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73177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

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

同化和顺应

2.同化:

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

使图式得到量变。

3.顺应:

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图式,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

使图式得到。

4.平衡:

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势。

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通过此图式协调感知输入的动作反应,从而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此阶段的特点有: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主义;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不可逆性;

5)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由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1)守恒性;

2)脱自我中心性;

3)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

年龄段

特征

思维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

0-2

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感知动作图式

前运算阶段

2-6、7

2)自我中心主义;

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

6、7-11、12

1)守恒性;

2)脱自我中心性;

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11、12-13、14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抽象逻辑思维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或乃至失调所致,故成为心理社会危机。

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解决。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岁~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岁~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岁~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18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岁~2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25岁~50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5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论

序号

阶段

年龄

主要发展任务

良好的人格特征

1

婴儿前期

0~2

获得信任感

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

2~4

获得自主感

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3

幼儿期

4~7

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4

7~12

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

12~18

形成角色同一性

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18~25

获得亲密感

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7

成年中期

25~50

获得繁衍感

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8

成年后期

50以后

获得完善感

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早期发展对毕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二,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

第三,早期发展变化迅速而显著

第四,早期对负面影响最敏感,后果可持续终身

现象和观点:

印刻现象——关键期(窄窗口)——敏感期(宽窗口)

婴儿期(0~3岁)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时期,人生发展第一个里程碑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新生儿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分为两类

第一类,有明显生存意义(生存反射):

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呕吐反射、喷嚏反射等,对人终身有适应价值。

第二类,无明显适应价值:

抓握、行走、游泳等,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觉醒——啼哭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正确的说法是:

1)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2)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

3)婴儿动作发展受环境的影响;

4)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1)手的抓握技能:

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婴儿末期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

(2)独立行走:

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婴儿末期变得熟练和自如。

2. 婴儿动作遵循的原则和顺序:

(1)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发展

(2)近远原则:

由内向外发展

(3)大小原则:

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3.影响因素

(1)成熟程度

(2)刺激物的支持

(3)环境提供的活动机会

(4)成人的激发

(5)母亲的抚养方式

婴儿的学习

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主要表现为:

1. 模仿学习

2.条件反射学习

3.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活动的突出特征是主动、有选择。

婴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婴儿的发音

1.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1)简单发音阶段

(2)连续音节阶段

(3)学话萌芽阶段

2.婴儿发音的特点

(1)最初的发音具有普遍性

(2)真正掌握母语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

(3)3岁左右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发展

(1)第一批词,1~1岁半间掌握,50-60个左右。

(2)3岁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词。

2.掌握词汇量的特点

(1)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范围包括人、食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等

(2)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1.从单词句到多词句

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五)语法的获得

1.5~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婴儿的气质类型

(一)按活动特性分

1.情绪性:

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愤怒、悲伤和恐惧

2. 活动性:

积极探索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3.冲动性:

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多变,缺乏自我控制

4.社交性:

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容易自来熟

(二)按三种类型划分

ﻩﻩ1.容易抚养型

ﻩﻩ2.抚养困难型

3.发展缓慢型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

●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等类型。

●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1.主体外的自我意识:

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

ﻩ(1)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2)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的自我意识:

约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

(1)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幼儿期(3岁~6、7岁)

相当于幼儿园教育时期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如下:

第一,主导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各种学习过程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ﻩﻩ●1. 精神分析学派:

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

2.认知学派:

认为游戏练习并巩固已经习得的各种能力;

促进认知发展;

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游戏的发展

1. 机能游戏;

2. 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

非社会性游戏:

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

平行游戏

第三阶段:

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第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第三,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第四,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人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没有策略、经过指导能够运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运用策略三个阶段。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1) 视觉“复述”策略;

2)复述策略;

3)特征定位策略。

●幼儿思维具有两大特点: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1. 幼儿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2.幼儿自尊感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3.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因素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的对象:

1.具有较高地位、权威、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

2.父母,教师,自己喜欢的叔叔、阿姨,与自己年龄差异较大的哥哥、姐姐

认同和效仿能让儿童产生自我效能感和增强自我“强大感”。

● 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年龄3~4岁(会有提前或延后),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第一逆反期(3~4岁):

对爸妈说不

第二逆反期(青春发育期):

对全世界说不

第三逆反期(更年期):

对自己的亲人说不

童年期(6、7岁~12、13岁)

属于小学阶段,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

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最基本任务是“学会学习”

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1.复诵策略

2.组织策略

3.系统化策略

4. 巧妙加工策略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1.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1.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守恒:

1)数、长度守恒:

6~8岁,

2)液体、物质守恒:

7~9岁,

3)面积、重量守恒:

8~10岁,

4)容积守恒:

11~12岁。

 

2.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

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说

发展阶段

成长期

特点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

4~5

学前

不能判断,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结果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4/5~8/9

小学低年

道德判断标准受自身外价值标准支配,主要特点:

(1)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不能改变,必须遵守;

(2)行为好坏的评定,只看结果,不看动机。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8/9以后

小学高年

道德判断受其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主要特点: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ﻫ(2)行为好坏的评定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结果。

●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意义在于:

1.由单向权威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2.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权利;

3.儿童也要履行责任。

亲子关系的质量取决于家长。

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处于初中阶段,青春发育期,也称困难期或危机期

青春发育期

1.以少年期为主(11、12岁~15、16岁),处于初中阶段

2.身心发展迅速又不平衡,复杂而又充满矛盾

3.激素分泌量快速增加引起生理的迅速变化:

身体加速成长、性成熟

4.近几十年,出现青春发育期提前和缩短的趋势。

5.此期容易出现身心危机:

心理生物性紊乱、心理和行为偏差

●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少年期记忆的发展

1.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2. 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

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1.思维发展水平:

主要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2.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发展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

(2)掌握逻辑法则能力发展。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

青春发育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其特点有: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

4. 有很强的自尊心

少年期情绪变化的特点有:

(1)烦恼增多;

(2)孤独感、压抑感增多

● 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是少年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足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2.反抗对象:

主要是父母,具有迁移性。

会因反感某人言行而排斥或否定其人乃至其团体。

有时因情绪左右,会将是与非一起排斥。

3. 形式

(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2)冷漠对待,但内心压力大,充满痛苦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

2~4岁,多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

小学末到初中阶段(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两个逆反期共同点: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逆反期具有“长大感”,第逆反期具有“成人感”

3. 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1)第一逆反期:

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

(2)第二逆反期:

要求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年期(17~18岁至35岁)

人生的黄金时期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思维发展三阶段

1.二元论阶段,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2.相对性阶段,认识到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通过比较来寻找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3.约定性阶段,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又能意识到所有事物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性质。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形象的认知,是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包含三种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有:

(1)抽象性日益增强

(2)更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

(3)结构性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途径

(1)自我探索是内部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是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

功利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功利取向阶段表现为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2.习俗水平

“好孩子”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取向阶段表现为取悦并期望得到他人认同,认为权威制定的规则都是对的,都应该遵守。

第四阶段:

“好公民”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公民”取向阶段的特征是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各种法规为公众而制定,符合公众需要便应遵守,不适合便应修改。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阶段是理性良心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道德发展的顺序。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3水平6阶段理论

水平

定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

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习俗水平

取悦并期望得到他人认同,认为权威制定的规则都是对的,都应该遵守

维护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

各种法规为公众而制定,符合公众需要便应遵守,不适合便应修改。

6

理性良心取向

中年期(35~60岁)

一段相当长的岁月,人生的许多重要任务在此期完成

更年期

1. 更年期是指中年向老年过渡中生理和心理状态明显变化的时期,年龄在50岁左右。

2. 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3.女性更年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

多数妇女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一般持续8~12年。

4.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过程。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2)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1.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

ﻩ2.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二)人格的成熟性

1. 内省日趋明显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 为人处事日渐圆通

(三)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

“男女同化”(androgyny)是指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老年期(60岁~)

毕生发展观

由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等提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一生。

基本观点为:

第一,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发生。

第二,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第三,心理发展过程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统一,获得和丧失相互作用。

第四,心理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系统。

老年期感知觉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

●记忆的年老变化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