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700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年级传统文化第79单元Word下载.docx

二、京剧的角色

1.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

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京剧脸谱的分类有:

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三、京剧的脸谱

京剧清代英雄戏中有所谓“八大拿”戏。

素材源于施公案,故事出自京杭运河两岸,是宣扬清朝政治经济及施公打通运河漕运的戏。

八出戏有连贯性,都是以官府缉捕、擒拿土豪劣绅、庄头霸主为由,而展开的系列武戏。

由于每出戏都有黄天霸出现,也可以说是黄一家保清、做官的戏。

演出这些戏的年代久远,早见于清代道光四年,庆升平班的戏目。

这些戏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武打精彩,各戏又有特色。

清末民初“八大拿”戏颇受欢迎,曾红极一时。

对黄天霸人物的定性素有不同看法,由于他的特殊性格,及其有投靠官府,不讲绿林义气、骄横跋扈等劣迹,学术界向来颇有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禁演黄天霸戏,1956年才准予公演。

此后又经十年浩劫等周折,1985年由谭元寿正式对外公演《连环套》,黄天霸戏才算又恢复起来。

但有关“八大拿”戏,都寥寥无几,只有《八蜡庙》、《落马湖》偶有演出,其他剧目已鲜于舞台。

“八大拿”戏,众说不一,戏码定位也不同。

侯喜瑞先生所演“八大拿”戏中被拿的反坐人物即《霸王庄》黄隆基、《独虎营》罗四虎、《里海坞》郎如豹、《东昌府》郝文僧、《殷家堡》殷洪、《落马湖》李佩、《淮安府》蔡天化、《招贤镇》费德恭。

李万春先生所说“八大拿”戏,除《霸王庄》、《独虎营》、《东昌府》、《落马湖》、《里海坞》五出与侯老戏码相同,另外三出则不同,而是《莲花院》拿九黄、七珠等。

 

第25课昆曲

1、掌握昆曲的产生年代。

2、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3、掌握昆曲的代表作品。

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一、昆曲的产生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二、昆曲的唱词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

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三、昆曲的代表作品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

板腔体和曲牌体。

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

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

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

常用的也仅200多个。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

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

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第26课山东地方戏

1、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2、了解吕剧的相关知识。

3、了解山东梆子的相关知识。

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一、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1.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

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

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

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二、吕剧的相关知识

1.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

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

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2.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

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3.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4.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

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

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5.吕剧大体可分两种:

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

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三、山东梆子相关知识

1.山东梆子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

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

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

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

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第八单元历史名臣第27课魏征

1、了解魏征其人的身份。

2、掌握魏征其人的功绩。

掌握魏征其人的功绩

一、魏征的生平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魏征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

在听讼理狱方面,他特别强调“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做到“求实”,而不“饰实”,严防狱吏舞文弄法,离开事实去严讯旁求,造成冤滥。

他自己每奉诏参与尚书省评理疑难案件,都按照这些思想,着眼于大体,公平执法,依情理处断,做到“人人悦服”。

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二、魏征的功绩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

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

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

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

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决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讼息”。

第28课包拯

1、了解包拯的生平、感受包拯的智慧,通过故事体会他的正直、铁面无私。

2、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掌握包拯的功绩

一、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你们了解包拯吗?

学生汇报资料。

4、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资料和故事小组内交流汇报。

5、全班汇报

二、包拯的生平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三、包拯的功绩

史书记载,包拯“生于草茅,早从宦学”,意思是说他生于乡村农家,但很早就开始研读如何做官的书。

包拯出身寒微,二十八岁考上进士。

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

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

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拓展巩固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

他们有哪些事迹?

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第29课文天祥

1、了解文天祥的生平。

2、掌握文天祥的功绩。

掌握文天祥的功绩

一、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二、文天祥的功绩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

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

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

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第30课林则徐

1、了解林则徐的生平。

2、掌握林则徐的功绩。

掌握林则徐的功绩

一、林则徐的生平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

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二、林则徐的功绩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

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

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

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

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

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

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

其中一条规定:

“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

”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

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

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第31课康有为

1、了解康有为的生平。

2、掌握康有为的功绩。

掌握康有为的功绩

一、康有为的生平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二、康有为的功绩

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

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

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

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

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第九单元科学技术第32课祖冲之

1、了解祖冲之的生平。

2、掌握祖冲之的功绩。

掌握祖冲之的功绩

一、祖冲之的生平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

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

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

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

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

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

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

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