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110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寨小学李全龙五语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

写的什么?

(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

庐山上的西林寺。

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

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

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

”(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

)为什么用“不畏”?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

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

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

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

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

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

“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

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

学生质疑。

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

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

(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反映动画: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

(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

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

同位赛诗;

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

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

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

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

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

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

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

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

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

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

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

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牛和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

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

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

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这句话的含义。

3.悟出这样的道理:

“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这个道理的过程。

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

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

(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如:

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

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

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

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

这使鹅追的更快了。

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

“鹅要吃我了!

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

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

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

请你看这句话!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

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

“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

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

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

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

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

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

谁来说说?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

你是怎样解决的?

(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五、推荐阅读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

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

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

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

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

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

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

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牛鹅换眼

  远古时候,神农炎帝教会众人耕地种五谷之后,人们就不只单*渔猎过活了。

大家用石锄、石犁耕地种谷,用石刀、石斧砍柴割稻。

人人下地耕耘,辛勤劳动。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下界察访民情。

观音娘娘来到下界,见人们都在地里劳作,有的人用石锄掘土,有的人拉着石犁犁地,有的人拿着石刀割草,十分辛苦。

于是回天宫奏明玉帝,说人们个个在地里劳动,极为艰辛,请求将天上的牛、羊、猪、狗、鸡、鹅、鸭等放到下界给人们使用。

让牛帮人耕地,羊帮人踩土,猪帮人拱泥,狗帮人看门,鸡给人叫更,鹅帮人割草,鸭帮人耘地。

玉帝闻奏,表示赞同,遂命观音娘把这些禽畜带到下界给人使用。

  人得到这些禽畜帮忙,很是欢喜,立即按照观音娘的指教,赶着牛羊猪鹅鸭等到田里耕耘。

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把人看成—点小东西,被人牵着乱转,觉得太不应该。

当下便转过头来用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

自此开始,牛见人就用角抵。

而鹅的瞳孔则生得太小,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人,就吓得遍身发抖,不敢走动。

  人对这两种禽畜全无办法,只好把这苦衷去向观音娘娘诉说,求她为人们分忧解难。

观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当即施展神通,把牛和鹅的眼珠转换过来。

牛换上鹅的眼珠后,把人看成是很大的巨物,从此就服服帖帖地由人支使,就连小孩子牵着它的,它也驯驯服服。

而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论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或畜走过它身边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第三单元《语文天地》教案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尽情畅谈。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学校。

(3)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写作。

(4)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

2.过程与方法

(1)以谈话、演讲的形式来畅所欲言。

(2)举办摄影展。

(3)在写作中体现换位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说、拍、写、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结合综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从中学会换位思考,全面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学习过程

一、我的摘录笔记

1.认读教材中所摘录的词语。

2.强调学生在日常书写这些词语时常见的错误。

3.四人一组为单位,交流在学习本组文章的过程中所做的摘记。

4.教师选取优秀的摘记,全班展示交流。

二、读一读,体会作者害怕的心情

1.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2.交流:

这些句子是怎样表现自己当时内心的害怕。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4.拓展:

还可以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5.展示交流其他句子。

三、读一读

1.学生自由认读四个词语与两句格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3.介绍自己读懂的词语和句子。

4.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拓展阅读《一颗螺丝》

1.自由读短文,要求读通句子。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在哪些人眼里有哪些不同的意义?

4.议一议:

这个老板生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五:

课堂小结。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二.组织谈话

1.出示谈话主题

(1)指名读。

(2)谈谈主题。

2.选择不同的话题,组成小组展开谈话

(1)举例容易产生分歧的几个问题,如:

评选班干部。

如何开展主题队会。

…………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有分歧该怎么办?

(2)畅谈。

(3)指名汇报。

3.小节

今天的谈话让你有什么收获了?

围绕本单元“角度”这一主题谈谈。

三.初显身手

1.进行展示汇报。

(1)按绘画,摄影分组或按静物、人物分组展示作品。

(2)点评作品。

2.请学生谈谈“我眼里的学校”。

(1)根据照片谈内容。

(2)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个角度拍摄、绘画。

(3)相互学习,相互比较。

3.点评。

4.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平时,我们总想,如果我是班长,我要把班级管理的更好,我要带领大家全面发展,假如我是校长,我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春游活动……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我们的见解吧。

二.出示作文要求

1.指名读。

谈谈要求。

三.投影《假如我是爸爸》

1.自由读。

2.齐读。

3.谈谈对诗的看法.

(1)内容。

(2)语言文字。

(3)写作手法。

(4)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谈话,拓宽思路

1.你最喜欢成为什么人或什么物?

为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请目标相似的人互相补充原因。

五.指导写作

1.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或某物(只能一种)。

2.写写“自己”怎样避免发生某些不该出现的现象。

3.写“自己”要怎样把自己的新形象塑造的更好。

六.活动过程

1.学生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写得好的片断,受到启发。

第四课时

老师简单评点本次作文的好处与不足之处。

四出示佳作欣赏

1.投影。

2.自由读。

3.评出佳作好在哪。

4.齐读佳作。

5.说说从佳作中学到什么。

五、投影病文

2.提提意见和修改方案。

3.共同修改。

4.读读改后的片断,前后比较。

5.说说从修改中受到什么启发。

六小组交流

1.交流阅读。

2.点评,批改。

3.修改。

4.各自修改。

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