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7152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docx

中科院考研院校导师及建议

考研院校之科研院所---中科院化学所之二(海文整理)

化学所院士风采

1、黄志镗

化学家。

籍贯浙江黄岩,1928年生于上海市。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习员、助理研究员,195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等职,并曾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8年前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高分子的研究,1958年后则主要从事交联型高分子的研究,曾涉及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为航天技术防热材料做出了贡献。

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的新型耐高温高分子上有所创新。

80年代起进行杂环化学的研究,系统研究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及反应,合成了1500个以上的新杂环化合物,与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生物活性试验,以筛选药物及农药。

其后又开展杯芳烃化学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已发表论文约200篇。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现任《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化学进展》、《中国化学快报》、《塑料工业》、等刊物的顾问编委、主编或编委等职。

2、朱起鹤

物理化学家。

1924年7月12日生于北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

1951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化学系博士学位。

1951年春回国后曾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

1952年冬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期担任物理教学工作,曾参加核反应堆设计和多项激光应用项目。

1978年初调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激光加速等科研项目。

1981年调化学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

先后研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分子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并用这些装置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工作。

在分子光解研究中,得到碘代烷烃、卤代烯烃和酮类等分子的光解规律,并提出微观反应机理。

在团簇研究中,首次发现一类新的含氢碳团簇,并提出筒状结构;还发现一系列金属与硫的二元团簇,得到其组份规律、稳定性、光解规律和团簇的形成动力学。

还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分子的多光子电离和解离动力学;利用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研究了自由基反应和分子碰撞中的振动能量转移;以及利用新建的飞秒激光系统,研究了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上的振动弛豫等。

3、朱道本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

  原籍浙江杭州。

1942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白春礼

  物理化学家。

  1953年出生于辽宁省。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化学家。

辽宁丹东人。

满族。

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新兴的前沿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

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

带领科研人员利用SPM系统地研究了一些有机和生物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并在纳米科技方面有开创性的工作。

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佟振合

有机化学家

1937年生于山东梁山

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

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

利用特殊微环境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并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

此外,研究了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

6、江龙

福建建瓯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胶体化学专业。

1960年研究生毕业于莫斯科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

早年跟随戴安邦先生从事硅酸聚合理论的研究。

六、七十年代,领导并参加了研制航空航天遥感用胶片的任务。

八十年代初从事代油燃料水煤浆以及强化采油的研究。

解决了高浓度分散体系(>70%)流动与稳定性的一系列难题。

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内倡导并开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

在仿生酶膜、仿视觉薄膜、泡囊仿生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以及纳米颗粒制备、组装和纳米颗粒生物效应等研究中做了许多创造性工作。

其中利用变色泡囊识别大肠杆菌、抗体/抗原、凝集素、DNA等系列工作发表在J.Amer.Chem.Soc.和J.Phys.Chem,B等国际著名杂志上。

将纳米颗粒进行二维和三维排布是他近年来努力工作的另一个方向。

他是俄国胶体杂志国际版和国内中国科学等4份杂志的编辑。

本届化学会理事。

曾8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

担任过亚洲有序薄膜会议和中日双边LB膜会议的主席。

目前是中科院胶体和界面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

江龙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论文173篇,被SCI他引447次)。

著、译、编书共5本。

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

培养博士、硕士生41名。

在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胶体化学10年以上。

1998年获科学院教育局优秀导师奖。

7、姚建年

物理化学家

1953年11月生于福建省晋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建年同志是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研究,在利用纳米尺度效应调控有机分子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能、无机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光致变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2004年以成果“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多次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

目前承担九七三项目、863项目、基金委重点及院重大创新项目。

2003年由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表征”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迄今已在包括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148篇(他人引用560次),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合著和合作译著各一部。

工科:

偏合成的:

浙江大学(国内高分子鼻祖,尤其在合成方面)、华东理工、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偏加工和应用的:

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理科:

偏合成的:

北京大学(好像北大遥遥领先,其他象南开、南京大学明显差一些);

偏性能形态研究的:

中科院北化所(明显领先)、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

(上述为网上摘录,不一定全面)

简单评述下

浙江大学是出高分子院士最多的学校。

北京大学合成做的好,特别是高分子液晶。

复旦大学的研究偏向理论研究,有杨玉良和江明两位院士,实力不凡。

上海交通大学也有新评上一个高分子方面的院士:

颜德岳,

华南理工和北京化工大学研究领域较广,在橡胶、塑料、纤维方面做的都不错。

华南理工大学有3位中科院院士程镕时、姜中宏生、曹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4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67人;高分子加工实力很强的。

在全国排前3名。

四川大学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是做塑料的加工改性,实力虽有下滑,但仍然很强,毕竟其根基很厚。

东华大学的研究重点在纤维方面,建有纤维素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共同建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春应化所在一直是在做合成方面比较强。

化学所在前两年还有个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过现在降格为中科院的重点实验室了。

所以化学所的合成和加工做的都还不错。

青岛科技大学在高分子方面主要的特色是其橡胶,2003年建成了教育部橡塑工程重点实验室,也是多年来对青岛科技大学研究工作的肯定。

研究生的方向很多,大的方面大概一下几个:

树脂合成(环氧,丙烯酸,聚苯,聚酯等每个方向都很多);塑料/纤维加工(加工工艺川大最强的,模具和机械华南理工及北化都不错);生物医用高分子(华东理工等);高分子理论及表征(中科院化学所及南京大学最强);液晶高分子(吉大,北大,北科大等);导电高分子(化学所等);纳米高分子(化学所);碳纤维/碳纳米(北化,清华);有机硅(化学所)等等

而在珠三角这一带,华南理工中山大学都是不错选择,有志在高分子领域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报读。

试题分析

(1)参考书变化:

中科院的参考书为复旦大学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中山大学符若文《高分子物理》,浙江大学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四版);而中科大的参考书为中科大马德柱《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中科大潘才元《高分子化学》

(2)命题人变化:

试卷自07年开始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命题,而07年之前由中国科技大学命题。

这里命题的区别显而易见:

中科大命题是依据其教学特点及参考书命制的符合本科生水平的试题;中科院研究生院命题的老师是从事研究生教学的,在命题高度上与本科教学特点不太一致,试题更有深度

(3)试卷的价值:

中科大的试题较易获得对备考研究生院作用不大。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试卷极难获得。

我在备考前只有07年公布的试卷,但07年试卷较容易,08、09年均无法获得试题,所以在复习时产生偏差。

考试时方知考试的题型及特点。

复习建议

(1)建议考生在初试时以中山大学符若文《高分子物理》,复旦大学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二版),浙江大学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四版)为主;复试时以复旦大学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三版)

(2)在复习做题方面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弄懂课本,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3)适当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如玻璃化转变的本质、结晶问题等等。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10年真题

中科院研究生院2010年试题(llye88回忆)

高物部分

一名词解释

临界交叠浓度时温等效原理熵弹性应力诱变塑料-橡胶转变

二选择题比较简单

三简答题

1、高分子结晶形态及研究方法

2、结晶高分子为什么有熔限

3、怎样提高高聚物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

四综合题

1、WLF方程的计算

2、结晶度与密度法证明与计算

高化部分

一名词解释

链转移剂功能高分子结构预聚物,

二选择题

比较简单

三简答题

1、活性聚合物特点?

2,怎样提高缩聚的聚合度?

3、为什么生产橡胶用乳液聚合?

4、论述ziegler和Natta对高分子化学的贡献

四合成题

1、合成端羟基聚苯乙烯

2、淀粉接枝丙烯酸

3、合成醇酸树脂

五计算题

1、自由基共聚

2、阳离子聚合的聚合度计算

对于报考中科院系统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同学在指定教材与辅助材料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