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396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ocx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湖北省县域经济开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阔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拟优势,突出开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开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根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

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根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

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

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

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据统计比拟,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

中国县域经济根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缺乏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缺乏十分之一,而创造的GDP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中国县域经济根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人口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万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6.29倍、3.1倍。

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4.28%,东部地区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5.03%,中部地区为12.84%,西部地区为14.82%。

〔三〕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底。

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其地位和作用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

据统计,2003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

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

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

全国县域人口平均为45.53万人,县域GDP平均为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

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根底。

只有县域经济开展了,农业的根底地位才能稳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从全国经济开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只有农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国的小康。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

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根本构成局部。

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

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

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

同时,广阔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开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

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局部购置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农民从城市购置的局部,那么到达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开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

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开展,农民收入和购置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开展的动力。

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

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

各个层次、各种成份都有很大的开展潜力和开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份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开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速11.3%,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的7.8%,其中根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县〔市〕GDP增速到达28.2%。

21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开展的推进器。

〔四〕县域经济开展的局限性

一是城镇化开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开展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根底设施比拟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从实践中看,我国大多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根底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与城市经济比拟,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根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

受传统观念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

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

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拟低。

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开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

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

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开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方案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四是政策体制性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

据统计,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以下,这10%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70.88%的农村人口的需要。

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工程和大产业根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相对而言,县域由于缺乏大工程、大产业支撑,开展后劲缺乏。

在根底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也远远大于农村,以致于有人戏说:

“中国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二、县域经济的开展历程与方向选择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开展历程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开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

经过两千多年的开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开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重心。

第一阶段是农村经济阶段。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主体就是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关注点和工作着力点是农民种什么和养什么,以及如何种、如何养,种多少、养多少,如数收购上缴。

这一阶段的县域经济也有一些县办国营和集体企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程度低,其经济总量在县域经济中占的份额很小。

这一阶段,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差异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乡镇企业大开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县域经济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国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试行双轨制,这为方案外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时机。

那时国家尚处在严重的短缺经济时期,只要有产品生产出来就会有销路,生产企业就可以赚钱,这是乡镇企业蓬勃开展的宏观经济根底。

而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缺乏资本积累用于投资办厂,各级政策也不利于个人办厂,而且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也使农民手中有了一些钱,这也使乡村筹资成为可能,这些是乡镇企业得以开展的微观经济根底和政策根底。

当时,我们称乡镇企业的开展是异军突起,现在看来,实属必然。

经过这一阶段的以乡镇企业开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开展,区域之间的县域经济开展水平差距明显拉大,沿海地区、大城市近邻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展规模和开展水平远优于其它地区,这也是客观环境使然。

在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开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开展实现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如张家港、无锡、温州等。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三化〞阶段。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区域性过剩,农业和农村进入了新的开展阶段。

县域经济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开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开展开始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

有的县域经济开展正在摆脱徘徊,通过阶段性竞争开展,跻身区域中心城市行列。

如广东的顺德、东莞等地就是通过工业化开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二〕县域经济的开展方向

1、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

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不是“诸侯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开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不能画地为牢,在小圈圈里搞“鸟笼经济〞。

经济兴旺的县,有一条普遍的经验:

开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拟优势的原那么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开展水平。

江苏省昆山市是我国县域经济十强之一。

其最大成功就在于他们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走出了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开展之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就开始大力吸引外资,开展外向型经济,迅速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

他们曾经创下三个一的记录:

平均每天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财政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

如今,作为一个县级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32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估中名列前五名。

2、县域经济是特色化、多样化经济。

县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尽管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开展不平衡,但是,我们看到县域经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县域经济必然呈现多样化。

每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的显著特点:

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亦或是特色旅游业,等等。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

开展县域经济应结合县域实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要从根本上打破县就是农、农就是粮的老模式。

全国县域经济十强之一的浙江绍兴县,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著名的纺织城。

绍兴县发扬传统的轻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