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46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科面瘫病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

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

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

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随症配穴:

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

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

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

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

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

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

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

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

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

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

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

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

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

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

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

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约20分钟。

4.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

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

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2.风热袭络证

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风痰阻络证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疗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

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

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

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

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

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

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1.粘连前期

主穴:

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

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

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

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治疗方法:

(1)经皮穴位电刺激:

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

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

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2)电针刺激: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

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3)温针灸:

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

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4)平衡针疗法

肩痛穴。

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

①肩痛穴: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②颈痛穴:

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

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

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

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颈痛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

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

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min。

(6)穴位注射:

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7)TDP照射:

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和热敏灸疗法。

2.粘连期

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1)温针灸:

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向肩髎穴、向肩前穴、向臂臑穴方向),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

(2)经皮穴位电刺激:

(3)电针刺激:

疼痛及项加颈痛穴、正气亏虚加升提穴。

①肩痛穴:

③升提穴:

两耳尖向上与正中线交点前1-2寸。

升提穴向前平刺1-2寸,可留针。

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选取以上穴位1-3个,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湿型

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海风藤、炙甘草。

中成药:

大活络丹等。

2.瘀滞型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舒筋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川牛膝、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己、防风、羌活、白芷、茯苓、醋元胡、生姜。

七厘胶囊等。

3.气血虚型

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细辛、秦艽、防风、炙甘草。

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1.小针刀:

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

2.传统针灸仪器:

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3.物理治疗:

TDP照射或红外线照射、超激光治疗、低周波治疗、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和磁热疗法等。

4.推拿治疗:

以理筋通络为主,如滚法、拿法等及肩周炎松解术。

整体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第三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痊愈):

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2.显效:

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3.有效:

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无效:

症状无改变。

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证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①肩部疼痛变化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或VAT法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②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采用《颈肩痛》(周秉文主编)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口(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

A:

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

内旋:

肩外展90度,达不到90度者采取最大外展。

肘屈90度,前臂旋后。

将角度盘缚于前臂背面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

外旋:

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

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

摸耳(口):

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B:

肩关节活动评分:

分数

内旋(度)

外旋(度)

反手摸背(cm)

左手摸耳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57

52

47

42

37

32

27

22

17

12

左头外侧

左耳

左耳上方

左顶部

头顶中线

右顶部

右耳上方

右耳上1/3

右耳中1/3

右耳下1/3

注:

右手摸耳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

C:

肩关节功能分级:

功能级别

功能情况

4项指标总分

1

2

3

4

5

极度受限

严重受限

显著受限

中度受限

轻度受限

正常

0-60

60-120

121-180

181-240

241-300

301-3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