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308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时间,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即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23.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4.1987年,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5.十四大的基调为南方谈话,表明邓小平理论成熟了。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毛泽东首先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得到确立。

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 

 

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

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单选)

7.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1926年,毛泽东第一次引用该概念。

8.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理倡导实事求是。

9.1978,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1.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3.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

第三章

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3.新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需要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7.1919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此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1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12.中国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15.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5.总路线实行: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五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邓小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3.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4.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5.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提:

生产力高度发展。

6.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六章

1.我国最大的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的内容。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6.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

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你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10.经济水平现代化,工业化经济状况,市场化经济状况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13.1987年10月,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

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选择)

2.改革有新的举措的时候,评判成败的依据:

邓小平,1992,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

3.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改革的目的与革命的目的相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6.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7.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8.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变革。

9.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公有制的范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内容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4.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10.统筹区域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1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资源节约型社会:

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理解)

13.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4.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

1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6.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7.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18.坚持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

19.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20.股份制不具有制度属性,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在谁的手里。

21.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22.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4.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大

2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七大

26.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7.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2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9.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着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搞、管理创新转变。

30.社会保险的客体:

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救助的客体:

全体成员。

第九章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十六大)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6.我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市民族区域自治。

(实行原因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9.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

1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十七大)

1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2.民主、自有、人权,核心是民主。

13.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5.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

17.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p236—237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

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p266—268

第十一章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个中国(核心)。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同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坚持反对台独的言行。

坚持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3.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4.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5.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6.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7.1981,叶剑英,叶九条 

1983,邓小平,邓六条 

2002,江泽民,江八条 

2005,胡锦涛,四个决不。

8.1982,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制度”。

9.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10.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第十三章

1.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2.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旋律)。

4.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新中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6.1953,周恩来,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

7.20世纪60年代,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8.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确定“真正不结盟”战略。

10.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新的社会阶层;

人民解放军。

2.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

5.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成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7.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8.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9.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10.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11.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2.打得赢,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十五章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6.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7.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9.改善党的领导,着力解决: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0.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12.保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1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14.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16.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逊、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17.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18.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9.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20.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21.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分重要、紧迫。

附: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

《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

《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

《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

《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

《<

共产党人>

发刊词》;

6.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

《反对本本主义》;

7.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

《改造我们的学习》;

8.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