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98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

教师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

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五、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

课后认真完成。

六、课后反思: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

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

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单薄:

指身体瘦弱;

不强壮。

愁怨:

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从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1.师: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那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全班交流。

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

(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气味。

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浓郁。

)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指名答)

(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视觉),紫色、白色;

(3)气味(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

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指名读第4~6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

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2)师:

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齐读,指名交流)

明确:

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是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

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

(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

“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名读、齐读,同桌讨论)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

(学生自由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需要幽雅甜香的丁香;

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板书】

2.丁香结

赏花:

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

“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3.古诗词三首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课时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

宿建德江。

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

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

(自学)

3.师:

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

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

“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

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教师指导:

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

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

指打翻的黑墨水。

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

指跳动的水珠。

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

(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如何理解诗题?

(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

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

“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

(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1.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

(《清平乐·

村居》)能背出来吗?

(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光吧。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

(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它会说些什么呢?

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

用“/”标出停顿,用“·

”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

(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4.花之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

花之歌。

1.作者简介:

纪·

哈·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

(学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

(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合作探究

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

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师:

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

例:

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

《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4*花之歌

花的形象:

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

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语文园地一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其应用上的妙处。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针对两篇类似的文章,同学们有没有好的阅读方法?

另外,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特点与好处、分号该如何使用等,都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交流。

二、交流反馈

阅读文章时,在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比如,阅读《丁香结》。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这时候,可以联想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见到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都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者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

读懂了文中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可以联想到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

等等。

2.教师小结:

阅读的时候,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所读的文章想开去的例子,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

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自由交流)

2.从课外阅读中找出一两个精彩的排比句进行赏析,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充沛;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师:

说说分号的用法。

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

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