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603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仪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仪

♦古人对“仪”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也分为五个方面:

A、仪指法度、准则;

《管子》“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

B、仪指礼节、规矩;

《晋书》“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C、仪指容貌、举止;

《诗经》“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D、仪指礼物;

如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E、仪指仪式、仪典、仪礼;

原名《礼》—《礼经》——《仪礼》,记载仪式规范的“三礼”之一。

二、礼仪的发展

(一)滥觞期(21BC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原始社会)

唐代杜佑《通典》“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

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东苍龙,西白虎”墓葬、走婚制

注:

伏羲,三皇之一,人首蛇身;

尧、舜,五帝之一

(二)定型期(夏商周~~两汉)

《伦语》注:

“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周礼是我国奴隶社会中最庞大、最严整、最文明的制度和礼仪,并且对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仪礼》《礼记》是专门记载周礼的礼书,世称“三礼”。

(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两宋)

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对礼治思想的阐述,进一步强化了礼治秩序。

朱熹: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按照他的说法,礼仪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其实质就是“理”——纲常伦理。

“存天理,灭人欲”

唐宋以来,礼仪开始与朝廷典章制度分离,走向民间,逐渐与今人对礼仪的理解接近起来。

(四)衰败期(元、明、清)

传统礼仪越来越暴露出它专制、残暴、繁缛、僵化的致命伤,开始走向它的反面。

元:

“九儒十丐”、民族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

职业分十等(儒在娼妓、工匠之后)

明:

“骨肉贫相远,陌路富相亲”“冷暖观门第,礼貌看衣服”“礼义相让之风邈矣”。

大兴文字狱;

庶民逾礼越制

清:

满汉文化冲突。

一律按满族礼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大力推行文字狱;

始行“三跪九叩首”。

(名词解释)康熙年间“中国礼仪之争。

明末,西方天主教耶稣会来中国境内传教,他们采取“补儒易佛”的方针,以顺应中国的风俗礼仪。

但好景不长,天主教内部引起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礼仪中的敬天、祀孔、祭祖等活动违背教规,另一部分人认为允许中国教徒参加上述活动是尊重中国风俗礼仪,利于传教。

双方各执一端,争辩逐步升级,最后罗马教皇发布禁令,禁止这类礼仪活动,而康熙也下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这就是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而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国礼仪之争”。

(五)新生期(辛亥革命~~)

移风易俗

第二章古代五礼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主要礼仪——五礼——有一个基本的

了解。

凶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中的婚礼

4课时

第一节以吉礼敬鬼神

一、什么是吉礼?

——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向神鬼祈求,希望神鬼保佑人们吉祥安康、万事如意,事神以致福也,所以称为吉礼。

二、中国古代的吉礼大致分为两大类

1、由皇帝主持的祭祀,一般称为国家祀(sì

)典;

(主要有封禅shà

n、郊祀、祭社等样式)

Ø

封禅:

是皇帝祭天地的大典。

古人以泰山为最高,祭礼就必须在泰山举行,在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建台祭地,称为“禅”。

有古语曰“封泰山而禅梁父(甫)”

1、封禅的根本目的是:

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2、为什么要选择泰山:

古人认为,中国大山五岳为最,五岳之中,泰山独尊,离天最近,可直接与“神”对话。

同时,泰山是东岳,东方是万物起始、阴阳交替的地方。

所以,天子受命于天,只有登泰山祭“神”,才算完成了天子就位的礼制(仪)。

郊祀:

皇帝在国都的郊外祭祀天地。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周易》:

“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

祭社:

《孝经》“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简而言之,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作物之神。

社稷相连,表示农业,同时在古代又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民间世代相传的祭祀,属于礼俗的范畴。

(旧时遍及全国城乡的孔子文庙、关公武庙;

民间对财神、灶神的祭祀;

祭祀仪式总是按照“迎神—酬神—送神”这个模式;

跪拜磕头的来历。

第二节以凶礼哀邦国

一、什么是凶礼?

——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表示同情,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是吊唁哀悼,

这就是古代的凶礼。

具体分为丧、荒、吊、襘huì

、恤五种。

v丧礼,在古代被认为是子孙尽孝的重要表现;

披麻戴孝

v荒礼:

指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国家所采取的救灾礼仪措施。

(如缓刑、减税、停止娱乐活动等)海啸;

台风停课

v吊礼:

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等灾害地区所表示的哀吊和慰问,除了减省民众的负担之外,往往还会加入祈禳的内容,以求祛祟除祸。

v襘礼:

指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财物去救助;

同盟国

v恤礼:

指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

所以,在凶礼的五种礼仪中,(襘)礼和(恤)礼属国家事务,只有国王和宰臣才可以施行。

其它的凶礼由地方政府(荒、吊)甚至个人(丧)就可以完成了。

二、思考题

课后查阅资料“五谷”、“五岳”、“三皇五帝”

第三节以宾礼待宾客

一、周礼的宾礼是邦国间礼遇亲善的礼节。

《周礼》“以宾礼亲邦国:

春见曰朝,夏见曰问,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宾礼在朝廷礼制方面主要演变为群臣朝觐皇帝时的礼仪、皇帝出巡时的礼仪、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交往的礼仪等等,其中,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交往的礼仪演化成为现今官方的外交礼仪和民间的交际礼仪。

第四节以军礼摄不协

《周礼》“以军礼同邦国:

大师之礼,用众也;

大均之礼,恤众也;

大田之礼,简众也;

大役之礼,任众也;

大封之礼,合众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军礼不仅用在战场上,更多时候用在内部治安上。

大师礼、大均礼、大田礼、大役礼、大封礼

第五节以嘉礼亲万民

一、嘉礼的主要名目

1、饮食礼

2、昏(婚)冠礼

3、宾射礼

4、贺庆礼

二、婚礼

(一)婚姻制度的沿革

1、原始社会出现家庭:

群婚(族内婚——族外婚)

2、母系氏族:

对偶婚(指婚姻关系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但其中较低级的形式:

走访婚,随时可以离异,关系不牢固)

3、父系氏族:

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所提倡的婚姻礼仪正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历史文化背景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男尊女卑”、“夫尊妻卑”是婚姻礼仪的基调,包办、买卖婚姻则是它的主旋律。

(二)几种主要的婚姻形态

1、掠夺婚/抢婚

古代抢婚留下的残痕:

v北方游牧民族,新娘骑马在前,新郎策马在后;

v南方闭门迎亲拒婿,索要彩礼;

v江浙一带的“哭嫁歌”。

2、表亲婚(“亲上加亲”、继承财产)

3、招养婚/入赘/招女婿

4、典妻婚/租妻婚

租妻:

由于家境困难,与别人立约,将妻子租给别人,收取租金,期满归还,对方则是为了“借妻生子”,一般1-2年;

典妻:

将妻子典当与人,赎回时要付典价和利息,如无力赎回,出典的妻子将永远属于出典人,一般3年以上。

5、冥婚/鬼婚

双方家长为已死未婚男女举行的婚配联姻仪式活动。

(台湾“娶鬼女”)

(三)古代婚姻礼仪

婚姻是人生大事,历来总是会形成仪式规范的,不过各民族、各地区往往各有自己的约定俗成。

后来经过儒家整理,从俗上升到礼,形成更加完整的仪式规范,并记入《仪礼·

士昏礼》、《礼记·

昏义》等经典,又经历代统治者的提倡,重又下沉到民间,成为整个封建时代里婚姻礼仪的准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并携带一定的礼物。

《仪礼》“昏礼:

下达,纳采,用雁。

♦问名:

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甚至三代官职等。

“生辰八字”

♦纳吉:

男方将问名后的吉兆通知女方(凶兆就不通知了)并送礼订婚。

《仪礼》“纳吉用雁。

♦纳征:

男家向女家送聘礼。

(往往少不了茶叶)

♦请期;

男方定好日子,并告之女方,送雁为礼。

♦亲迎:

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皇帝不亲迎。

皇太子以下都要亲迎

第三章家和万事兴

——中国的家庭礼仪文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家庭礼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传统社

会中的家庭一般并不仅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核心家庭,所以在本章中对家庭礼仪的把握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节、第二节

6课时

(思考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如何看待家庭的?

♦儒家历来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历来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模式来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孝子——忠臣)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历代帝王都有“家天下”的观念。

(皇帝老子——父母官——子民)

第一节父子之礼及其延伸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

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

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父子之礼分为两层:

子女对父母:

“孝”;

父母对子女:

“慈”、“教”。

1、孝:

尊敬父母、顺从父母;

凡事有尊卑高下之分;

婚姻大事上包办;

昏定晨省;

父母生病,子女要有侍疾之礼;

子报父仇。

2、慈:

父母爱子女,是人类的天性,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必怀疑。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教:

1)、《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

2)、明《庭帏杂录》: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

3)、曾子“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不是本来就有知识的),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母,非以成教也。

4)、孟母三迁

5)、《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一个人犯了过失,社会舆论总是要将他与他的家庭联系起来。

“家教不严,家风不正。

二、父子之礼的延伸——婆媳之礼(因为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婆婆)

1、婆媳之礼是扩大家庭的产物。

如果一结婚就分开住,成为独立的核心家庭,虽然仍有婆媳关系,但也就没有如此多的婆媳之礼了。

2、正因为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几代人共同生活的扩大家庭,婆媳朝夕相处,事情才变得复杂起来。

♦一方面,婆与媳之间的尊卑上下关系是和父与子一样的;

♦另一方面,婆与媳之间却没有血缘关系,没有纽带,这是和父子关系不一样的。

第二节夫妻之礼

一、夫妻之礼的概说

习惯上,我们把结婚的仪式称为婚礼,而把婚后夫妻相处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称为夫妻之礼。

传统的夫妻之礼内容很多,礼节也颇为琐细,但它的总纲可用“夫为妻纲”四字概括,具体表现可用“夫义妻顺”来概括。

儒家所提倡的的这样一种夫妻之礼的格局产生于父权制社会,充分表现出父权制和私有制社会的固有特征。

二、传统夫妻之礼的总纲——“夫义妻顺”

1、“夫义妻顺”,所谓“夫义”,是对丈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历来在这方面并不强调;

而对于“妻顺”,却有着种种约束和规范,在封建社会里,甚至愈演愈烈,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妻顺。

顺,就是柔顺。

中国历来强调女人以柔为美(阴柔美,女人如水),以柔为德。

具体来说,也就是“三从四德”。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

♦汉班昭《女诫》“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不被人讨厌),是谓妇言;

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缺乏)之者也。

♦举案齐眉的典故

三、传统夫妻之礼的表现

1、日常生活中;

——丈夫发怒,妻子只可退身相让;

——丈夫做错天大的事,妻子不可谴责;

——丈夫纳妾,妻子不可“嫉妒”;

2、对待女子贞节的问题上;

(婚前—婚后)都要贞节

历代统治阶级大宣扬这种贞节观,将许多孀居守节乃至殉身守节的所谓“烈女”事迹载入各种史书方志,并在各地树起一座座贞节牌坊,以此作为女子的楷模。

3、对待夫妻离异的问题上;

(“七出三不去”)

“七出”——《大戴礼记》“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

无子,去;

淫,去;

妒,去;

有恶疾(有严重的病),去;

多言,去;

窃盗,去。

“三不去”——《大戴礼记》“妇有三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后富,不去。

第二节兄弟之礼

一、(思考题)规定兄弟之礼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兄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兄弟之礼中的“悌”历来与父子之礼中的“孝”相提并论,合称为“孝悌”,被提到“万善之本”的高度去认识。

传统家庭中的兄弟关系,除同父同母外,还有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异父异母的情况,因此在亲疏关系上有了区别。

加上古代的妻妾制,使得在家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上存在许多纠纷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纠纷,传统礼仪对兄弟之礼作出许多规范和要求。

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1、概念

西周时,规定正妻的长子为嫡长子,由他继承父权,他的子孙后代的系统称为大宗,那么他的弟弟及父亲妾所生的儿子都是庶子,他们从家中分出,所立系统称为小宗。

同时嫡长子的子孙,也要按这种规范划分大宗、小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宗法制。

在西周开始确立的宗法制度下,嫡长子所拥有的权力绝对超过了他所有的同胞兄弟,甚至拥有对胞弟的生杀权。

表现在兄弟之礼的规范上,强调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这一原则。

三、兄弟之礼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弟对兄

吃东西让,干活抢;

尊敬兄长,把他是为榜样;

走路不能抢在前面;

不可冒犯兄长。

2、兄对弟

及时为弟弟举行冠礼;

到弟弟结婚的年龄,张罗好婚事;

用力来管教弟弟。

♦香港市花紫荆花的来历。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四、兄弟之礼的弊端

传统家礼过分强调了兄长的特权和弟弟对兄长的顺从,必然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平等,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弊端。

第四节闺媛之礼

一、什么是闺媛之礼?

——从男性的利益出发,对家庭中的女性所作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二、(思考题)为什么对女性有专门的行为规范?

v事实上,为了保证本民族的正常繁殖和健康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有过在两性间相互关系上的种种禁忌或规矩。

所以儒家提出以“男女有别”为核心的闺媛之礼来规范两性交往,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

v问题是,传统礼仪产生于父权制社会,一开始就有着男尊女卑的强烈倾向,所以在具体措施上总是一味地放任男子而过分地束缚女子,表现出严重的不平等,也就暴露出它的不合理性。

三、闺媛之礼对男女关系的规定。

不可同席共食;

不可同桌吃饭;

叔嫂之间不可说话;

不可共用衣架。

四、闺媛之礼对女子仪态的规定。

(是从男子的审美心理出发)

1、崇尚怯懦、温柔,说话语调要轻、柔、细,走路姿态要慢、轻、无声息等等。

2、班昭《女诫》:

“女以弱为美”。

故有谚语云:

“生女如鼠,犹恐如虎。

”(母老虎)(外国男子对中国女子的喜爱,也是出于他们对中国文化这部分特征的认识)

3、宋代,强调女性的病态美,越是弱不禁风,越以为是楚楚动人。

4、笑不露齿,行不露趾。

5、缠足陋习(五代宫廷—北宋贵族—明清民间—辛亥革除)

五、闺媛之礼对女子才能品行的规定。

传统社会对女子的要求。

不是她的才能,而是她的品行。

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

四大丑女的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

《女论语》: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六、(课堂提问)你心目中理想的夫妻角色是什么?

第四章禁忌、喜尚和宗教信仰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全球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西方礼仪发端于宗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对西方宗教的了解很有必要。

使学生能在今后对外交往过程中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宗教错误。

基督教

一、世界三大宗教对比

佛教

伊斯兰教

起源

古代印度(天竺)

古代波斯(大食)

以色列

名称、类别

藏传佛教是其中一支

回回教(明)

清真教(清)

回教(民国)

伊斯兰教(共和国)

天主教(英国)

犹太教(以色列)

新教(美)

信徒

班禅、喇嘛;

僧、尼

穆斯林

教皇、神甫、牧师、基督徒

终极目标

西方极乐世界

天国

天堂、天国

理论根据

-------

《古兰经》

《圣经》

对象

释迦牟尼

真主安拉

上帝、耶稣

节日

念功、礼功、斋功、大课、朝功

主日、弥撒、圣诞节、复活节、

饮食

不吃荤

禁酒;

禁奇形怪状(刺猬、鳝、蛇)

凶禽猛兽(狼、虎、熊)

污秽不洁(猪、狗、猫、鼠)

不吃血、不抽烟、不喝酒

二、相关知识点

1、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全球人数最多的宗教:

3、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

4、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

5、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属于多神论的是:

6、以民族为单元,集体信仰的宗教是:

三、西方礼仪发端于宗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思考题

——为何以国际通行惯例是以右为大?

——为何3、7、12是完美的,而13是忌讳的?

——黄色在佛教(中国)是一尊贵,而在西方表下流,如黄玖瑰、黄菊花。

第五章礼尚往来的交际礼仪

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能“礼尚往来”,“君子之交淡如水”,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能在今后人际交往过程中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交际错误。

拜访与应酬、宴饮与馈赠、尊卑坐次

♦《中庸》提出“天下之达道有五”,这就是“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

在这五伦中,属家庭伦理是有(),属社会伦理的有()。

♦中国的传统礼仪处处讲等级,从五伦中就可以看出,唯有在“朋友之交”中,是反对讲等级的,强调要平等待人,反对仗势欺人;

主张交朋友要看对方的品行道德,而不看权势。

♦在儒家看来,朋友之交的原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交际的基本方式,也就是传递信息的基本符号,大致上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语言、体态语和文字这三大类。

一、拜访与应酬

1、初次登门拜访;

《左传·

庄公二十四年》:

“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

女贽,不过榛zhēn栗枣修,以告虔也。

2、迎接客人;

“拥彗之礼”

3、客来敬茶;

唐代以后开始流行

客来敬酒;

明代万历年间开始

4、送客;

《三辅黄图·

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后来成为典故,历代吟咏不绝。

5、回访;

“来而不往,非礼也。

二、宴饮与馈赠

1、宴饮的雏形。

()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

A、拜访B、应酬C、宴饮D、馈赠

2、宴席上,主人以酒敬宾客“献”,宾客回敬“酢zuó

”,主人劝饮“酬”。

3、送礼是世界性的习俗,中国人尤为重视,人们历来认为礼物是感情的物化,是传送感情的纽带。

4、古人馈赠,遵循“礼尚往来”的规范,

5、传统道德准则:

馈赠者要出于真心,不期望回报;

受赠者要有恩必报,知恩徒报。

6、古今通用的送礼原则:

数量要适宜;

投其所好;

与送礼缘由相宜。

期中考试题目

♦古代的家庭礼仪是一种古礼,有人认为已经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了,应该予以摒弃;

但也有人认为在道德沦丧、礼仪缺失的今天,应该予以弘扬。

以你所熟悉的一种家庭礼仪为例,阐述你的观点。

第六章礼仪文化与等级观念

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而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处处讲等级,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

因此在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时,不能不提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

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称谓(语言)

1、称谓的来历;

世界上许多原始的民族都认为,人的灵魂就附在名字上,所以自己的名字不

可被仇敌知道,倘若听到有人呼叫自己的名字,则不可贸然答应。

所以要用另外一种称谓委婉的称呼他人。

在传统社会里,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被认为触犯了禁忌。

2、孔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伦语》)

3、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

由大名(尊名)、小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