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49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文档格式.docx

2)或是不负责任的人,父母关系这么难,我也无能为力,我把我的感官关掉,听不见就好。

对人很不敏感。

学会不敏感,不要被家里的情绪影响到。

唯一的方法是把我的感官关掉。

我会把我的部分做好,但对他人无动于衷。

天下的孩子都想要做一件事情,想要救爸爸妈妈的关系(爸爸很生气,我可以做些什么让爸爸不要那么生气)。

看爸爸妈妈是否给孩子机会来改善父母关系。

如果爸爸妈妈在他的影响下情绪有所缓和,孩子从中就学会了“讨好”,通过讨好改善父母关系。

他会错误认为在父母关系中他是有责任的(在对父母关系好的过程)。

孩子会非常有责任感,但不懂得如何划界线。

夫妻关系越糟糕,孩子越要做拯救者。

爸爸妈妈养成孩子“拯救者”的功能(被拯救的人是弱的)。

当这个“拯救者”的人生出孩子后,他就会不由自主做孩子的“拯救者”,而孩子刚出生是比较弱的,就会更强化他父(母)做“拯救者”的想法,于是“拯救者”的孩子会变得更弱。

如果“拯救者”的孩子天生气质是很强的,他就会反叛“拯救者”父母,彼此关系也会变得很恶劣。

如果你一直拯救某个人,那个人一方面会感激你,另一方面会恨/讨厌你。

他在别人面前可能不需要被拯救,但在你面前,永远是弱者,永远需要被你拯救。

父母一定要信任孩子,让他放手去做。

否则孩子长大后会很弱。

对父母很依赖的同时,又对父母很生气。

而对于那些不管爸爸妈妈关系的孩子,表面上看这个孩子是不负责任的体现,其实孩子心底有内疚。

孩子内在里也看不起自己,有自我批判在里面。

1.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1)孩子安全感的一部分是来自父母关系。

2)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

i.这样的孩子有很多情绪

ii.这样的孩子会想方法找安全感---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各种各样控制人的方法。

(当一个喜欢控制他人,就是安全感不够的体现。

控制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哭,大喊大叫,一直生病,或是发生意外)我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营养

1.生理营养

2.心理营养

滋润生命需要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

生命如同种子,如果种子要长的好,需要吸收阳光,水分,空气。

开花结果,绽放生命。

至于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取决于生命的本身。

人也一样,人所展现的生命力取决于生理、心理营养。

孩子充满活力,且快乐的,负责任的,学习的(小时候孩子没有做好某事,会想办法如何做好)。

生命的本能就算碰到困难,依然会挣扎着长出来(例如:

石头压了某个植物,那个植物就会从不同的方向长出来)。

看植物就知道,人也一样,且人较之于植物,有更大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生命力不够,就是因为营养不够。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都不缺失生理营养。

生命会推动孩子自然成长,三个月孩子开始“翻身”,六个月开始学会“坐”,八九个月的孩子通常开始“爬”。

孩子按照他能够的去做,去成长。

当时父母唯一需要的就是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并不需要画蛇添足地教孩子如何翻身、如何坐、如何爬。

其实父母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提供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即可。

父母也不要常常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去比较,怎么我们到了三个月还不会翻身啊?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身体会推动孩子去完成这些动作的。

孩子的心理也一样,生命不需要你教孩子如何快乐,如何负责任等,孩子都会的,我们唯一要给孩子的是足够的心理营养。

1.0-3个月,孩子需要两个心理营养:

1)无条件的接纳

婴儿很脆弱,除了一个小生命的存在,一无所有。

这个婴儿未来是否会孝顺父母,是否聪明,是否健康,我们都不知道。

婴儿不会叫人,一小时半要吃一次,刚生出来的孩子没有半样东西让父母快乐,反而是让全家都精疲力竭。

而且他的要求还很多,当“我”害怕时,你会来抱我;

当“我”饿了时,你要给我吃;

事实是当你看到小婴儿吃时,你就很快乐;

当你看到孩子的便便很正常时,你就很快乐。

你单单因为孩子存在本身就很开心,那时孩子就知道自己是被家人无条件的接纳。

2)生命中第一位(No.1inlife)

在孩子出生的头三个月,妈妈分泌“苯体安”。

如同身体上妈妈会自动分泌母乳提供孩子生理营养;

荷尔蒙提供妈妈“苯体安”照顾孩子的心理营养,让妈妈做到能够无条件接纳,并将孩子放在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位。

如果妈妈因为情绪有问题,分泌的荷尔蒙要去照顾妈妈的情绪,无法产生“苯体安”,孩子就会去找他的“重要他人”,那个能对他“无条件接纳”,并将他放在生命中第一位的“重要他人”。

如果孩子没有找到他的重要他人,他会用他的一生去寻找,否则整个人都不安心,不稳定。

如同你渴了三天,你会不断找水,满脑袋想的都是水。

当你终于看到一瓶水,哪怕它是肮脏的水,你从理智上明明也知道那是脏水,可是你可能还是会把它喝下去,因为太匮乏,太渴求。

孩子可能会碰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坏人,但这个坏人愿意做孩子的“重要他人”,那么这个孩子明知道他是坏人,也会和他在一起。

避免之道:

我们父母本身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对孩子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

否则可能我们就不能阻止孩子在11-12岁时,和一个流氓谈恋爱。

你就算把嘴说破也没用。

你举例呈证,也没用。

因为那个人可以无条件接纳他。

而这正是孩子渴求的,于是孩子就会不顾一切。

如果后来孩子出现问题,变得非常不理性,你要重头做起,补功课,给予孩子无条件接纳,将孩子视为生命中第一位

2.4个月-3岁,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

孩子需要安全感是为了分离。

为什么孩子需要分离?

孩子此阶段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成为一个人。

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又能够和别人“以情相惜”的一个人。

孩子刚存在时并非是一个人,是和妈妈“共生”,和妈妈一起“共生”九个月零二十天。

生出来的那天必需要和妈妈分离(剪断脐带),那是生理上的分离,是看得见的。

事实上心理上的分离也是真正存在的,但那部分就很难。

孩子的“安全感”和两点有关:

1)孩子觉得父母关系是安全的,稳定的,不会分开的(孩子的世界就是爸爸妈妈,如果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关系不稳定,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可能要裂开,孩子会始终处于恐惧中);

2)来自妈妈情绪的稳定(妈妈可以生气,但对于孩子来说,害怕的是“不可预测性”,害怕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你生气,孩子觉得妈妈很捉摸不定)。

其实如果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妈妈只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林老师不开心,她会告诉孩子:

“我今天有些不开心,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给妈妈一点时间,妈妈要静一静。

当孩子觉得自己安全了,自然而然就会和妈妈分离,因为孩子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是分以下四个阶段来分离:

1)4-10个月:

孩子开始和母亲亲密又疏远。

孩子会自己爬爬爬,爬去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你什么也不做,过一会儿孩子又会回来。

这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在一个安全范围里自由探索。

当孩子回来,在你旁边转,或是让你抱抱,其实那时孩子就来吸收心理营养的。

等你满足他抱他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孩子就开始挣扎,你就放他下去。

给孩子空间,这样的孩子就愿意亲近人。

对陌生的人、事、物有很多兴趣。

爸爸妈妈不要跟着孩子,孩子爬到哪里跟到哪里。

最不好的是孩子不要抱,我们偏要抱;

孩子要抱,我们不抱。

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时间、心情去做事情,而非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

2)10-16个月:

孩子开始学习走路,开始冒险。

孩子开始走路,对孩子来说发现一个新世界。

如果有足够安全感,孩子就会去冒险。

同时孩子开始发展出睡前仪式。

对孩子来说,睡觉也是一种分离,所以父母可以给孩子唱歌、讲故事等。

养成孩子有勇气面对新的东西,面对挫折的心理。

3)16个月-两岁半:

孩子寻求独立。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Horribletwo”

孩子的独立性开始变强。

孩子会和妈妈闹别扭,他想要成为独立的一个人。

此时需要孩子和重要他人的共同努力。

这个时候孩子最喜欢讲的就是“不要”。

他要自己做。

但是他又不会做,且偏要做。

本身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觉得孩子和他不亲,妈妈会控制孩子,孩子挣扎很大,但一定是孩子会输。

如果孩子没有办法发展这部分,孩子就会有分离的焦虑。

正常的孩子会觉得分离很难过,但还是走得过去的。

但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每一次面对分离(搬家,失恋等)时,孩子就会觉得失落,情绪不好,甚至不好到要活不下去的地步。

4)2岁半到3岁:

孩子成功分离,我和妈妈是不同的两个人,这时候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

孩子有了“我”的心理上的感受和认知。

且知道就算妈妈不在是不要紧的,因为妈妈的爱还在。

当有了稳定的自我时,我就能够和其他人有一个适当的人际关系。

五大关系中的一个是“与人连接”。

家庭要做的是:

爸爸妈妈关系稳定,妈妈尽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5)4-5岁,孩子有了一个新的我。

这个新我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他需要别人的肯定、赞美和认同。

如此我就知道这个我是怎样的一个我。

妈妈能够做得最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但培养孩子新我是爸爸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孩子会去做爸爸喜欢的东西,从而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和认同。

一个爸爸会在三方面影响孩子:

A)孩子的价值观(孩子为了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孩子会跟着爸爸的价值观,人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B)孩子的自我形象(我这个人生存有价值吗?

如果孩子觉得不应该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可能会割腕,因为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存在世界上。

我觉得我这个人可爱吗?

有趣吗?

有价值吗?

父亲如果开口告诉孩子,我喜欢你,我欣赏你,我接纳你,就可以提升孩子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C)性别认同:

我喜欢我自己是一个女孩子吗?

如果爸爸说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

(男同性恋很多是因为他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爸爸认同,爸爸说:

你怎么这么娘娘腔)。

和爸爸关系好,孩子的底气就很足。

相信“我能够重新再来”,孩子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

那个自我的部分保护得很好。

爸爸可以做的事:

1)注意孩子有什么成就,欣赏孩子的成就。

例如:

没有人告诉你,你就会主动这么做,我很高兴;

你这样做是很有责任感的

A)告诉孩子他有趣/可爱。

你觉得孩子有趣,你觉得孩子可爱。

不因为任何成就,就因为孩子这个人本身就很可爱。

B)接纳孩子:

即使孩子什么都不是,孩子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

我不喜欢孩子的某个行为,但我还是爱你这个人的。

C)看重孩子的内在特质。

孩子会很朴实,修炼其内在,不会有外在取胜。

越自卑的人,越喜欢发展外在的东西。

我发现你很善良,你很喜欢帮助人。

如果爸爸不做上述事项,妈妈不要和爸爸吵架。

越吵架越糟糕,还可能会破坏夫妻关系,从而影响孩子给安全感。

首先妈妈主动做上述四点,其次妈妈要先欣赏、肯定、赞美爸爸。

妈妈要耐心些。

爸爸妈妈最需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在里面的作用更大):

1.我信任你能够处理自己的难题。

2.我愿意陪你长大。

当你有需要时,我也愿意去协助你。

但是我会让你决定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让我帮你多少。

3.如果你做错了,我相信你能够从错误中学习。

爸爸是孩子心理的守护神。

有爸爸的爱,孩子在心理上是不会扭曲的。

6)六岁:

学习/认知。

i需要模范-孩子需要通过模范来学习生活的技巧和态度。

人类可以学习,累积,整合。

如何看到模范?

你要让孩子看到你,看你如何做。

你还要去看孩子的模范是否是爸爸妈妈很想要的模范。

马来西亚用很多印尼人当工人(钟点工),孩子把印尼工人当作重要他人,往往学的是印尼工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与技巧。

中国的孩子恐怕比较多学的是祖父母。

父母要提供机会给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需要以身作则。

你告诉他如何与人交往,不如让他看到你是如何做的。

孩子的认知来自于模范,而非只是知识(你告诉他的那些话)。

iii人际关系的技巧、态度,爸爸妈妈如何做?

爸爸妈妈如何应对他们的倒霉?

他们的愤怒?

iii孩子有很多情绪,在情绪管理方面,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iv孩子关注解决方案,父母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常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例如:

应对方案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孩子没有重要他人提供心理营养,孩子一定要用一生去寻觅这个重要他人。

心理学上有两个谜题,至今无人知晓答案:

1)什么样的男人会爱上什么样的女人?

无规律可循

2)为什么孩子选择某一个/些人(除爸爸妈妈)做重要他人?

人生有两个阶段会密集分泌“苯体安”。

除了妈妈在孩子0-3个月时会分泌“苯体安”,谈恋爱时的人也会分泌。

所以谈恋爱的女生在恋爱初期(前三个月),看那个“意中人”就又回到“无条件接纳”,和你是No1inmylife。

当她看到对方是一个木纳的人,她会觉得他真给人安全感。

看到对方是能言善道的,会觉得他口才真好,真可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果女儿谈恋爱,你有不同的想法,不要逼孩子:

“你是要这个人当男朋友还是要爸妈”?

没有用的,她的选择可能会让你痛心。

这时候你应该说:

“你认为这个人不错,不要那么快做决定,多看看,多考验考验他吧”。

记住,要用“拖延”的策略,等“苯体安”密集分泌好了,女生再来看那个男生,就会理性一些,可能她自己就会发现有些行为已经不那么入眼。

爷爷奶奶未必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尽管爷爷奶奶很爱孩子,但孩子没有选他们当“重要他人”,如同一个人无比爱你,但你没有选他作为你的Mr.Right。

过渡性的重要他人:

爸爸妈妈不在,孩子没有选其他人当重要他人,也没有其他重要他人出现,这时孩子就会选毯子、毛绒玩具、狗等作为“过渡性的重要他人”。

孩子通常是两岁左右才会找过渡性的重要他人。

孩子对这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感情很深,且不能随便洗,因为上面有孩子熟悉的味道。

不同阶段孩子会选不同的重要他人。

如果孩子情绪基本稳定,就说明这个孩子找到他的重要他人。

下面是一些有借鉴性的案例分析:

Q:

如何判断谁是他的重要他人?

A: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看孩子的情绪。

最大的重要他人必定是爸妈。

他选其他人做重要他人没关系,因为最重要的他人是我。

作为妈妈,我应该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

发现孩子已经有些问题,怎么办?

你一定要调整生活。

不可能不给时间,还想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如果你不愿意和孩子连接,孩子出生不久就知道了。

孩子很敏感。

人的本性是“我独立,我也连接”。

一个八岁男孩,过往妈妈很忙,对孩子关注很少。

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平和寄宿,目前有一些问题,已经决定转学到包玉刚小学。

现在妈妈在补偿孩子1-6岁阶段妈妈应该做的事情,例如现在孩子和妈妈睡,孩子有很大变化,比以前阳光,但妈妈现在担心这样是否会让孩子有恋母情结?

A:

孩子安全感足了,就会不需要和妈妈睡了。

孩子本身也会想到要分离。

但希望是在11岁前完成过渡。

如果孩子超过16岁问题还没有解决,必须是父母上成长课程,练习“一致性沟通”。

16岁的孩子会反复考验你,行为会反反复复。

由于妈妈有了第二个孩子,老大(读初高中了)索要更多的爱。

妈妈很忙,孩子要求以物质交换,既然你不能陪我,就给我买Apple。

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你的时间可能不给很多(解释给他听)。

但你一定要让他深知你是爱他的,且我承认你要我多爱你是很正常且是你真实的需求,我理解你的想法了。

看看我能为你做什么。

只是我不想用物质来代表我的爱。

如果你向丈夫索爱,丈夫给你很多理由,说是要为家里打拼,很少给你时间。

如果丈夫讲很多理由,你接受吗?

反过来丈夫做一点调整,你也会接受,你不会要求很过份,要丈夫完全放弃工作,其实孩子也一样。

孩子和妈妈分享一些看法,妈妈的回应:

不要只是给孩子讲大道理,而应该说:

妈妈很高兴你和我分享你的心事,共情(同理心)很重要。

两个孩子,大的5岁,小的2-3岁,爸爸要求大的要让小的,老大认为这不公平,妈妈也觉得应该根据事情的正确与否来判断,而不应该一味要求老大让老二。

1.一定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比较,不要和孩子讲大道理。

2.3岁前你为老大做的事情他没有记忆,4岁时老大有“我”的概念了,才懂得。

她没有看到你对她的好,但却看到了你对妹妹无微不至的好。

给老大完全关注的15分钟,他告诉老大小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对你的,给你讲了什么故事,当时你(老大)的反应是什么。

对孩子情绪的安抚最有效的是给孩子时间。

孩子对父母并非是贪婪的,但父母对孩子是贪婪的。

你希望他做到A,他做到了,你又有了新的希望B。

3.夫妻关系越好,爸爸越愿意配合妈妈。

夫妻关系怎么会更好?

妈妈要学会欣赏爸爸。

(告诉大的,因为你大,要让小的,这个要求就不公平;

公平指的是事情对不对。

4.如果爸爸对孩子的要求与妈妈的不同,且孩子不喜欢爸爸的要求(大的让小的),来和你告状,你可以说:

爸爸是怎么讲的?

如果爸爸的想法是这样,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的决定是什么?

如果你真的很不开心,你会怎么和爸爸说?

先讲给我听听。

教会孩子在沟通时避免指责爸爸,指责会激发爸爸的防卫系统;

也不要讨好爸爸。

同时提醒孩子,你讲了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你要准备哦!

爸爸不同意,你能够接受他的不同意吗?

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孩子学会“决定讲与不讲,讲了后接受对方同意与不同意”)。

5.妈妈不用和爸爸吵,或者告诉孩子妈妈认为爸爸的要求不对。

心理营养包括爱,照顾,接纳,重视;

如果孩子的心理营养不够,可能会:

1.不能出错,要完美

2.害怕失败,不能发挥潜能

3.不敢冒险,自己觉得自己很弱

4.要别人肯定才觉得有价值

5.怕拒绝---受伤至愤怒(别人可以拒绝你,你可以伤心,不够要懂得尊重别人可以拒绝你。

当我允许别人拒绝我,我也可以拒绝别人。

别人拒绝我,我不愤怒;

我拒绝别人,也不内疚。

6.不断道歉。

7.压抑生气直到身体出现状况。

案例分析:

某个原生家庭图

爸爸和妈妈关系一般,爸爸严厉,妈妈温柔,孩子想帮妈妈帮不了,心中就会有愤怒,且将愤怒压抑在心底。

到了婚姻里,会想保护对方,但对情绪又很容易出来。

以什么形态来体现保护?

可能是很黏,但会影响亲密关系。

如果爸爸后来能和后妈连接很好,意味着爸爸是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如果你和爸爸关系不好,并非因为爸爸拒绝你,而是因为你拒绝你爸爸。

当你认同母亲,你不能收到你父亲对你的爱(因为妈妈去世后爸爸又再婚了,所以女儿从心底抗拒再婚的爸爸)。

因为你对爸爸是有情绪的,这股情绪让你拒绝了你爸爸给你的心理营养。

妈妈对爸爸的看法与感情成为你对爸爸的看法与感情。

不能和爸爸连接的人和儿子是难连接的。

每个人画原生家庭图时,形容词里最主要两个词:

爸爸:

有责任感,妈妈:

温和,就说明爸爸妈妈尽责了。

妈妈给了你足够的安全感,爸爸承担了父亲的职责。

在亲密关系中先生要学会主动表达爱,对太太,对孩子

如果你认为爸爸妈妈关系是好的,就给你带来了应有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向你抱怨学校里的某个老师,怎么回应?

你可以回问孩子:

“那你想怎么办?

”中国的家长有时太爱孩子,给孩子出主意,或者更糟糕的是吵到老师那里。

越是吵到老师那里,你的孩子会越倒霉(老师可能会更多关注这个孩子)。

应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社会功能”的部分。

(心理学里社会功能一般说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怎样。

如何识别孩子行为是否有偏差?

行为上的偏差是因为心理缺乏营养还是某一事件导致?

孩子有偏差行为是因为他有不能处理的情绪,孩子用偏差行为的形式将他表达出来。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这种情绪来自什么?

如果孩子一直没有这样,突然有情绪产生,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他无力应对了;

如果孩子一直有情绪问题,那就可能是心理营养缺失。

孩子之间吵架,吵过就好,那没有问题;

心理营养缺乏是过不去的。

如果不是某一个事件引发,是一贯性的问题,那是心理营养缺失;

如果是某一事件引发情绪,那就不是营养缺失。

三岁孩子喜欢自己的玩,不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可能内向,喜欢独处。

让孩子可以自己玩,先允许他发展自我。

如果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没问题,那就没什么。

爸爸妈妈觉得孩子不喜欢去演讲,其实这不是问题。

如果爸爸妈妈觉得这是问题,拼命想改变孩子,那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父母太焦虑了,孩子不讲话的,爸爸妈妈担心;

孩子爱讲话,爸爸妈妈也担心。

其实父母只要做好自己即可。

植物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笔直,有的弯曲,各有各的精彩,孩子也一样。

孩子有斜视的表现(孩子是自闭症),纠正孩子是否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产生对自我的否定?

你要去问医生什么对孩子是好的。

关键看你如何帮助他。

温和而坚持。

必须把孩子当正常孩子来养(这样孩子才会觉得我是正常人。

),但你要比正常孩子的父母多一些耐心。

坚持需要智慧,需要家长去成长。

不能因为他有某些状况,就溺爱他,那是不对的。

只有把孩子当正常孩子养,才能真正将孩子抚养好。

例如,林老师很矮,但父母把其视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而不会说:

你很矮,要多运动,要多努力,否则会有麻烦。

等林老师意识到矮可能是个问题时,已经18岁了。

上网成瘾的孩子是否是心理营养缺失?

孩子觉得无聊,才会上网。

无聊的孩子,它的内心是寂寞的。

内心有力量的孩子,自我控制力会比较好。

如果孩子内心寂寞,孩子没有力量做自我控制。

网络游戏的设计让孩子觉得他很有成就感,被肯定。

除非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觉得有意义,学习中有所获得,且父母非常肯定他,否则容易有网瘾。

因为孩子在虚拟世界上,得到了虚拟的心理营养。

三岁孩子上幼儿园两个月啼哭不安。

且发烧四次,怎么办?

孩子和谁睡?

(和妈妈睡)那就再观察一下(不知道孩子是否因为娇惯而喜欢躲在自己的温暖窝里),看孩子状况是否越来越糟?

例如身体总出状况。

可能孩子分离还没有完成,那就尊重他,没有完成分离,孩子无法和他人连接。

只有有了“我”,才能和别人连接。

才可以去幼儿园。

有一个妈妈问,儿子和父亲不连接怎么办?

妈妈可以告诉爸爸,“今天我听到一个内容,说:

爸爸才是孩子心灵上的守护神。

原来爸爸这么重要,我看到孩子非常需要爸爸的肯定。

”记住:

妈妈绝对不能用指责的口气讲,否则爸爸会发怒。

所以必须要让爸爸知道:

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且爸爸只要简单说两句,效果就会好。

且在孩子16岁前一定要做,过了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