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研修日志范文三篇Word文件下载.docx
《阅读研修日志范文三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研修日志范文三篇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次要“领悟”。
这个“领悟”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理解、领会,但不排除有一定的本质性感悟的成分在内,理性成分居多,它与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展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
最后要“品味”。
品味语言,从某种角度说是以上“体验”和“领悟”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必然是从触摸语言开始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这种语言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同步的,始终与体验、领悟相伴随,两者很难说孰先孰后。
学习诗歌重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诗歌的阅读重点是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我们这里讲的诗歌根本上是抒情诗,而不是表达诗和哲理诗。
在第三学段的目标里面对诗歌教学要求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我把这段目标提炼出来,概括为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语言,又是情感的语言,体会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
诗歌的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有人把形象思维叫做有情思维,就是有情感的思维。
所以阅读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
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我校的想法和做法是: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
像《丰碑》、《桂林山水》、《四个太阳》这样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一不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体验的范例。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
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开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
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法去体会、去解读课文。
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
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
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根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开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
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内容的根底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你最喜欢春、
夏、秋、冬哪个季节的太阳?
为什么?
先找到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于合作学习,孩子们还不具备完全自己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将比拟感兴趣的自然段读了几遍之后,示意学生暂时停下来,对学生说:
“刚刚我看到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他们自己读了几遍后,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且另外几名同学还对他作了评价。
老师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不错,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做。
”此环节,教师巧妙的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及考前须知教给了学生。
这样,防止了合作学习的“走过场”,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之前和交流之后,都实现了“现在的我”与“刚刚的我”的超越。
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应该注意:
一是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
二是教师要把握好适宜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
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现对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学阅读的评价在表述上那么具体得多,不仅在总体上提出了评价的重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还在修订时把各个学段评价的侧重点作了明确的表述:
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
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根底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评价要求是“大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与儿童心智水平相适合的朗读和想象;
第二学段进了一步,评价的要求是“具体感受”,评价的依凭是重点细读;
第三、四学段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来考查,对阅读中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
不管是哪个学段,文学阅读的评价重点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语言(包括节奏、韵味)几个要素上面。
1.文学阅读要鼓励个性化
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对这些思维活动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文学阅读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海明威说,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就是一座大冰山,能够直接感知的形象语言只是冰山一角,是露出水面的局部,文学作品很多丰富的意蕴隐藏在水面之下。
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以及对作品的个性理解。
2.叙事性作品的学习重在感受和体验
首先要“体验”。
课标对体验是十分重视的,这一关键词前后出现过屡次。
之所以重视体验,较多是从文学作品的生动情境和感性形象出发的,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投入与阅读者的情感活动联系紧密,反对完全抽象地对待文学作品。
体验要求亲身经历,当然在阅读中只能是我们常说的“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强调感性是阅读的根底。
过去的语文课程只关注概括而不重体验,体验就是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放进去。
当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结构的过程的时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其次要“领悟”。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多还在文本的感性层面,到初中阶段提出“领悟”,就有从感性出发上升到理性把握的意思,着重在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从生动的形象或情境中,获得理性的启示,受到真善美的陶冶;
当然,领悟的程度可以有深浅之分,对初中生来说,这种领悟还是初步的。
最后要“品味”。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精粹,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有人称其为“情感语言”。
具体说来,它最感性、最鲜活、个性光荣,与作家活泼的生命气息相关;
因而,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捷径,对领悟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其作用可能很难替代。
3.学习诗歌重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诗歌的阅读重点是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所以阅读诗歌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
第一,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策略。
这是由诗歌的根本特点决定的,因为诗歌的语言是凝练含蓄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所以,诗歌教学唯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这是其一。
其二,诗无达诂。
有很多诗歌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以,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在诵读中明晓诗意,在诵读中复现画面,
在诵读中体悟感情,让诗情画意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流淌出来,流淌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想象。
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境”,复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
这样,诗歌中的文字才会活起来,学生的眼前才会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
诗歌中的情感才会流溢出来,学生的心灵才会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