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266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文档格式.docx

苹果为暖温带水果,故C错;

荔枝修剪要在冬季之前完成,D错。

所以该题选B。

(广东省茂名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平均深度744米,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

冬季有146天的结冰期,南北结冰期差异大。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贝加尔湖水温在升高,结冰期也略有缩短。

下图示意贝加尔湖位置及周边范围。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贝加尔湖的地质作用是

断裂下陷 

岩浆活动

板块张裂 

板块碰撞

5.导致贝加尔湖南北结冰期差异大的原因是

南北狭长湖水流动通畅 

北部更靠近冷空气源地

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地势南高北低

6.贝加尔湖水温升高,可能使湖泊

泥沙淤积严重 

水中藻类增多

流域面积扩大 

生物多样性减少

4.A

5.B

6.B

4.贝加尔湖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是构造湖;

是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选A正确。

5.贝加尔湖南北狭长,湖水沟通不畅;

南北纬度跨度大,且北侧更靠近冷空气源地,因此南北气温差异明显,结冰期差异大。

选B正确。

6.贝加尔湖水温升高,造成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影响降水量,水温的变化也影响湖中生态环境,水中藻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

与泥沙淤积、流域面积影响无关。

【点晴】

贝加尔湖是一个断谷的凹部,贝加尔湖属于贫营养湖,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低,藻类等浮 

游动植物总量相对较少。

贝加尔湖水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原因在于受气候的影响,每年的1月起至5月,湖面结冰,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且5月为最低水位。

自6月开始,气温回暖,降水的增多与色楞格河水量的增加导致贝加尔湖水位增高,且最高水位出现在8月份,其后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贝加尔湖水位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周期为1年。

学@科网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试题)下图为某种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中地貌

主要因风力作用形成

所在地区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

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

岩石类型为变质岩

8.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气候异常、降水增多

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剧

地壳运动活跃度增加

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7.C[来源:

学.科.网]

8.D

7.图示为某种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因流水作用形成,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所以C正确。

8.图示为某种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所以D正确。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辽宁省大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大凌河是辽西最大的河流,含沙量大,洪灾频繁。

明代以来,大凌河口或向南持续迁移,或向北跳跃。

在往复摆动变迁的过程中,有的时期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有的时期受河流堆积抬高地势或地壳运动改变地势的彩响较大,同时,海洋对河道变迁也有一定影响。

下图为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及河口变迁示意图。

9.明代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南持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转偏向力 

地势高低

海洋作用 

人类活动

10.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北跳跃间期

河道加宽变深 

地壳运动稳定

河流含沙量减少 

海岸线退缩

11.治理大凌河下游河道洪灾的最根本措施是

修建水库,疏通河道 

增加河流入海通道

加固下游堤坝 

加强中上游的水土保持

9.A

10.B

11.D

9.明代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南持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右侧是南岸,A对。

地势高低影响,可能使河道向北迁,不是主要因素,B错。

海洋对河道变迁也有一定影响,海洋作用影响小,C错。

历史上,人类活动影响小,D错。

10.明代以来,大凌河口或向南持续迁移,或向北跳跃。

有的时期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有的时期受河流堆积抬高地势或地壳运动改变地势的影响较大。

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南移,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北跳跃间期可能是地壳运动稳定,改变了地势,B对。

河道加宽变深,河流含沙量减少,海岸线退缩不是主要原因,A、C、D错。

11.大凌河含沙量大,洪灾频繁,所以治理大凌河下游河道洪灾的最根本措施是加强中上游的水土保持,D对。

修建水库,疏通河道,泥沙在库区沉积,不是根本措施,A错。

增加河流入海通道,加固下游堤坝可以减少水灾,是治标不是治本,B、C错。

(辽宁省大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在云南省的冲市,市政建设铺设在街道上的黑色玄武岩地砖,渗水性较好,耐用而又美观。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2.铺设的黑色玄武岩

为图中的B类岩石

为图中的C类岩石

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④

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⑤

13.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

增强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加剧 

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

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气温升高 

促进地表径流蒸发,降低温度

12.B

13.B

12.铺设的黑色玄武岩是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根据图示箭头方向,沉积物形成的D是沉积岩。

A能够形成B、C,说明B是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花岗岩,C是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浆岩。

A是岩浆,变质岩高温熔化形成岩浆,E是变质岩。

为图中的C类岩石,B对,A、C、D错。

13.玄武岩有气孔,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B对,A错。

岩石孔隙中蓄不水分,不会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C错。

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D错。

(湖南省十四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南岛海口市西南的石山镇,下左图为当地的传统民居,当地的传统建筑基本上都是由一种质地坚硬,黑褐色气孔状的岩石建成。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下列地区不是该种岩石的主要分布区的是

吉林 

云南 

台湾 

浙江

15.当地居民普遍选择该种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质地坚硬 

取材方便 

景观规划 

防风性强

14.D

15.B

14.“质地坚硬,黑褐色气孔状的岩石”说明该地岩石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

吉林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死火山口,因此长白山岩石多喷出岩;

云南与台湾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故A、B、C均有该种岩石。

浙江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无明显火山活动,故D正确。

15.材料显示岩石具有气孔构造,因此质地坚硬、防风性强不符合事实;

没有资料显示当地居民选择该种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是景观规划的需要,而且传统民居建设中所用材料一般为就地取材。

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岩石的特征“黑褐色气孔状”。

(东北三省三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与高住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乙河流量了袭夺甲河 

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17.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18.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

图5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① 

② 

③ 

16.C

17.A

18.B

16.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

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

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

在发育的过程中,是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

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

17.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A对。

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水量减少,泥沙堆积加重无关,B错。

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水量小,河道变窄,C错。

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

18.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

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

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河段②,是河流袭夺后留下的河段,B对。

A、C、D错。

(广东省珠海市2018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一模))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

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9.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来沙量大 

径流量小 

盐度低 

水位高

20.由乙时期到甲时期,拦门沙

向海洋推移 

高度增加 

外坡受侵蚀 

体积减小

21.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利于海水自净 

增强航行安全 

不利泄沙排洪 

阻碍鱼类洄游

19.B

20.A

21.C

19.根据图示指向外海箭头,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陆地方向移动,说明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

乙时期河口区径流量小,C对。

乙时期来沙量小,A错。

水量小,盐度应较高,水位较低,C、D错。

20.根据图示外海箭头,图示拦门沙堆积位置,由乙时期到甲时期,拦门沙向海洋推移,A对。

拦门沙高度降低,B错。

外坡受细沙粒沉积,C错。

堆积沙的体积增大,D错。

21.河口拦门沙是河流泥沙堆积形成,泥沙堆积升高,使水道淤积变浅,不利于水运,B错。

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C对。

对海水自净、阻碍鱼类洄游影响不大,A、D错。

点睛:

根据图示指向外海箭头,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陆地方向移动,说明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乙时期河口区径流量小。

在水流迎水方向,侵蚀强,泥沙颗粒大。

在背水方向,泥沙沉积,颗粒小。

(浙江省三钉教育2018年4月地理选考模拟试题(3))下图为某河漫滩剖面示意图。

河漫滩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

22.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 

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23.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甲 

乙 

丙 

22.D[来源:

23.C

【解析】考查河流堆积地貌。

22.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

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错误;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

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C错误;

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D正确。

故选D。

23.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故选C。

(安徽省淮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0年8月,“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

丹霞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多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图5为我国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形成图中岩石类型的地质作用是

侵蚀作用 

自然风化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

25.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壳上升②地壳下沉③岩浆侵入④流水侵蚀作用⑤沉积作用⑥冰川侵蚀

③→①→④ 

⑤→①→④ 

①→⑤→④ 

②→③→⑥

24.D

25.B

24.由材料分析可知,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砾岩和砂岩,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故答案选D项。

25.由材料分析可知,丹霞地貌主要是由砾岩和砂岩组成,砾岩和砂岩是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固结成岩,形成了砂岩后,经地壳上升,出露地表,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丹霞地貌.所以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⑤沉积作用--①地壳上升--④流水侵蚀作用,故B正确。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下图为我国某湖泊示意图,其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形成该湖泊沉积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冰川作用、风化作用 

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27.该湖滨湿地广布,其中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

西北部 

东北部 

东南部 

西南部

28.湖泊沉积层是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冬季风力偏大 

夏季气温偏高 

夏季降水偏多 

冬季光照较强

26.C

27.D

28.B

26.根据经纬度,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

冬季风力强劲,粗颗粒层是冬季风力作用的产物,粗颗粒沉积物在冰面堆积,春季冰面融化后,颗粒物才能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

夏季冰川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以流水流积为主,主要外力作用可能是流水作用、风力作用,C对。

A、B、D错。

27.根据图中等深线,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最容易形成大面积湿地,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西南部,D对。

其它位置等深线较密集,不易形成湖滨湿地,A、B、C错。

28.结合前面分析,湖泊沉积层细颗粒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C错。

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

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该年古代气候环境比往年夏季气温偏高,B对。

冬季风力偏大影响粗颗粒层,A错。

冬季光照与沉积层无关,D错。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羚羊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

看它的外观如同地表的沙体被流水冲出的细沟(图)。

但当人们深入谷底则会发现谷壁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

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

29.人们游览羚羊峡谷的最佳时间是在当地

8点前后 

12点前后 

16点前后 

20点前后

30.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 

岩石风化和流水侵蚀

岩石风化和风力侵蚀 

生物作用和冰川侵蚀

31.去羚羊峡谷游览,需要当地导游的带领才能入内。

这是由于

峡谷幽深,山势险峻 

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

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位于当地人的保护区内

29.B

30.A

31.C

29、由材料可知峡谷狭窄,当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奇异的色彩,这时是最佳观看时间,只有太阳高度角较大时阳光才能从峡谷顶部进入,根据所学知识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地方时为12时,所以地方时12时前后观赏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象,故B正确。

30.由材料中羚羊峡谷位于沙漠中,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

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松散,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侵蚀作用强,形成狭窄幽深的峡谷,故A正确。

31.结合图文材料羚羊峡谷较为幽深,且处于地下,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下到谷底的过程中危险性大,而当地导游对该地熟悉,可以很好的保护旅客的安全;

峡谷幽深,山势险峻,为游客游览带来不便,主要是该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加大危险性故A错误;

自然和人文保护以及处于当地人保护区不是必须请当地导游的原因,故BD错误,所以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风力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作用,典型地貌为:

风蚀洼地、风蚀柱、沙丘等;

流水作用分为流水侵蚀作用和流失堆积作用,典型地貌为:

峡谷、三角洲等;

结合材料羚羊峡谷以及内部景色是流水侵蚀作用和风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2018届高三地理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2期)

(湖南省株洲市2018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二))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埋藏在地下的直接原因是

地壳的抬升运动B. 

地壳的下沉运动

流水、风的沉积作用D. 

冰川的沉积作用

2.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距今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B. 

距今约4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距今6000 

年以前气候稳定少变D. 

距今8000年以来湿润期长于干旱期

1.C

2.A

1.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图中岩层构造不能显示区域发生过明显的地壳运动。

但图中岩层层次明显,说明是沉积作用形成,而图中文化层上的岩层是很厚的沙层,可能是周围风沙沉积的结果,冰碛物堆积没有明显分层,排除冰川的沉积作用,据此选C。

2.读图,沙层主要形成在2000年前,粘土层形成在2000年后。

根据沉积时间与岩层厚度判断,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A对。

距今8000年,地层有文化层,但不能判断绿洲距今8000年开始出现,B错。

粘土层的变化,说明气候不稳定,C错。

6000年以来,约4000年是沙层沉积,说明湿润期小于干旱期,D错。

(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大石河、位于燕山裙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蜓曲折。

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中,丁河段村庄遭受洪涝灾害频率较高。

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的聚落分布和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

冰川侵蚀B. 

断裂下陷C. 

背斜成谷D. 

向斜成谷

4.甲、乙、丙、丁四河段中,沉积地貌最显著的是

甲B. 

乙C. 

丙D. 

5.与其他河段相比,推测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位于河流凹岸,雨季河流易决堤B. 

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塞河道

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D. 

河谷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3.C

4.B

5.A

3.根据凉水泉和九道河泉两侧的岩层形成,图示区域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是背斜被侵蚀形成,河谷的主要成因是背斜成谷,C对,D错。

图中河谷是V形,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A错。

图中不能体现岩层错动位移,不是断裂下陷,B错。

4.甲、乙、丙、丁四河段中,沉积地貌最显著的是乙,河道宽浅,水流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有聚落形成,B对。

甲、丙、丁河段的河道窄、深,水流急,以侵蚀作用为主,A、C、D错。

5.与其他河段相比,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位于河流凹岸,是河流侵蚀岸,雨季河流易决堤,导致洪涝灾害,A对,河流凸岸,是沉积岸,不易发生洪涝灾害,B错。

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不仅影响丁河段,应影响整条河流,C错。

根据两侧海拔高度,丁河段位于上游,河谷地势比甲、乙、丙高,D错。

学科网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

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

6.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地势由南向北倾斜B. 

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耕地分布南多北少D. 

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7.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l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风力搬运、沉积作用B. 

变质作用

冰川搬运、沉积作用D. 

地壳运动

8.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

东北流向西南B. 

西南流向东北

东南流向西北D. 

西北流向东南

6.C

7.D

8.B

6.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A正确;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B正确;

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C错误;

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D正确。

故选C。

7.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