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94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褒禅山(bāo)庐冢(zhǒnɡ)窈然(yǎo)

瑰怪(ɡuī)禅院(chá

n)谬(miù

相(xià

nɡ)深父(fǔ)仆道(p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

(2)极

(3)观

(4)得

(5)以

(6)其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称说,说出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9)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10)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非常之观

古义:

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今义:

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数字“十一”。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求学的人。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叹焉

是两个词。

于,介词,对;

是,代词,这件事。

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译文: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建的守墓的房舍。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状语后置句)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3)有碑仆道。

(省略句,“仆”后省略介词“于”)

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

[常识·

速览]

[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人。

他“少好读书”,21岁登进士第。

仁宗嘉岉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主要成就: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探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巧识文]

记,就是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

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

疑问3: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

感知]

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文脉·

①险以远,至者少 ②尽志无悔

[文本·

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第1自然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解析】 B、C、D三项概括不全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⑥

【解析】 ②写前洞;

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

⑥写华山洞命名的原因。

3.下列对1、2自然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

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

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D.《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解析】 “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的说法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认为的学者应具备的精神、态度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②③⑥B.①③④

C.①②⑤D.③⑤⑥

【解析】 ①是说的“古之人”,④不属于“精神、态度”,⑤是作者的感慨。

5.下列对第3自然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等的观察,往往都有心得体会,而今人没有,于是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

B.作者认为,如果有志、有力,再加上外物相助,就一定能达到险远之地。

C.作者说古人观天地、山川常常有得,作者自己也有所得,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

D.作者以游山作比展开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

【解析】 A项,作者并非“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

B项,缺少“而又不随以怠”的条件;

C项,“作者之得是‘尽吾志’”错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古人有得的原因。

[话题·

互动]

话题:

学了课文,从作者游山洞的经过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生甲:

作者游后洞时“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一事启示我们:

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过于随众。

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是对自己十分不利的。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从作者讨论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上看,我们得到启示:

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善于寻求外部条件的辅助。

[文白·

对译]

  

[写法·

借鉴]

1.写作特色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

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

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做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2.写法指导

写好因事说理文字,关键要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

一定是“由此事自然得出此结论”。

写作时叙事要简明扼要,论述要精练明确,不能叙事过于繁琐细致,而论述轻描淡写,事与理联系脱钩。

3.迁移应用

曾经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外号“谣翻中国”的网络“水军首领”秦火火(秦志晖),因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被控犯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2014年4月11日,在北京朝阳法院接受公开审理。

请运用因事说理的方法,以“网络社会不允许无度的自由”为题,对这一事件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网络社会不允许无度的自由

从“秦火火”的行为看,他显然把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置他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于不顾,颠倒黑白、造谣闹事、唯恐天下不乱。

“秦火火”被诉上法庭,向社会公众传达出明确的信息:

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网上的一言一行,同样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自由是网络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它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他们谋取私利与伤人的利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须以不伤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自由表达却罔顾他人利益,则每个人都可能沦为自由的受害者。

“秦火火”肆无忌惮地造谣传谣,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追捧,看似过了两年“不可一世”的风光日子,结果却是害人害己。

他的所作所为让互联网蒙羞,也让那些被欺骗、渴望真相和正义的网民感到失望和愤怒。

网络社会有边界才有自由,有底线才有空间。

要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法律不能缺位。

想要充分享受网络的便利和自由,守法自律不可或缺。

[素材·

应用]

1.课内素材

百折不挠,勇于进取

宏伟奇丽、不同寻常的风光,常常在艰险深远的地方。

不是有志向、有魄力、有主见、能坚持,并得到一定外界条件帮助的人,是不可能到达的。

本文展示了王安石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抱负和不随流俗、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他这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使他后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适用于“成才的条件”“目标与现实”“贵在坚持”“人贵有志”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精彩应用

旅行途中,风景美或不美,游客应该自己亲自去攀登去体验,而不应依赖于他人的评说,人生也是如此,美景需要自己去发现,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无憾无悔。

正如《阿甘正传》中的那段经典台词:

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味道如何。

别人的评价都只是一种参考。

不亲自打开尝一尝,永远都不知道其中的甘苦。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游褒禅山的王安石。

他在未尽全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了这一游,带给了他不断地思索和深深的反省,从而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这一感慨。

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的感慨,何尝不是游客们登山的内心所在,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呢?

(选自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人生如登山》)

[佳作·

领悟]

夏入褒禅山

汪明松

我是在德保团长和宝喜政委做伴下走进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的褒禅山的。

那日,天空密布的阴霾凝固成无垠的水泥板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三伏酷暑,天阴闷热。

我们下车走上几步,淋漓大汗湿透了衬衫,黏胸粘背,难受得人用手前拽后扯。

步行不到200米有一平旷之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赞誉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巨型塑像,竖立平旷之地中央,傲骨挺立,浩气凛然。

王安石塑像后就是褒禅山。

山上丛林苍翠葱郁,雾气氤氲,怪石嶙峋,山势陡峭。

与其他名山相比,褒禅山奇特之处在于只见满山突兀怪石,不见泥土,树木全都生长在石头缝里,当地人称满山石抱树,满山树抱石。

山下是闻名遐迩的华阳洞,洞口左右两侧的墨玉石碑上,分别镌刻的是当代大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天下第一名洞”,以及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手书的“华阳洞”。

952年前,王安石在褒禅山下华阳洞口所见的侧出之泉,千年不涸,至今依然从洞口岩石缝隙潺潺流出。

洞前有座造型别致的多孔小桥,与登山入洞之路相连;

桥下泉水汇集成潭,清澈见底;

潭面弥漫雾霭,缱缱绻绻地飘出山林。

伫立洞前潭边,阵阵沁人心脾的山风扑面而来,距潭一步之外是炎炎夏日,向潭边跨入一步便感秋天的清新凉爽,仿佛置身梦幻仙境。

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我们于是没有登山访古览胜,没有攀崖倾听蝉鸣鸟语,没有倚树吮吸森林氧吧,没有步入褒禅寺大殿缄默无言表虔诚,没有跪拜寺后高塔求得前程好运,径直兴致勃勃地走进华阳洞,探寻洞内奇伟、瑰怪、险妙绝境。

我们弯腰侧身低头,顺洞势走走停停,缓慢前行。

或共赏洞壁岩石刻着的历代文人雅士字画,或被洞内奇形怪状重重叠叠的灵石吸引;

或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倒挂如织女晾纱,藏首露美人鱼尾,卧岩龙腾虎跃,直立宛若擎天一柱。

洞内摩崖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西域高僧之特征。

洞,越走越深,越走越险,越走越寒,越走越诡谲。

遽然,洞内陆路被一条河流阻断,大家只能乘一叶小舟,手拉纤绳渡河。

此河,是洞中千百条汩汩淌出的溪流汇聚而成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得河水色彩斑斓。

我侧身掬起明净冰寒的河水,浑身倏地有一种透心的凉爽。

过了这条河,华阳洞豁然开阔了许多。

我们随洞曲折迂回,不断发现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通。

借手电光束,望洞上之洞高远莫测,望洞下之洞如渊万丈,望洞之岔洞深邃不知尽头,但闻得洞内泉水声哗哗作响。

我们深入洞中八九百米处,见右旁石壁刻有“荆公回步”四字,方知晓王安石当年探洞由此折回。

后来,王安石在他的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里,对自己半路返回,没能坚持到底,懊悔莫及,终成遗憾。

他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其实是借景抒怀,即事明理。

诚如斯言,无论治学或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不避险远,不畏劳苦,锲而不舍。

我们从后洞行至前洞,沿先哲折回之路继续前行。

离“荆公回步”不远处,一块巨岩上雕刻着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使我想起王安石两度为北宋宰相,锐意革新,坚持变法,关切民生疾苦,推行新政,力图富国强兵,其政治影响深远;

两度宰相被罢,保守派执政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革新失败,归隐钟山,忧愤成疾而卒,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出华阳洞,我们才知洞深1600米,内有十大景区,102个景点。

走在崎岖的下山山道,褒禅山芳草萋萋,树木葱绿,林立怪石湿湿漉漉,空气清新,心旷神怡,我总觉得王安石与褒禅山有缘。

也许,褒禅山因王安石名扬天下,王安石因褒禅山名垂千古。

后来人,应学先哲为实现远大抱负不懈奋斗之精神。

1.悟因事议理

初读本文,恍如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精妙之处在于作者使用了因事议理的写作技巧。

作者笔随步转,描绘景点,借游褒禅山华阳洞的经历,赞扬了王安石这个“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深邃的人文精神,表达了愿向先哲学习的决心。

2.悟卒章显志

行文之道,情理俱存。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颇具匠心,前文偏重记述,后文偏重议理;

在记述过程中,做到夹叙夹议,在议理文字里,闪现历史回顾。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后来人,应学先哲为实现远大抱负不懈奋斗之精神”,做到了卒章显志。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导学号:

21680026】

【解析】 B项,文:

碑文。

C项,怠:

懈怠。

D项,夷:

平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副词,都表示判断。

B项,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转折。

C项,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指自己。

D项,代词,代褒禅山;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21680027】

A.余之力尚足以入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 A项,足以:

古今义均为“足足可以”。

B项,学者:

古义为“求学的人”;

今义为“有学问的人”。

C项,非常:

古义是“不平常的”;

今义是“很”。

D项,至于:

古义是“到达”;

今义是“连词”。

【答案】 A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何可胜道也哉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二战而一胜一负D.举不胜举

【解析】 例句与D项作“尽”讲。

A项,“胜过”“超过”;

B项,“优美的”;

C项,“胜利”。

【答案】 D

5.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三个:

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

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

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

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解析】 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

【答案】 B

6.对第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觉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 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7.下面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主张的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事物,应该“深思慎取”的原因的一项是(  )

21680028】

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D.④⑤⑥

【解析】 ③④是写游后洞的感触。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