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715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

比如,“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

”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等等。

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教材的教学处理策略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兴趣。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实践活动(如,走一走1千米有多远、称桶装水推想1吨有多重)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教师安排了学生走1千米说感受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实践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教材内容简析

1.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内容有:

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例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生活中的数学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⑵.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并感受长度单位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及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

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表象,能恰当的选择单位和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4.课时安排:

4课时

⑴.千米的认识(1课时)

⑵.千米和米的换算(1课时)

⑶.吨的认识(1课时)

⑷.生活中的数学(1课时)

六.具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知识要注重:

体验感受推象

1.千米的认识(第7~10页)

⑴.例3(见下页图)。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

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出示例3的情境。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

“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

“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②.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③.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

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⑵.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教学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②.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

活动内容是:

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

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

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

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

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④.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⑶.例5及“做一做”。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①.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②.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

③.做一做中安排的内容是在数轴上填写合适的数,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换算。

⑷.关于练习二中习题的说明和建议。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

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

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第5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

例如,可以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公园)是1千米。

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学校到邮局不到250米,差不多有200米,所以从学校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公园)也是1千米。

教学中,不要仅仅关注结果,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第6*题,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

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80×

4、308÷

4等式题,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如果有的学生会计算80×

4,也是应该鼓励的。

2.吨的认识(第11~13页)

⑴.例6(见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①.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

“熊老弟、牛大哥等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要求学生看着情境图,教师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

”让学生看图说故事。

②.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

”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③.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④.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⑤.教师或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

⑥.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⑵.例7。

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⑶.第12页“做一做”。

是配合例6和例7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以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

⑷.关于练习三中习题的说明与建议。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

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3题,答案不惟一。

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第4题,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的了解以及从哪些方面考虑能节约1吨的用水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下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3.关于“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整理。

应该组织学生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应该再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4.本单元不易把握处

例4、例5不易把握处:

体验往往被教师忽视,100米有多长都是要学生目测,直接告诉学生有多远。

学生的体验不够,1000米的推想就更谈不上,因此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亲身走一走,,体验100米的长度,再推想10个100米就是1000米的距离,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感受会很深刻。

例6不易把握处: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是一吨的质量,这个学生有些困难,误差较大。

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查查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举出的例子作出准确的评价。

七、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教学辅导意见:

  我们在新课课研磨过程中,注意从辅导入手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

  1.千米的认识

  ⑴.课文讲解

  主题图,道路的指示牌,引出千米。

  

  用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让孩子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例4,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等活动形式的,借助活动的经验,增强孩子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做一做”。

用实际活动建立1千米的观念。

  ⑵.辅导精要

  通过数数,让孩子产生设立“千米”单位的需要。

  说一说:

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

数一数:

1米,2米,…,9米,10米,理解它们与1米的倍数关系,如10米是1米的10倍,有10个1米,虽然“满十”但没有新的长度单位;

10米,20米,…,90米,100米,有10个10米,又“满十”还是没有新的长度单位;

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有10个100米,让孩子体会到1000米有1000个1米,是一个很长的距离,应该要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了。

让孩子1000米,即一千米,把“一”写成“1”,“一千米”即“1千米”,“千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

  主题图,这是道路的指示牌。

让孩子说一说它的意思:

“从岔路口到叶镇还有21千米”,“从岔路口到灵山还有23千米”。

还可让孩子用“千米”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自己所在城市到附近某一城市有120千米。

  让孩子粗略地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得多的长度单位。

  让孩子结合实际说一说对1千米的感受,如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有400个1米,并对跑道进行想像;

继续想像,2圈是800米,有800个1米;

3圈是1200米;

2圈半正好是1000米,即1千米,所以1000米与1千米两样长。

用等号表示是1千米=1000米。

  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还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了解标准跑道的长度。

  例4和“做一做”的实际体验,可由家长带领孩子去完成。

量出100米的距离,也可以直接找出一段有100米标志的距离。

让孩子站在其中的一端,看一看100米的另一端的位置。

量出1米的长度,比较1米和100米的距离。

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量出孩子的步长(走一步有多长)。

再走一走100米的距离,数一数所走的步数,也可记录走100米所用的时间。

然后,用步数、时间、观察等方法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找出一段长1千米的路,和孩子一起去走一走,让孩子记下起点与终点的标志,在心里建立起1千米的模型,记录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出走1千米的步数。

  ⑶.习题解析

  第1题,先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他是怎样判断的。

让孩子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

  第2题,让孩子独立完成。

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出长江和京广线,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⑷.拓展与提高

  阅读: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

“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

光年、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

  2.千米和米的换算

  例5,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让孩子进一步明确千米与米的进率,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让孩子说一说,1千米=( )米,即1000米和1千米同样长,然后以等式的形式进行数数,如1千米=1000米,2千米=2000米,…,9千米=9000米,10千米=10000米,再把等式左右两边倒过来数,最后从大到小数。

  例5,可以放手让孩子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还可让孩子说一说,如3千米和3000米同样长,3千米是1千米的3倍,3000米是1米的3000倍。

  “做一做”,在数轴上填写合适的数,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换算。

使孩子体会到,1千米=1000米所以在数轴上是同一个点,其余同理。

  第3题,千米和米的换算,其中第2、4小题的变式题。

让孩子独立完成,再听他说说自己的思路。

  第4题,有三种路程,分别是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主,让孩子选择出行方式。

孩子先读一读3种情境和聪聪的问话,再根据问话对各种情境分别进行思考。

  去植物园,可以步行,大约要45分钟;

也可以坐车去,大约要6分钟。

  去黄山,坐飞机大约要1.5小时(一个半小时),坐火车大约5小时,坐轿车大约是15小时。

  去沙湖,坐轿车大约要半小时,坐公共汽车大约要1小时。

  第5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

  1.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是1千米。

  2.从邮局出发,途经少年宫、医院,最后到体育场是1千米。

  3.从学校出发,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也是1千米。

  第6题,选学内容。

由于孩子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

由于孩子还没有接触过80×

如果有的孩子会计算80×

  可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思路,并做适当的记录,不一定要正儿八经地列式计算,只要能求出结果就行。

  3.吨的认识

  例6,用卡通故事,引出吨。

小精灵明明问:

“能同时过桥吗?

”聪聪说: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课文明确指出:

1吨=1000千克。

明明说:

“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引导孩子开展讨论,展现孩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中,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学习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

这部分内容对孩子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孩子独立填写,再让孩子说理、说方法,如因为1吨=1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

  打开课本,看图说图意。

小熊、大马、老牛、小鹿一起来到河边,它们想从桥上河。

  小熊重400千克,大马重300千克,老牛重500千克,小鹿重100千克。

家长让孩子说一说对这些重量的理解,如400千克是1千克的400倍。

比轻重,老牛最重,接着是小熊和大马的重量,小鹿最轻,即500千克>400千克>300千克>100千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

1袋盐重1千克,2分硬币重1克。

  大马说:

“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

”小熊说:

“这里有牌子。

”让孩子读一读牌子上的字:

“限重1吨。

”老牛说:

“1吨有多重呢?

”小鹿也在思考。

  让孩子说一说,1吨有多重?

根据课文内容,孩子会说:

  让孩子感受1吨。

数数,1千克,2千克,…,10千克;

10千克,20千克,…,100千克;

100千克,200千克,…,900千克,1000千克。

1000千克有1000个1千克,是1千克的1000倍。

这是一个很大的重量,是1000盐的总质量。

所以人们以这个质量为标准又设置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它就是“吨”。

1吨和1000千克两样重,所以1吨=1000千克。

  思考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孩子可能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400+300+500+100=1300(千克)。

与1吨作比较,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可以一个动物过去后,另一个动物再过。

也可以一次过两个动物。

还可以一次过三个动物,如小熊、老牛、小鹿合起来正好1吨;

大马、老牛、小鹿合起来还不到1吨;

小熊、大马、小鹿合起来也不到1旽;

小熊、大马、老牛合起来超过1吨,它们不能一起过。

帮助孩子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如根据情境图可以说:

2头牛重1吨;

2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重1吨;

2只熊和2只鹿合起来重1吨;

……。

又根据同学的体重,可以说:

如果每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2个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4个同学的体重是100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还可以让孩子说出生活中的更多实例。

  巩固1吨有多重?

让孩子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推理,即2吨=2000千克,3吨=3000千克,……,可多说一说,如到15吨=15000吨,或更大的数,也到孩子表示他已经学会可以不要再数了。

  例7,孩子自己读题。

问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