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361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大乘论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Word格式.docx

有色、有声,色声香味触法,这境界都是摆在眼前的,我们很容易同它接触的。

「分明显现」,一点不模糊的。

说是没有太阳,还有灯光,有灯光很容易看到这些境界的。

「而非是有」,但是那件事虽然是分明显现在眼前,但是它本身是空无所有的。

「云何可知?

」这个道理怎么样才能让我明明白白的承认这件事呢?

我一点不犹豫、也不疑惑这件事。

」这是提出来这个问题。

这是「如世尊言」,《摄大乘论》是无着菩萨他作的、他写的。

他说:

「如世尊言」,世间上大家都最尊重的就是佛陀了,他说的。

「若诸菩萨」,若是那些发无上菩提心的人。

「成就四法」,他成就了四种功德,他肯在佛法里面努力,他能成就四种功德,这个时候呢?

「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就是成就了四种功德以后,他就能够随你在任何的地方,你都能够「悟入」,能够明明白白的、很有力量的认识到这件事。

「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切的境界都是内心的分别,都是以识为它的体性。

若没有分别的时候就没有那件事,「一切唯识都无有义」,都没有那件事的体性的,那件事的体性是没有的,都是内心的分别。

若成就了四法,就会懂得唯识的道理,能够认识唯识的道理,能证悟唯识的道理,那四法呢?

下面有说。

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

「相违识相智」,就是彼此是冲突,彼此是不一致的,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子。

你若有了这样的智慧的时候呢,你也就能认识到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你就会达到这个程度。

「成就相违识相智」,这句话是标,下面举出了事实。

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那天和人和饿鬼,我们都去见到一件事、一个所缘境,但是所见的都不一样。

「同于一事,见彼所识」,见彼所见的是有差别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所见的这个水,这个江河里面的这个水,我们看见这是水,但是「饿鬼」看见就是火,是猛火。

这件事它就是使令我们就是感觉到这件事就是「相违识相智」,同是一件事,但是彼此间就不一样。

比如说天上的人看见了,他也和我们看见不同,他看见是琉璃。

比如说这个鱼,或者龙这一类的众生,他看那个水是他的道路、是他的住处,和我们看到又不一样。

这些事情呢,叫做「相违识相智」,彼此所看见的境界不一样,有冲突,但这都是事实,并不是造谣言,「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若是我们所见的水是真实的,饿鬼怎么能够看见是猛火呢?

饿鬼看见的猛火是真实的,我们怎么看不见呢?

我们看见是水呢?

这可以说,这些众生看见都不真实,这个不是真实的,那就是符合了「观影唯是心」的分别。

心的分别不同,所以所见的境界就不同。

这个地方就是有业力的关系,就是不是只是内心的分别。

你的心为什么会这样分别,就是有业力。

我们人的业力,这个造的罪过没有饿鬼做的那么厉害。

我们人有一点好心肠,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所以我们看见是水。

这个饿鬼呢?

他以前造了一些罪过,是伤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他的那个业力,主使他的心就看见是猛火。

他想要饮水,没有水可以饮。

那么这是…多出来一样事来,多出来一样事来,就是你内心的分别,分别里面还有业力的关系,还有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境界都不一样哦。

我们现在说是人与人的业力相差,也有差别,但是不是太多。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你也看见是水,我也看见是水。

你看见是灯光,我也看见这是灯光。

你看见这是佛像,我也看见是佛像。

我们有共同的业力,所以所见的境界有一点类似。

所以这样子…我们还不容易明白是「唯识所现」,若是同饿鬼来对比,哦,他的「唯识所现」是这样子,我们的「唯心所现」是这样子,可见所现的境界不真实。

但是我们若没有得圣道的时候,我们不能转变的,这个境界就是这样子,你不能转变的。

你说我看见是水、不是猛火,但是饿鬼看见就是猛火,你不能转变说:

「不是猛火」,不可以,不可以转变。

但是若得到圣道的情形,那就可不一样了,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就是不一样的。

从这里也应该觉悟到都是「观影唯是心」、「审观唯自想」,也应该觉悟到这里。

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就是所缘的境界,就像刚才说的「观影唯是心」这件事。

就是「观影唯是心」,离开了我们的分别心,没有所缘的境界,所以叫做「无所缘」。

虽然「无所缘」,但是我们的识还很分明的看见这件事,觉悟到这件事,「识现可得智」,可以觉悟到这件事。

「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这句话表现这件事,下面举个例子。

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

比如说是这个…过去的事情,现在不存在了,但是你以前曾经验过,你现在还可以在心里面再思惟。

虽然是过去了,但是你心一思惟呢?

就是现在、和现在一样,就是「识现可得智」。

说未来的事情还没出现,但是你也可以思惟,思惟就和现在一样,也是这样子,「识现可得智」。

这是过去世、未来世。

还有第二件事是梦,梦这件事。

做梦这件事呢?

做梦这件事也是,就是「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说我做梦的时候,最容易有些差别的地方呢?

就是做梦有人请我吃饭,吃饭吃得很香、吃得很饱。

等到梦醒了呢?

根本没有吃饭,肚子还是空空的,所以「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这样也会觉悟到是「观影唯是心」,只是心的分别。

这个我们才开始学习这个法门的时候,我们只是听人家讲这个道理。

若是你已经成为圣人了,你得了神通的时候,那情形就不一样了。

这下面的文就说这件事。

「梦影缘中有所得故」,过去也是影和缘、未来也是影和缘、梦中也是影、也是缘,缘这个影。

过去、未来、梦,都是缘这个影像的,都是心变现的影像,做我们的分别境界。

我们若不学习这个法门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不是假的,都是这样执着。

但是你若修唯识观的时候,不是,它不是真实的,它是虚妄的、不真实。

这是第二科、第二段,「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这个「成就」这二个字,就是你要拿这件事做第一件重要大事,你专心的做如是观。

当然你还要修禅定,「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你要做这件事才能成就的。

只是听讲一讲,那不行,你的烦恼照样还是要起的。

虽然那件事是空无所有,你还在那里贪瞋痴的,是不能改变的。

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

如果说不是!

不是「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不是、不是这样子。

就是我们现在眼睛看见什么境界,这个手摩触到什么境界,都是真实的,不是「唯心所现」。

若那样的话,就是成就这样境界,「应离功用无颠倒智」,我们不须要出家,还要学习佛法,修学止观,还要造个禅堂,这些事都不要做了哦。

我们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无颠倒」,都没有错误。

我们看见这个人很坏,我就有了瞋心的话,这都是对的,应该是这样说。

应成就「离功用无颠倒」的智能,应该是成就这件事了。

「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就像我们现…我们的思想认为有这个境界,然后我们就观察思惟这个境界:

「这都是正常的,这都是真实的境界,没有错误」。

「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那我们这些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就无颠倒,「不由功用」,我们不须要特别的用功夫,修行它几百年、几千年的,也不须要这件事,我们的智慧就是最真实、最正确,应该是这样子。

如果说是我们若是不用功的说,我们的智慧是颠倒的,我们就是有错误的,那就还是你要「观影唯是心」、「审观唯自想」,还要用这个法门,我们才能够是正确的,才能无颠倒。

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

这下面呢?

还是说这个道理。

就是你成就了,成就了这个字、这「成就」这两个字很不容易。

就是你要放下世间上的尘劳,还就是要出家。

出家,在寺庙里面有禅堂,你还要有学习经论,你还要修,专心的做这件事。

不能够散散乱乱的做其它的那些杂事,那样子你这个圣道你很难成就的。

「成就三种」,这底下面又有三种。

「胜智随转妙智」,就是这个智慧在佛法里面说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还就是圣人的智慧,有这么多的智慧。

这个「闻所成慧」,就是我们能够这样学习这样的圣教、学习这样的经论,还有这样的道理,我们能这样子自己阅读也可以,听人家讲解也是可以,这是「闻所成慧」。

第二是「思所成慧」,就是离开了文句、离开了书本,你自己在寂静处,能够深入的思惟、观察,那么这叫「思所成慧」。

这个「思所成慧」也是很重要,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在这一方面多数是有一点…有一点不足,多数在这一方面没有用功。

没有用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不想得圣道。

我们佛教徒有在家居士、有出家的法师,若肯到佛学院去学习,也不见的所有的佛教徒都肯做这件事,也不见的。

就是做这件事,到佛学院去学习,你有心得圣道吗?

不见得,想要得圣道的人是很少数。

很少数有这样的意愿的。

那样子就很难成就了,你没有这个意愿是不能做这件事嘛。

但是我们若是学习经论的时候,那这就是要闻,要闻思修才可以的。

说不听、不要听人家讲什么,就在那儿坐着,坐在那里就明白,就得圣道了,这件事对吗?

这是有问题,的确是有问题啊!

若是有的人,欢喜读经论的时候,然后坐禅,那就不一定,那有可能会得圣道,因为他合乎得圣道的次第。

如果你违反了这个道理,你能成就圣道吗?

所以这上「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这个「成就」这个地方,一定要随顺经论上、也就是佛菩萨所说的圣道的次第。

你要随顺这个次第去学习,你才有希望的。

你不随顺,那是不可能的了。

这三种胜智「随转妙智」,随你什么境界,这个「妙智」的境界都会发生作用的,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何等为三。

那三种呢?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

「得心自在」,「得心自在」就是得禅定的人。

这个得禅定的人明白点说就是没有欲了。

有欲的人,心不自在,心为欲所系縳,就是他不自在。

若是能离欲了,也就是得禅定了。

得了禅定的人,心里没有欲的系縳。

没有欲的系縳,就不会在这个色声香味触的这个欲的境界上,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他就心就自在。

这个「心自在」是怎么回事呢?

是「一切菩萨得静虑者」,就是所有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些人,他们肯放下尘劳修学禅定,得禅定呢?

「得静虑者」,成就了色界四禅了,所以叫做「静虑」。

这个「静」就是心里面寂静,就是定。

但是心里面也能有观察的智慧,所以叫做「虑」,「静虑」、「得静虑者」。

「随胜解力诸义显现」,随你内心里面有力量的思惟。

这个「胜解」,这个「胜」就是有力量,有力量的思惟。

你得了定的时候,你心里面思惟的时候,这个思惟是有力量的。

得了定的时候,你比如说得了初禅,或者二禅、三禅、四禅,当然是四禅是最殊胜哦。

你在禅定里面思惟光明,那就光明就会出现。

你像我们现在思惟光明,光明还是不出现,因为什么?

没有力量,你没有得禅定啊,你力量不够。

你若是得了禅定的时候,你心里面思惟这里有一条河、有一条水,那么就是出来水,水就出来了。

就是你心有力量的时候,他就能出现那件事,那件事情会出来。

他若说是「你站在那里不可以动」,这个得禅定的人心里面这样想,那你没有得禅定,你要听他招呼。

他叫你不可以动,你就不能动。

他有力量,他就能这样束缚你。

「随胜解力诸义显现」,随你内心得了禅定的人,你内心里面有力量,你愿意这样思惟、这样观想,那这件事就出现了,「诸义显现」。

各式各样的境界就显现出来,就这样子,「诸义显现」。

这一段文就是得了禅定的人,倒没有说他一定是圣人。

得了禅定的人就会有这个境界,从这个境界可以证实,外面的境界是心所变现的,是不真实的,心是可以变现的。

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纔作意时诸义显现。

前面说是菩萨,「这一切菩萨」,下面这第二段就没有说是菩萨,有可能就是声闻人,只是感觉到世事无常,我想要得圣道。

没有发大悲心,广度众生,那就不是菩萨了。

但是他呢?

因为有愿,就是想要得圣道,他有这个愿。

没有愿就没有这件事,有了愿的时候他就肯这样做。

「得奢摩他」,「奢摩他」,翻个中国话是个「止」(这个止住的止,停止的止),就是心里面不散乱,这一切的妄想、昏沉、掉举都没有了,都停下来了,心里面能明静而住。

明了而不昏沉;

寂静而不散乱,那就叫做「止」。

这个「止」的成就,是到未到地定算数,就开始成就了。

这欲界定不算数,欲界定不及格。

但是欲界定,成就欲界定就是…我们在《瑜伽师地论》看出来,就成就了九心住了,那境界也不容易的,也还是不容易出现。

但是成就的是指未到地定以后,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上,这个时候这个止是成就。

你欲界的九心住,也算是「止」了,但是也很容易就破坏了,又不成功了。

得「止」,得了这个奢摩他的止成功。

在奢摩他里面「修法观者」,这个「法」就是佛说得这些止观的这些法门。

你随顺佛陀的教导,你不可以不听佛的话,我自己「我就是佛」,那这样子不行,你这样子不行哦!

你要根据佛说的教导,去修止观,这样修止观。

「纔作意时诸义显现」,那不是说要修了老半天,也不是。

就是一作意,你心里一动,你所思惟的境界就出现了,所以这个…若成就止以后,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这个「得奢摩他修法观者」,就是未到地定也算是成就了奢摩他,但是经论里面、《瑜伽师地论》里面,把这个未到地定收在、摄在初禅里面。

就是他还没到初禅,但是接近初禅了,所以叫做「未到地」,没有到,还差一点,但是也很容易就到了初禅。

这个时候呢?

就是他也是有轻安乐了。

我们静坐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轻安乐,还是平平的这样子,那是属于欲界定的境界。

欲界定当然也是一大段,到未到地定也是一大段的,可是未到地定已经开始有轻安乐,那和欲界定不同。

有了轻安乐呢?

人就会有欢喜心。

哦!

我现在在佛法里面有点成就,不是那个白丁的境界。

「得奢摩他修法观者,纔作意时诸义显现」,你若是修这个「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你就能这样做到,这件事…可以做到这件事,我们不只是空话,真实是能做到这件事。

「纔作意时诸义显现」,证明是的,诸法是唯心所现,它是没有体性的、是毕竟空的,的确是这么回事情。

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这下面说第三段,第三段这个地方呢,和前面两个不同。

前面两个,第一个是说菩萨;

第二个说不是菩萨,但是都是得到成就「奢摩他」的人。

这个呢?

只是证明是「诸义显现」,是内心的分别。

现在第三个呢?

「已得无分别智者」,就是他成就了「奢摩他」,在「奢摩他」里面修止观、修观的时候。

修观的时候,就是「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叫做「已得无分别智」,「无分别」而是「智」,这个地方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不分别,不分别那是胡涂,不是智慧啊。

你若修止观,达到「后触无所得」的时候,那是「无分别」而是智慧,这个地方有点不同的。

「无分别智现在前」的时候,显现的时候。

「一切诸义皆不显现」,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不显现,都不见了。

因为你「无分别」了,所以这个境界都不现前,这一切的烦恼境界也都不现前。

这个「无分别智现在前」的时候,「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那么这可以证明一件事,不分别的时候,「诸义皆不显现」;

分别的时候,「诸义就显现」。

所以这个「显现」和「不显现」,在修行成功的人,在你自己所谓缘,在你自己心里面愿意显现就显现;

愿意不显现就不显现,从这里看出来,诸法是唯心所现的。

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这里所说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这三种圣智随转妙智,随你内心的转变,你愿意显现、愿意不显现,都随你的意思,随你转变。

这是…若是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那就是得了圣道。

若是还没成就「无分别智」,只能做如是观,那还在凡位的境界。

所以成就…「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前面说的那个。

这总共前后加起来,那就是六种了。

「成就相违识相智」那里还有三个。

「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现出来这一切境界,那一切境界都是毕竟空寂,「诸义无义」,这个道理是可以成立的。

从这里可以成立这件事。

我们若是从这里能得到信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努力的这样子做,努力做,就有可能会成功。

但是其中的关键有两件事,一个是你要努力的学习,不学习这件事还不能成功。

第二件事,你要得到禅定。

这两件事,你若肯学习而又能成就禅定,那修止观是一定是成功了。

那么得圣道就成功了,而不是凡夫了。

其中有一个关键呢?

因为我们可能…我现在已经一百岁,那我用功修行很难成功了。

但是从这过去的《佛教史》上看又不见得,有的年纪很大了,照样可以得圣道,他还是修行就可以得圣道,何况你年纪还没到一百岁呢?

也应该是成就的哦!

的确是希望今天的佛教徒里面有人得圣道,不要大家都是个凡夫,那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还是个凡夫,还自己还感觉了不起,你看,这个事情不是颠倒迷惑吗?

就是这样子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