父当回乡一次,以遂多年之愿。

”但他一直忙于革命事业,并没有实现第二次回乡之愿。

这是孙家的厨房,见于1913年,这是孙家的碗柜。

这是磨米、舂米的工具。

这是孙家的浴室和厕所。

【翠亨农业展示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