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11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  )

A.城郊“草市”的形成B.“市”突破城的界限

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解析:

“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说明在城市出现了围绕“井”的买卖货物的地方,即商业区出现,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5·

临沂市期中考)唐后期坊市制度开始崩溃,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

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B.城市管理制度渐趋松弛

C.政府重新规划城市布局

D.出现邸店、柜坊和飞钱

A

3.(2014·

广州市一模)《唐律疏义》曰:

“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

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

”据此可知当时(  )

A.限制经营场所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D.重视监管商业

唐朝法律规定,斛斗秤度等市场的计量工具每年要校对,市场上使用自制的不合规格的计量工具要受到惩罚,可见唐朝重视监管商业,故D项正确。

D

4.(2015·

福建质检)明《闽小记》载:

“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

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货(资),估计其园。

吴、越曰‘断’,闽人曰‘穙’……树主与穙者,请惯估乡老为互人……他日摘焙,与(互人)所估不甚远。

”这反映了(  )

A.当地荔枝、龙眼加工技术落后

B.商业资本介入农村生产领域

C.树主与穙者存在雇佣关系

D.吴、越与闽形成市场一体化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由材料“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货(资)”可知,在闽南地区的荔枝、龙眼种植方面出现商业资本,故B项正确。

B

5.(2014·

福建文综)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根据材料“乾隆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5·

开封市模拟)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

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说明此时(  )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7.(2015·

洛阳市二模)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

8.(2014·

济南市调研)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题干中虽有经商现象非常普遍的内容,但也介绍了“壮者服贾,老者归田”现象,所以反映出的是重农抑商思想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

9.(2015·

渭南市一模)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减少人口流动

D.打击了富商大贾

贾谊主张“重农抑商”,使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

“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保护了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

10.(2014·

华师附中三模)桑弘羊等人于公元前118年向汉武帝提出“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其主要意图是(  )

A.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B.确保国家的税收

C.抑制诸侯王国的势力D.维护农民的利益

11.(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由题干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可知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

12.(2014·

四川联测)晚清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根据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海禁“大错”主要是指其(  )

A.阻碍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助长了盲目自大的思想

C.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阻断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大错”是丧失了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理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1)特点:

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

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影响:

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促进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3)共同点:

宋朝发生商业革命。

不同点:

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14.(2015·

绵阳市一诊)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

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卜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人民版教材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黄遵宪《番客篇》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

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

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评价: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2)目的:

以宣示国力的政治目的为主。

影响:

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联系;

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

(3)不同:

①背景不同: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

清朝时面临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和西方殖民势力对沿海的侵扰。

②政策不同:

宋代支持、鼓励海上贸易;

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③影响不同:

宋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清代海禁政策影响人民生计,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