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410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届Word文档格式.docx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图中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第三营养级,即同一营养级。

由生物富集现象可知,污染物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鹰为最高营养级,其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4.(2009年海南卷)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

该食物网显示花鲢与白鲢均为乌鱼的食物,若大量捕捞花鲢,短时期内乌鱼将更多地以白鲢为食,而导致白鲢数量下降。

B。

点评:

在食物网中考虑某种生物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时,要遵循就近原则。

5.(2011年大纲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    、    、    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重金属含量

(μg/kg鲜重)

0.0037

0.035

0.34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有: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而外来物种引进以后,生物多样性下降,即对本地原有物种有抑制作用,所以是:

竞争、捕食、寄生,而不是共生。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些物质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如重金属等。

先根据重金属含量排出:

甲、乙(同一营养级)→丙、丁(同一营养级)→戊,而题干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故

(1)竞争 捕食 寄生

(2)

6.(2011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    (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

该题的解题思路是首先据题干信息给出食物网,再由此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该岛屿的食物网是:

由此分析人与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在人登岛后第5年,野兔数量大增,但牧草资源有限,故种内竞争强度增加。

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减弱。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3)增加 (4)减弱

7.(2011年四川理综卷)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    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    。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

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

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        能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点。

(1)从图A可以得知沙氏变色蜥可以处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它既可以与卷尾鬣蜥同时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又可以被卷尾鬣蜥捕食,所以它们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由题干可以看出这些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即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被捕食,数量减少,网蜘蛛数量上升,而其他草食动物也增加,与较小的飞行草食动物竞争,较小的飞行草食动物数量会下降,从而导致网蜘蛛食物减少数量下降,最终在各种动物的相互作用下趋于平衡。

所以网蜘蛛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平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三和第四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动调节

8.(2011年海南卷)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免、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    ;

免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    (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知识。

(1)食物网中食物链有鹰的有4条,鹰在这4条食物链上所处营养级可为第三、第四营养级。

兔和人之间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鼠疫杆菌使人患病,与人之间关系为寄生。

(2)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与鼠的天敌相比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是较小的。

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3)蘑菇是腐生生活的大型真菌,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属于分解者。

植物除利用光能之外,不能利用其他生物的能量。

(1)4 三、四 捕食、竞争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命题剖析

考向

扫描

1

结合生物的代谢特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结合食物链、食物网考查营养级及生物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

命题

动向

结合食物链、食物网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有时也从生态系统成分、结构以及各成分的相互联系角度命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011年福建理综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本题考查相关概念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关系应为

故B错。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应为

故C错。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关系应为

故D错。

生产者与CO2库之间应是双向箭头,生产者的碳可以流向消费者,消费者的碳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故A正确。

2.(2010年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多吃素食、少吃肉食”使人所处的营养级降低,减少了能量(粮食)的消耗。

C项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解释。

3.(2010年全国理综卷Ⅰ)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

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

4.(2010年全国理综卷Ⅱ)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

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系统中群落结构的知识可知,选项A、B正确。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温度、水分、营养等环境条件都较北方森林更适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分解者的数量较多,代谢活动也比较强。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碳变化为有机碳,而呼吸作用则把有机碳变化为无机碳。

5.(2010年山东理综卷)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

寒冷时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

③/(①+未获取量)。

由于植物中含有很难消化吸收的纤维素等,所以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

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成为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

6.(2009年重庆理综卷)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h为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由于进入生态系统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在每个营养级都有未利用的,所以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大于各h产生的CO2总量;

生产者中的i是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的部分,等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与粪便量之和,所以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k是流向分解者的部分,代表残枝败叶或动植物遗体,它们必须被分解者分解后,其物质才能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本题借助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理解碳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路径。

(2)理解摄入量和同化量的关系。

(3)理解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7.(2009年山东理综卷)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根据题意,该微生物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

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当然也就不存在能量的输入和传递等。

异养微生物主要利用有机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以该反应器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8.(2011年天津理综卷)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    (从G0~G3中选填),    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    (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1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 

 。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 。

(5)在牧草上喷洒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   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    。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其相关应用。

(1)5~10月份,在四种不同的放牧强度下,G2时的净光合产量大。

在6月份净光合产量最大,所以可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8月份不放牧此时草地植物长得比较茂盛,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遮光,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再者有的植物组织衰老,光合作用也会减弱,还有不放牧缺少动物的粪便,营养物质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消耗不减少,所以综上所述,选A、B、C。

(3)可以采取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放牧强度维持在最适水平G2,这样可以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

(4)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可以有很多,前提是单位时间和面积有机物生成量、CO2的消耗量、O2的生成量等。

(5)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有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物质浓度越高),A消费者放射浓度低于B消费者,A消费者应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6)生产者体内的32P不可能以呼吸方式循环,所以除了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了分解者体内。

(1)G2 6

(2)ABC

(3)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放牧强度保持在G2水平

(4)有机物生成量(CO2的消耗量或O2的生成量)

(5)二

(6)分解者

9.(2011年山东理综卷)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能力较差,其    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    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    kJ和    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 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    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    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    ,引起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         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到其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关。

生物成分中除图中已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之外,还应有分解者才能实现物质正常循环。

(2)食物网中鹰既可作为第三营养级又可作为第四营养级。

当计算鹰获得的最少能量时,应选择最长的食物链,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即:

10000×

10%×

10%=10(kJ)。

当计算鹰获得的最多能量时,应选择鹰所在最短食物链,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即:

20%×

20%=400(kJ)。

去掉蛇后,狐的数量不变,鹰所在营养级降低,鹰获得的能量将增加,鹰的数量会增加。

若外来生物入侵,则会使草原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灭绝,从而使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3)与兔的数量变化相关种间因素有捕食和竞争。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鼠的数量增加400只,那么兔得到能量将减少,按1只兔和4只鼠消耗相等能量计算,兔应减少100只,成为900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数量时,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将直接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这一比值减小,从而使计算值变大。

(4)兔摄取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对水重吸收量增加,从而保持体内水平衡。

(1)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

(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集合管

10.(2009年全国理综卷Ⅰ)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

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

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

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根据题干提供的食物关系可以画出食物网以及辨别牛与鸡、人与鸡、人与牛之间的种间关系。

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玉米,生产者(玉米)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也就越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1)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总能量减少

结合食物链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通过食物网或生态农业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应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结合食物网分析生态农业、害虫防治等也将是未来本部分考查的主流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2011年海南卷)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特点。

营养级越低,具有的能量越多,但营养级高低与生物体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故A正确,C、D错误。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兔可根据狼留下的信息逃避狼,这对兔有利而对狼不利。

故B错误。

2.(2009年广东卷)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飞蛾扑火”中的“火”,“老马识途”中的“途中景物”都属于物理信息。

“花香引蝶”中的“花香”,属于化学信息。

“心猿意马”形容人心思不专、变化无常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不含信息传递的过程。

对于各类信息,要注意区分分属哪种信息。

有时某个过程可能会包含两种以上的信息,需加以辨别。

3.(2009年海南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