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64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7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教案 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________,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____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

(4)结果: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________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意义

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____的发展。

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________的瓦解,对________________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考点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或条件

主要史实

影响

1.产生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________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____________。

早期维新派产生;

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________②清政府放宽对________的限制

________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短暂春天

1912~1919年

民国时期、一战时期

①________的推动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________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新建厂矿企业、投资额增加;

面粉业和________发展最快。

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阶级条件。

4.较快发展

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

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产品出口国外;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5.日益萎缩

1937~1945年、________时期

①沦陷区:

日本的________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

________垄断压制。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________,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

6.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

①美国的经济掠夺②________的垄断挤压③________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重难突破】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2)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中国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一些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中国开始有部分商人、手工业者投资办厂,中国出现了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

2.原因

(1)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2)由于伴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迁移应用】

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不可能出现的经历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

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分布地区:

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4.途径: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民用企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先天不足是指:

在经济技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不少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

(2)后天不足是指:

民族企业分布不均匀,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

轻重工业比重失调(缺乏重工业基础)。

6.历史作用

(1)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产生发展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2)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为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冲击了封建的正统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因此,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民主化。

(4)使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二十世纪历史发展的方向,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

她们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3.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1872~1913年)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该材料不能说明( 

A.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三、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曲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后,就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

外国侵略者不希望中国强大,利用在华攫取的特权甚至发动战争来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侵蚀、排挤和打击。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阻碍,封建政府的重税剥削和经营限制,各级官员的敲诈勒索,官僚资本用“经济统制”政策,

2.经济因素: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倾销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抗拒内外反动势力。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轻工业部门,重工业无从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的信赖性,也无法担当起历史发展的重任。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是影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5.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6.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

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四、近代中国出现的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

1.三类近代企业情况

类别

性质

出现时间

分布地点

外国资本

19世纪四五十年底

通商口岸

洋务企业

官僚资本

19世纪60年代

沿海、沿江地区

民族企业

民族资本

沿海地区

2.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图

7.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增加削弱了国人的购买力

8.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典例剖析】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剖析】本题主要考察阅读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它的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

【答案】C

2.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剖析】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

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3.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

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剖析】注意提干中的信息,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对外经济侵略的表现。

【答案】D

4.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上表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剖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机械进口稍有增长外,1870~1910年我国对棉花、金属和矿物的进口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自身工矿企业的发展,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

5.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剖析】根据有关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消亡于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结合曲线可知选A项。

【答案】A

【巩固演练】

1.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百里不闻机声,”大量洋纱占据了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 

②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③家庭手工业受到政府抑制 

④增加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据统计,1900年以前的三十余年间,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150多家,资本总额5000余万元;

1901~1911年的十年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余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①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刺激 

③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

“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独立的道路

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4.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

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6.读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 

时期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年

29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09年

156

118

38

1910~1939年

473

77

396

对于表中情况出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当地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②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④农业、手工业的逐渐衰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8.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xx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B.外商在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9.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

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

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

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技师的选址标准表明西方人看待事物科学而理性

B.张之洞坚持自己的观点,使汉阳铁厂顺利建成,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C.清政府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铁厂办垮也在情理之中

D.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别人长处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10.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11.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的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1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

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超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xx多包。

正是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农民为什么放弃种植粮食转而种桑植茶?

(2)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