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1259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⑵无视教育对人的自然天性的自有发展,就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上获得统一的格式化和整体意识高度的一致,丢弃了“人的灵魂的教育”的本质。

文革后,1980年代至1998年近20年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精英教育路线,“应试教育”的选拔机制波及学生受教育生活的启端,中小学升学率的高压导致基础教育在学生智力教育、能力水平、学科知识系统性、理论性间的高度竞争,忽视了作为人文知识诸如情感、社会伦理、个人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

该时期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将学校教育人文内涵的缺失反映得淋淋尽致。

作为“应试教育”终端的高等教育,依然将科技、理性作为首要的急功近利的目标,而忽视了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教育人文教化的衰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可避免。

其次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模糊,缺乏办学特色。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发展中始终表现出典型设计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征。

如何理清艺术与设计二者间的关系,在我国有着曲折的道路要走。

作为“艺术设计”前身的“工艺美术”,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之初就没有在业界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使用的范式。

1912年12月,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中曾使用过“美术工艺学校”来区别“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在次年发表的《美术的起源》中则又改用“工艺美术”作为狭义的美术之一。

”⑶这个名词组合看似只将“美术”和“工艺”换了位置,其深层可以反映“工艺美术”使用范式统一的困难。

无独有偶,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把这门学科定义为“艺术设计学”。

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又定名为“设计艺术学”。

学科和学术名词的歧义在国家专业目录中的存在,无疑影响到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理念的明确。

办学模式上,历经30年的发展,时至2010年我国设计类院校规模达1448所,但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看,这三十年沿用、借鉴和参考最初源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较早引进西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无锡轻工学院相类似,尤其是那些仓促上马的高校,更是盲目模仿,鲜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再者,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艺术设计教育实践、轻艺术设计理论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些因素都阻碍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第三是大学扩招所带来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文教育水平的淡化。

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中有艺术类专业点(包括工科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文科的广告学专业等);

到2010年,院校已达1448所6593个专业,40.7761万名学生入学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计算,这几年全国学习设计相关专业的在学人数就超出130万人。

②庞大的办学规模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大学扩招为国家带来了巨大利好,但艺术设计教育在“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源人文素质下降。

高考招生改革三十年来,艺术专业生源的文化成绩不仅没有逐年提高,反而总在低分段上徘徊。

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特殊才能和天赋的人。

现实是高校不得不降低槛招收缺乏艺术天赋、甚至根本没有艺术兴趣仅是为寻求升学捷径的机会主义者。

二是近些年来,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发展过快,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规划,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品质要求与量化标准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在其学科建设中出现大量中专升格为本科、本科学校申办硕士点、博士点,大量招收硕、博士生的景象,客观上导致艺术设计学科结构与教育规模失控,从而倍释艺术设计学科“执于学术之真、深于人文之善、精于创造之美”⑷的立学根本。

三是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

由于低投入高学费的诱惑,很多高校在不具备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的条件情况下,以完善学科建设为名,仓促组建上马,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

导致这些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上人文精神与技术传播双向缺失。

上述现象均有悖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其危害不仅淡化了高校艺术设计人文教育的水平,而且影响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

雅斯贝尔斯认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传给年轻一代,让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

这个原则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

”⑸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的大学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并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1995年,“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院校”之一的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开始全面推进并引领文化素质教育。

时任校长杨叔子就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病提出“五精五荒”、“五重五轻”(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

精于电脑,荒于人脑;

精于网情,荒于人情;

精于商品,荒于人品;

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重理工,轻人文;

重专业,轻基础;

重书本,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

重功利,轻素质。

”)⑹,指出“五荒”的根本在于“荒于人学”、“荒于人文”,“五轻”的根源在于“轻素质,主要是人文素质”,强调“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⑺人文教育本质上体现了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原则的根本要求,充分揭示了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原则对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

首先,人文精神实质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

”⑻在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这个问题上,人文精神体现出与艺术设计教育目的的高度一致。

人作为有精神生活的生命,求知求真的理性是其精神生活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完善成为文明衡量的重要尺度。

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人文精神。

其次,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表现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客观地说,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它们血脉相连。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艺术设计这种资源可得到物化,并且成为科技商品化的载体。

一旦物化的科学技术被社会接纳,被社会消费,就会转变成巨大的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式,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表明,由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艺术设计的革命不仅仅只在于设计材料的更新,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对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造型、装饰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材料的增多和革新利用,设计形式的审美化改变和装饰手法、技巧的日益成熟等等,都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总的说来,为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科学和艺术各自发挥着优势和进行着优势互补,由此形成艺术设计集成性和跨学科的最为本质的特征。

科学作为以人类求真为目的的行为,在历经“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将人“物化”的惨痛教训后,不再被视为手段而被当作人类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载体。

在教育方面,人们倡导科技人文。

20世纪30年代,萨顿就批判了科学教育只注重功利意识与“技术业务”而缺少真正的教育的倾向,呼吁科学及教育“人性化”和“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

”其后,贝尔纳首次提出科学教育人文化的命题,提出必须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甚至互相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

艺术作为文化现象,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艺术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而不是人类生活无伤大雅的点缀,更不是对科学的补充。

艺术涉及的领域是人的内心世界、是社会化的人们间关系中生产精神产品的行为。

同科学一样,作为一种认识形式满足人精神生活本能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

“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

”⑼这里所说的“意象”不是对客观事物简单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

”而是视觉思维对其认识对象的性质和关系进行积极主动地把握而生成的。

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就是这样一种知觉思维活动,通过心灵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解释,唤起人类本能的创造性思维。

在此意义上,艺术设计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三,人文精神推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培养不仅仅限于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高尚的思想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目前,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呈现的学科界限淡化、模糊,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艺术学学科的独立,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构科学、规范的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将有益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培养。

从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不难看出:

人文精神作为天然纽带,将科学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自由人文精神,摈弃了以往封建时期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世间最高价值来尊重。

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品质的人才能在科学探索、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地追求真理。

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界线明确,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观点、行为都不利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文精神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当前,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的专业结构朝多层次、多领域的方向发展。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及大学生艺术团等教学单位都开设有艺术学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曲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几乎包括艺术学学科门所有一级学科;

招生范围涵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建筑学、新闻传播学为主体学科向艺术学学科交叉研究的博士研究生等层次。

其中,艺术设计教育涉猎的层次和范围最为复杂、广泛。

面对专业不同、心理特征不同、知识结构存在差别和学生认知能力迥异的现状,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华中科技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1.联系实际,把握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培育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高品质的人文精神。

基于专业的特殊性,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典型个性特点。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长期艺术熏陶下,形象思维、观察力及想象力等方面表现优异于普通生,其感性艺术思维特点使得他们更多倾向于自然事物的审美判断而少价值判断;

客观上导致了该专业学生“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他们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缺乏、人文修养水平低下及思想境界相对狭隘,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对待问题的看法。

其次,个性张扬的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比普通大学生更富有细腻、更丰富的情感,加之艺术设计专业对个性特点的设计要求,导致学生易盲目追求自我和行为的自由,而不能将人文精神对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的追求作为核心理想。

第三,该专业学生入学前存在文化科学科目学习的先天不足。

以湖北2012年招生录取为例,第一批本科院校文科录取最低控制线为561分,艺术类仅为335分,比前者低226分,只占前者的59.71%。

华中科技大学近五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和普通生招生录取分数线的统计对比(见表1),更能说明问题。

表1华中科技大学近五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和普通生招生录取分数线对比

年份

艺术类(按“文化”/“专业”/“文化×

0.4+专业×

0.6”)

理科

文科

三项最高分及最低分分列

最高分

计划最低分

实际录取最低分

录取分数线

2013

艺术设计

399.2三项之和

361.6三项之和

359.6三项之和

599

572

工业设计

520三项之和

398三项之和

388三项之和

2012

527/354/419

——

343/324/337.6

604

594

560

404

2011

508/367/415.0

394/318/362.6

394/318/361.8

626

575

508

406

398

2010

521/352/403.4

343/314/340.8

343/314/340.6

607

555

539

378

374

2009

518/357/396.2

336/313/339.6

336/312/334

590

540

501/358/391.4

346/312/342

332/312/336.2

数据来源: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站提供数据信息整理

上述统计表明,学习过程中,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从小就对艺术有特别爱好和广泛的兴趣,在艺术类高考招生模式上,注重专业要求,降低文化课录取标准所带来的大学时代重专业、轻文化、轻理论的普遍特点,较普通大学生而言,其文化科学科目素养不高、人文知识缺乏、底蕴明显不足。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要关注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境界的三个层面,即艺术设计教育的三种基本内涵。

知识层面上做到人文与艺术设计并重,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达到学生能艺术设计中能将人文精神贯彻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中,成为艺术设计的行为自觉;

能力层面,则“强调感性与理性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批判与建构能力、服务与创新能力等的统一”;

⑽精神境界层面,不仅要强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还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我觉悟和自我行为规范意识,使其人生精神境界朝“由自然而功利而道德而天地”的正能量递进过程提升。

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思路的转变,采取教育引导等系列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目的。

2.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传统纳入艺术设计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在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最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高度院校之一,早在1994年,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和一批有识之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等倾向倡导了文化素质教育,旨在解决上述原因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为此,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成立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以校长为组长的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基地建设。

至今,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丛书,容纳了国内外近百名知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的精彩演讲,被誉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中,华中科技大学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⑾即三个层次:

第一课堂(主课堂)、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

六个方面:

建立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

开设人文选修课和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

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和社团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讲座、交流、读书一体化的“人文工程”;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教学体系。

这些特色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健全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贯彻、实施的制度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科学依据。

具体到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表现为将第一课堂作为人文教育实践主阵地,通过教学改革,调整以多个专业课程为主干课程的课群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课群体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专业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的教学内容在主课堂上完成的同时,还能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第一课堂中,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情感和意志及心理发展等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从制度上关注教学评价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及时反馈,从制度层面要求教师一方面注重自身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教授过程中结合专业实际,使人文精神思想的传播溢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环境设计课程中,教师可结合环境设计的功能形态,强调设计师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等,以此促进专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对于学生,注重调节师生的交往活动,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主人,通过课堂学习,学会知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培养良好人文素质。

第二课堂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和文化科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设计竞赛,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U协会每年以不同设计主题组织相关文化设计大赛,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宗旨,贯穿到整个设计大赛活动,全国计算机文科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红点设计大奖(Reddotdesignaward)、《LANDSCAPEDESIGNFORVILIA》鸿茂杯“亚洲的生活态度”等,均使学生人文素养及设计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科学、校园文化等形成的集讲座、交流、读书一体化的“人文工程”优势,为艺术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提高人文素质水平提供了诸多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是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特色,每门重要专业课程都有具体社会实践相辅助。

如建筑美术实习活动将课堂技能、技巧训练置于广阔社会空间,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可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情民意,学习建筑设计、装饰的知识、技能和规范。

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学生不仅可在设计表现的技能、技巧方面得到提高,更在这个环节中端正了自我社会认识,培养了设计理念的创新精神。

另外,酒店考察、市场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都不同程度为学生提供了亲历人文历程的平台。

2010年,在辅导员制基础上,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实行班主任制,加强校家联系,是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一般来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与父母的联系变得疏远,然而,家庭、父母在大学生成长中有着教师、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班主任制、校家联系的沟通机制,使得教师、学校、父母、家庭与大学生的心灵更加靠近,将亲情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与时俱进,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筹办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1997年9月开始招生,2003年获批“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并与次年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1年与土木学院共同申报景观学博士点并获批。

总体发展态势向多层次、多结构、学科交叉方向发展。

在近15年的艺术设计教育历程中,艺术设计教育已取得较好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设计人才以服务于社会,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脱离专业实践而独立存在,它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补充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只有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离开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会很难发挥作用。

然而艺术设计大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培养问题是实现这个目的的瓶颈。

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改变思想观念,按照华中科技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的,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的要求,与时俱进,将人文精神培养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在艺术类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和地位。

为此,进行了旨在“技艺”与“人文”并举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群体系改革;

新增开设“艺术设计传播学”、“视觉印象”、“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等通识课程;

创建“基于工程技术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通过“auphust学生之家”网络平台,建立教师测评代码系统,实时获得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以促进教学;

同时,推行专业教师轮岗班主任制、导师工作室制、新进教师培训和博士化工程等举措。

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工作落到实处,使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传播的途径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传播必须依据人文精神传播的目的和要求,以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为特殊媒介来搭载人文精神的信息内容,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双重并重地贯彻到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实现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