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跣(xin)
抢地(qing)
韩傀(gu)
休祲(jì
n)
缟素(o)
色挠(ná
o)
2.重点实词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
秦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道歉)
逆寡人者(违背)
天下缟素(白色衣服、丧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告诉)
秦王不悦(高兴)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愿终守之(希望)
以头抢地耳(撞)
亦免冠徒跣(帽子)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只)
3.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4.一词多义
徒
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怒:
此庸夫之怒也(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5.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
这样,如此。
今义:
今常用作判断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
只,仅仅。
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古义:
吉祥。
常用作休息)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
交换。
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
即使这样。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
只。
徒弟)
秦王色挠(古义:
屈服。
轻轻地抓)
长跪而谢之(古义:
一种坐姿。
双膝着地。
古义:
道歉。
感谢或凋落)
以头抢地耳(古义:
撞。
抢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
于是。
因为)
6.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
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
请广于君(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
轻寡人与?
(
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
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7.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8.文句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悦。
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判断句)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否,非若是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不是像这样的。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吗?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肯定的判断句,否定的判断句)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我)把安陵君当做忠厚长者,因此不打他的主意。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土地呢?
【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
唐雎受安陵君派遣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
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唐雎想说服秦王放弃吞并安陵对安陵的拥有。
结果是秦王向唐雎道歉,表示打消吞并安陵的念头。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这是斗争的结局。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是非真的为了“请广于君”,何以见得?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并非是真心易地,而是意在吞并。
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秦王在安陵君面前以“寡人”自居,俨然把安陵看作是秦的附属国;
秦王要求易地的态度非常强硬,根本不像是公平的交易;
秦王易地不成后的“不悦”彻底表露了他名易实夺的心理。
2.简析课文第一段的作用。
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说明唐雎出使秦国的任务艰巨,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为后文唐雎折服他形成对比,有力地衬托了唐雎的形象。
3.简要叙述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人?
唐雎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可分为三个回合:
唐雎用“受地于先王”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表示要效法专诸等人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长跪而谢之”,
表示屈服。
唐雎:
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机智善辩。
秦王: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欺善怕恶、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4.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把唐雎这一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的?
试举例说明。
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的手法。
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我将发怒,后果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
我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拓展迁移】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类文阅读】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
“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
”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
“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
”商於子曰:
“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
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
“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商於子:
虚构的人名;
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豕(sh):
猪。
淖(nà
o):
烂泥。
服田:
驾牲口耕田。
牧:
统治、管理。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子过矣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B.尔辈以此究物理
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C.面有惭色
秦王色挠(《唐雎不辱使命》)
D.比至国
比至陈(《陈涉世家》)
解析:
A选项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犯错误,动)”“经过,动词”;
B选项加点字的意思是“事物的道理、规律”C选项加点字的意思是“神色”D选项加点字的意思是“等到”。
故选A。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译文:
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
(得分点:
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1分。
“牧民者”要翻译成:
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1分,共2分。
(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道:
道理、方法、措施,1分;
远甚:
差得远,1分,共2分。
16.
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答:
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1分),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1分),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1分)。
【附翻译】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
“你错啦!
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
“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弄颠倒了吗?
”商於子说:
“您认为我弄颠倒了,我还认为您弄颠倒了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
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商君站立有一会儿,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
“你们这些人,要通过这事来推究事物的道理。
一个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理天下的人却很糊涂啊。
”等到商君回到国都,就革除旧弊,施行新的政策,广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来管理国家。
几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国家安定了,这原来是商於子的功劳啊。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怫(fú
)跣(xiǎn)抢(qiāng)
祲(jì
n)缟(gǎo)傀(guī)挠(ná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休祲:
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谢:
谕:
明白,懂得。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
古:
即使如此;
今:
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非若是也”(是:
这样;
判断动词)
(3)“休祲降于天”(休:
吉祥;
休息)
(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
交换;
容易)
(5)“长跪而谢之曰”(谢:
道歉;
感谢)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
派遣、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2)徒:
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
(3)夫:
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义
(4)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
秦王怫然怒……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5)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以头抢地尔把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依次为:
凭借、因为
(6)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
长跪而谢之音节助词,无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
(7)于:
受地于先王从
唐雎使于秦到
休祲将于天从
仓鹰击于殿上到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缟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丧服。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3)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7.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一)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二)初步感知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交流点拨】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交流点拨】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4.你如何评价唐雎?
【交流点拨】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四、拓展延伸
思考:
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交流】提示:
1.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当怎样斗争?
2.当国家有难时,我们应当怎样做?
(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事端;
如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如藏独分子猖狂肆虐)
3.在平日的生活中,今后的岁月里,是否该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大写”的人呢?
(设计意图:
将由文本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并借此感受崇高的人格魅力,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并初步感知了故事情节。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得到说话的技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
诸侯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
(2)君:
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臣:
我。
(4)吾:
(5)公:
相当于“先生”,对别人的尊称。
(6)先生: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
技亦灵怪矣哉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泯然众人矣
(注: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
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
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3.理清本文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一层(第2段):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唐雎胜利。
4.分段品析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交流点拨】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
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