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211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科学知识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b.物体发生形变。

(2)压强;

(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

①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F=G;

如:

质量为76千克的滑雪运动员,其脚下的每块滑雪板长2米、宽0.1米,重12牛。

求运动员站立时,滑雪板对水平雪面的压强。

(g=10牛/千克)

②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底面积;

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金属块放在面积为100厘米2的水平木板中央,金属块对木板产生的压强为6.125×

103帕,求:

该金属块的密度?

再如:

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接触面积为160厘米2,冰封的江面冰层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5×

104帕,他能否安全地从冰面上走过?

练习、海滩案发现了罪犯站立时留下清晰的鞋印,公安人员立即进行测量,每个鞋印的面积为250厘米2,鞋印深为3厘米,经测试达到鞋印同样深度的压强为1.5×

104帕,由此可以推算出罪犯的体重约为多少牛?

③单位:

1帕(Pa)=l牛/米2(N/m2)。

(3)由公式知,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反之可减小压强。

(4)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5.水的浮力

所有的液体、气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1)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表达式:

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2)物体沉浮的条件: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浮>

G

ρ液ρ物

F浮<

F浮=G

F浮+N=G

处于运动状态.

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

体的任何深度

是“上浮”过程的

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

三、水溶液

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

悬浊液(固)

乳浊液(液)

溶液(溶质+溶剂)

是否透明

不透明、混浊

透明

久置是否分层

久置或沉淀分层

久置不分层

特点

不均一、不稳定

均一、稳定

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3.溶解度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oC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表示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情况。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②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意义。

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百分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x100%=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x100%

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题类型:

a.溶液体积的计算(含溶液、溶质、溶剂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b.溶液的稀释与浓缩计算;

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

③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b.称量或量取;

c.溶解。

5.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有固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

(2)晶体的形成:

①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a.蒸发溶剂法(溶解度随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b.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溶解度随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②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

四、水的利用和保护

1.水资源的分布:

(1)全球范围:

赤道附近地区和距海比较近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则非常贫乏。

(降水多的地方水资源比较丰富)

(2)我国的分布特点:

a.时间分布:

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更加明显;

b.空间分布:

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2.水的净化

(1)沉淀法。

(明矾和活性炭)

(2)过滤法:

适用与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滤液可能是混合物)

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能留有气泡;

二低:

滤纸边缘比漏斗口低;

漏斗内的液面比滤纸边缘低;

三靠:

盛待过滤液体的烧杯(或其他容器)尖嘴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粗盐提纯的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转移)。

(3)蒸馏法:

将液体加热至沸嘴,变成蒸气,再经冷凝成为液滴,这种方法称为蒸馏法。

一、大气层

(一)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它像“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这是因为它阻挡了大部分的强紫外线对地球的辐射和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使地球表面的温差比较小,是生命存在的条件。

大气的温度变化范围约为一84℃~2500℃。

(二)大气的分层

1.大气层分为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

2.大气层分层的依据有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其中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主要依据。

3.大气层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内,其中随高度增加温度分布的特点是:

距地面约12千米内,温度逐渐下降;

12千米至55千米内温度逐渐升高;

55千米至85千米内温度逐渐降低;

大于85千米时,温度逐渐升高。

(画图)

(三)对流层

1.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厚度……大气质量、水汽、固体……)。

2.对流的条件:

在近地面,上面温度低,下面温度高。

(有强烈的……)

3.天气现象,如:

风、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二、天气

(一)天气与气温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在进行气象观察时放在百叶箱里。

3.温度的单位有三种:

摄氏度、华氏温度和开氏温度,我国常用摄氏度(℃)。

4.有关气温的常识: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一般是下午2点左右;

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一般是太阳升起前后;

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47.6℃);

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为东北的漠河(一52.3℃)。

对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22℃

(二)大气的压强

1.定义: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3.测量大气压的两种仪器:

空盒气压计(携带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

4.大气压用符号p表示;

国际单位为“帕”,标准大气压是指:

1.Olxl05帕=760毫米汞柱。

5.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1)气体密度大的地方,大气压也大;

(2)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大气压相对小。

6.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空气从上往下流动,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气压低的区域,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气多云,易形成阴雨天气。

(2)大气压对人的影响:

晴天时心情好;

由于高原气压低易产生头晕、耳鸣等;

宇航员穿上太空服才能适应气压的变化。

(3)在密闭容器中,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增大;

反之减小。

(4)与大气压有关的常用品:

高压锅、吸尘器、离心式水泵、真空袋、注射器等。

(三)风

1.风的形成:

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两地气压不同时会形成风。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风向和风速。

风的流向:

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用风向标观测;

八种风向:

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

3.风速:

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的单位:

米/秒、千米/秒。

风速用风级表示,共有12个风级。

风速对人的影响:

风速小于lO米/秒,不影响人们生活;

风速大于10米/秒,,会影响或严重影响人们生活。

风速的表示:

在风向标线上的短线段。

(四)湿度与降水

1.空气的湿度:

能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多少。

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用百分比表示。

2.观测湿度的仪器:

湿度计,最常用的是干湿球湿度计,它的组成有两部分:

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其球部有湿棉纱包着)。

3.干湿球温度计的测量方法:

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出它们的相对温度差,最后再查相对湿度表可得出相对湿度。

4.空气发生水汽凝结的决定因素有两个:

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

5.降水的条件:

一是相对湿度达到100%时,二是有微小灰尘颗粒,三是降低温度。

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不能有再多的水汽了,在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汽易附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发生水汽凝结。

6.水汽凝结现象:

降雨、雪、冰雹等。

7.降雨量的计量:

一般用雨量杯的毫米来计量,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8.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

干冰法、碘化银法。

(五)天气预报、天气图与天气形成

1.怎样看天气预报,以下是气象预报

常用语的含意:

(1)“阴”——天空总云量在8/10以上:

“多云”——天空总云量在5/10~7/10之间;

“少云”——天空总云量在5/10~3/10之间;

“晴”——天空总云量小于3/10。

(2)“小雨”——12小时的降水小于5毫米;

“中雨”——12小时的降水介于5~15毫米之间;

“大雨”——12小时的降水大于15毫米。

2.大气图中的几个概念:

(1)等压线:

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某地是处在低压区,则天气阴或有雨;

某地是处在高压区,则天气晴或少云。

(2)锋面:

冷暖空气的交界面。

冷锋: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伴随降雨、大风和降温。

暖锋:

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伴随降雨、气温升高。

3.气象信息收集:

问专业人员、看电视、听广播、打电活、上互联网,或自己观察身边的现象等。

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探测火箭、气象探澳4气球、海泽气象自动收集装置、自动遥感或遥测装置

等。

三、气候

(一)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是某~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度,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

如:

海南省气候是长夏无冬。

(2)高纬度,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气候是夏季短,冬季长而

3。

比热

(1)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l℃时所吸收的热量。

(2)单位:

焦/(千克·

℃)或J/(Kg·

℃)。

(3)水是最大比热的物质,比热为:

4.2×

lO3焦/(千克·

(4)解释现象:

靠近海洋的地方,一年内气温变化不大;

远离海洋的地方,一年内气温变化较大。

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山顶的气温要低,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所以山地的迎风坡形成比较多的地形雨;

背风坡的雨水相对少。

(二)我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1.我国东部的季风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普遍高温,降水丰富;

冬季降水较少,温度较低。

2.西部的干旱气候

我国西部大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差异较大。

3.气候与人类活动

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改良气候。

人类活动产生了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现象等问题。

 

一、复习目标:

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

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能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4.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5.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6.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7.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8.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9.了解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10.了解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11.了解反射与反射弧。

12.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13.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14.学会对动物行为的分类

15.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16.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17.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18.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梳理:

第一节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青蛙、蛇、熊的冬眠,是对寒冷的冬天缺少食物、低温的一种适应。

动物对环境的刺激(如光照、温度、气压、颜色、食物、月相周期、季节节律)作出应答性反应。

2.动物的节律性行为——“生物钟”

(1)影响因素:

昼夜变化节律、月相变化同期、季节节律。

(2)动物的节律性行为:

①猫头鹰、老鼠等昼伏夜出一昼夜变化节律;

②候鸟的迁飞、鱼类的洄游、动物的生殖每年有固定的时间——季节节律;

③鱼的繁殖——月相变化周期。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1.达尔文实验:

胚芽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某种影响。

2.温特实验: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胚芽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3.郭葛实验:

发现生长素可以从植物体内分离出来。

4.向光性原因:

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不均匀分布(背光一侧生长素分泌较多、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弯曲部位是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

5.植物激素:

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

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

血液(实际上是血浆)中的葡萄糖。

2.含量:

基本稳定在90毫克/100毫升。

3.调节:

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

血糖含量上升。

三、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产生的部位:

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2.作用:

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脏和性腺等。

内分泌腺的种娄、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表现: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的功能

异常时的病症

分泌不足

分泌过多

胰脏

胰岛素

a.促进人体吸收的血糖储

存在肝脏和肌肉内

b.加快血糖的分解

糖尿病

低血糖症

脑垂体

生长激素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巨人症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a.保证体内新陈代谢

b.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亢

肾上腺

肾上腺素

a.加快心跳的节奏

b.扩张通人肌肉的血管

卵巢(女)

塞丸(男)

雌性激素

雄性激素

a.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

生殖细胞的生成

b.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4.内分泌腺:

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第三节神经的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对刺激的反应过程,需要各种器官协同作用。

2.反应过程:

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做出反应。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

3.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三、信息的处理:

1.神经系统构成:

神经系统: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髓神经、植物性神经)

2.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3.大脑表面的沟和回有扩大大脑表面积的作用。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5.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6.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用膝跳反射可检查人的脊髓的反应功能是否正常。

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1.反射:

(1)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实现。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4)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

(5)如果有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反射才能完成。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也叫本能。

2.特点:

(1)参与反射的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和脊髓。

(2)引起反射的刺激必须是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

二、后天学习行为,即条件反射: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1)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3.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

(1)动物的学习行为:

对具体的刺激能作出反应。

如望梅止渴,幼儿见到穿白衣的护士而哭闹。

(2)人的学习行为:

不仅能对具体刺激,也能对抽象的刺激,如语言、文字作出反应,谈梅止渴。

反射类型

形成

刺激

反射弧特点

神经联系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

性反射

直接

神经中枢在大脑

皮层以下

固定.不会消退

吃酸梅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在出生后的生活

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反射

间接

(信号)

必须有大脑皮层

的神经中枢参与

暂时,可以建立

也可以消退

见酸梅分泌唾液、谈酸梅分泌唾液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

一、恒定的体温:

1.体温恒定的动物:

鸟类、哺乳类。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370C左右。

3.测量部位:

腋下、口腔、肛门。

4.正常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范围。

二、体温的调节方式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1)产热:

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2)散热:

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2.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3.体温调节过程:

体内过热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加大,皮肤温度升高,主要是直接散热;

同时汗液分泌加快,蒸发散热加快。

使产热和散热平衡。

4.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三、重点剖析

1.神经系统

人体内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全部装置。

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是神经组织最集中、构造最复杂的部位。

存在有控制各种生理机能的中枢。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

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

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

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

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

神经系统对生理机能调节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反射。

人的大脑的高度发展,使大脑皮层成为控制整个机体功能的最高级部位,并具有思维、意识等生理机能。

神经系统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2.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神经中枢一般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冲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3.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的总称。

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端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身体其它器官和系统相联系。

周围神经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

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

4.植物性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除脑神经和脊神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