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817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推进了革命的爆发。

(可以说成直接原因)

总之,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从主观条件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

(当时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俄国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所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了。

2、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

(1)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获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系,两个阶段分步进行并急剧转化;

(3)走从城市到农村、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原因

(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进行自卫战争,这是决定苏俄必须签订割地赔款和约的最主要的原因。

(2)经过三年多大战的破坏,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苏俄的武器、粮食等战略物质极端缺乏。

(3)苏维埃政权正在建立之中,国内反革命破坏活动十分猖獗,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一个和平喘息的时机,以便巩固政权,壮大红军,恢复经济,聚集力量,做好反侵略准备。

(4)广大人民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苦不堪,他们厌恶战争,渴望结束战争,要求和平。

思考:

什么时候废除了这一和约?

为何废除?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残酷的现实迫使苏维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2)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

第二、实行工业国有化;

第三、取消商品贸易;

第四、国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需品;

第五、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意义:

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评价:

①从实施的原因来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所谓“战时”就表明不是常规情况下,因此也不可能按常规办事。

“共产主义”,从措施的内容可看出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公有化,这显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违背的。

②从实施的成效看:

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③从其弊端上看:

它只是战争条件下的军事统制政策,本身存在许多弊端、过失和错误;

它不符合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实践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2(2007-08-0411:

26:

12)转载标签:

5、新经济政策

①连年的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21年的天灾造成饥荒。

经济破坏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

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

苏维埃处境十分危急。

列宁说:

“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内容:

①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②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来允许自由贸易。

④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历史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②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③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5)评价:

①为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②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主要“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③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④虽然它具有民族特点和某些特殊性,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6、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通过比较可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7、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苏联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

“二五”计划完成时(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3(2007-08-0411:

51)转载标签:

(2)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

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8、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和利弊以及启示

第一阶段: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这些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战争过后仍实行这一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对,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第三阶段: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四阶段:

1925年,苏联制订了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又制订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根据这些方针,苏联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苏联的经济建设也出现了诸如农、轻、重比例失调等许多重大问题。

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平衡发展。

9、如何认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的体制

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1)特点:

①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权力高度集中,以致形成个人集权;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民主法制极不健全;

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2)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这种体制之下取得的。

通过这条道路和模式,苏联在一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高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为后来战胜法西斯侵略并成为世界大国打下了基础。

其建设成就和速度曾为世人瞩目。

但是,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给苏联以后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思想,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以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造成诸多严重的问题,如经济比例失调,经济效益低下;

工农关系紧张;

阶级斗争扩大化,民主法制遭破坏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渐突出,成为僵化的、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势在必行。

(3)形成原因:

这种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6(2007-08-0411:

29:

49)转载标签:

③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①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

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

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②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为什么?

)。

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

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

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③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

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

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3、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原因相同。

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

“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

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

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

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2)不同点:

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

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

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

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③日本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如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即制造“皇姑屯事件”,妄图占领中国东北。

接着,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日本分离满蒙、侵略中国、称霸东亚的方针。

而广田宏毅内阁通过的《基本国策纲要》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

4、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产生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及两种不同选择产生的影响

(1)原因:

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巴黎和会的制裁,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因此,德国有复仇情绪,日本有不满情绪,而美国是大战中的战胜国,是既得利益者,又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②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而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③德日的经济实力较美国弱,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而美国在“一战”之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和危机。

④由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的严重性,德日大大超过美国;

同时,德国纳粹党已羽翼丰满,日本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的大本营,德日比美国更具备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土壤。

⑤罗斯福和希特勒的个人素质不同,所起的个人作用不同。

①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他们疯狂扩军备战,迅速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成为发动“二战”的罪魁。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保留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什么意义?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5(2007-08-0411:

28:

58)转载标签: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挽救措施

1、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爆发原因:

①广大人民的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扩大。

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这种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到总爆发。

导火线是纽约股票市场的暴跌。

(根本原因何在?

(2)这次危机的特点:

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特别广。

(3)这次大危机告诉人们:

繁荣与危机总是密切相关的,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制度的国家要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一旦危机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际组织要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以便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延续。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评价

(1)全面认识新政的各项主要措施的作用: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

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

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

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

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

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

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

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2)新政成功的原因:

新政的成功即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并非完全是罗斯福个人的功劳。

首先,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本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主张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思潮开始涌现。

1929年经济危机充分说明,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迫使各国政府转而探索通过强化国家干预的途径来缓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向强化国家干预、兼顾自由竞争的政策转变。

罗斯福新政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次,新政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

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政治保障。

第三、新政的成功也与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3)拓展思考: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

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②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①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

“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②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

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4(2007-08-0411:

27:

38)转载标签:

例2阅读下列材料

甘地认为:

“神就是真理和爱”,“真理就是神的定义”。

他认为爱必须符合真理,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

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他认为印度应先得到自治领导地位,进而脱离英国独立。

他认为印度不要“布尔什维克主义”。

他崇尚印度文明,包括耕种的犁、手纺车和印度教文明,提出“回到手纺车时代去”的口号……

——《世界现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甘地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三方面的特征。

(2)分析评价甘地主义。

剖析:

本题材料阅读量小,信息含量高,能力要求强,主要考查理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时既要深入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甘地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生物”,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泛爱论和人道主义的结合。

其政治思想,要从他的斗争方式上去思考;

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印度文明,而反对资本主义的一切物质文明。

对甘地主义的评价,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其观点是印度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产物,具有不可抹杀的进步意义,又要看到作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甘地,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

参考答案:

(1)哲学思想:

泛爱论与人道主义相结合。

政治思想:

用“不合作”来争取印度的独立,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斗争。

经济思想:

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崇尚印度文明。

(2)评价:

甘地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团结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共同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抹杀了阶级斗争。

他的政治思想动员了印度各阶层的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又用“非暴力”限制、防范群众斗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立场。

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在于抵制英货,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但并未将英国的侵略和西方的物质文明分辨清楚。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本单元的断限是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主要事件包括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国际关系、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法西斯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