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82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考核要求

学前儿童心理学;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实证研究法;

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

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关键期的概念;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A、观察法调查法B、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C、谈话法问卷法D、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3、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B)和()两大类。

6、发展的(A)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封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A、连续性B、阶段性C、发展性D、持续性

7、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8、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

9、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10、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11、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12、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3、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4、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5、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6、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7.谈谈对关键期的理解?

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这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仑兹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键期是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

关键期一方面说明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更说明个体对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18、观察法有哪些分类?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来说,观察法是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1)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4)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看,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5)从工具使用情况来看,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6)从设计程度来看,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7)从观察的目的来看,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型观察。

19、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11#

1)横向研究的优点:

时间短且省力;

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2)横向研究的缺点:

难以寻找转折点;

有抽样误差;

3)纵向研究的优点:

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

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

4)纵向研究缺点:

研究耗时费力;

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注意:

结合实例和自己的感受谈本人的理解。

20、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1、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发展观?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必须充分理解一下基本观点: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对于关键期的正确理解。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遗传的作用与机制、胎内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

胎内环境。

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

题型举要:

一、填空:

1、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2。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3、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4、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5、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

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6、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7、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8、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9、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0、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11、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2、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二、选择题:

1、母亲产生短暂的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A)

A、对B、不对C、不确定D、无此类说法

三、判断

1、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2、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错)

3、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4、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5、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6、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7、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四、问答

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五、论述

1、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

1)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2)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

(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员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3、考核要求

视觉;

听觉;

多通道知觉;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自传体记忆;

记忆恢复;

记忆策略;

记忆的各种具体策略;

思维过程的特征;

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征;

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征;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移情。

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各阶段及其主要表现;

婴儿微笑对其发展的作用;

痛苦与悲伤的形成原因;

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情绪调控。

一、填空题:

1、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2、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3、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4、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5、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6、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7、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8、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9、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10、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1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12、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13、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

14、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15、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

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1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1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1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2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2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22、一般来说,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的。

23、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5)岁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

24、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1、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C)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A、视觉敏度B、视觉知觉C、触觉D、视觉偏好

2、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意义识记B、无意识记C、机械识记D、有意识记

3、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ABC)

A、具体性B、形象性C、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D、行动性

4、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BCDE)

A、语音B、词汇C、语法D、口语表达能力E、语用技能;

三、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4、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5、记忆策略是指是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6、自传体记忆:

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8、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9、具体运算:

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

10、形式运算:

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11、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四、简答

1、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记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5)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

2、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3)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4)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直觉行动思维在先;

2)具体形象思维随后;

3)抽象逻辑思维最后;

4简述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

1)熟悉环境的改变;

2)被他人惧怕情绪感染;

3)后天经验所致。

5、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有时孩子和母亲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6、简述儿童情绪调控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1)由于气质不同儿童的主导情绪不同;

2)成人的态度和方式。

1.试论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体现在感知、记忆方面;

思维的发生不仅象征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2)对情感发展的作用:

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方面;

体现在儿童的情绪理解、情绪调控方面;

3)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体现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方面。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其重要性、依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员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的能力。

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学前儿童的依恋;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口语发展的主要表现;

积极词汇;

消极词汇;

学前儿童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

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范畴;

社会化语言的类型;

依恋;

安斯沃斯的依恋的模式;

同伴关系;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玩具和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如何促进儿童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

如何帮助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一、填空

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

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5、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

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6、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

/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7、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

/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8、社会化语言有下列四种:

/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9、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之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10、语言获得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相互作用论/。

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12、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13、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14、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1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6、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

/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17、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20、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二、选择题

1、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ABCD)

A、焦虑—回避型B、安全型C、焦虑—反抗型D、紊乱型

2、观察他人的过程有(ABCD)等4个组成部分。

A、注意B、保持C、运动复现D、强化和动机

3、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ABC)

A、重复B、独白C、双人或集体的独白D、自言自语

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分(ACD)

A、前道德阶段B、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自律道德阶段

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3、儿童“观点采择”能力:

儿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

4、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5、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移情:

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7、观察学习:

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1)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

2)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2、简述依恋及其表现。

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2)通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吮吸、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随等,以此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3、试述依恋的特征。

1)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

2)有亲近行为;

3)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

4)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

5)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

4、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

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

5、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2)认知因素:

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3)移情;

4)强化。

7、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1)对规则的理解:

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

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

3)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4)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8、简述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1)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将影响其他儿童对他的评价。

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M勒发现教师对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曾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因此要注意慎重评价学前儿童,关注其积极面。

2)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3)引导儿童进行健康的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使用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奠定基础,是教师应取的态度和方式。

1、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轫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与人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而拒绝型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