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49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楚月国画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践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6日第一周第一次课

课时

4

教材及主

要参考书

教材《中国画》韩玮主编

参考书《中国美术史》《中国花鸟画学概论》主编姚舜熙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和演变,并通过大量的图片来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中国画的发展和演变,并对每一时期的流派风格做以了解。

知识点、难点与重点:

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画画理与画技的关系以及技法表征,讲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配有大量的图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画的发展与演变分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

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教学方式及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及板书设计)

本次教学过程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理论的学习加上大量的图片配合教学。

时间安排:

绪论

中国画概述5分钟

中国画的发展与演变3分钟

一、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20分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25分钟

三、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25分钟

四、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30分钟

五、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30分钟

6、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25分钟

7、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20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组长:

年月日

说明:

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

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基本内容

绪论

《中国画(第2版)》附加了以近几年来在国家级大型专业美展入选作品和部分获奖作品为主的中国画作品,以及当代著名画家写生和创作视频的辅学光盘,使《中国画(第2版)》内容更加广阔并具有时代性和可赏性。

《中国画(第2版)》可供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学生及广大美术爱好者学习和使用。

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绘画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

原始制陶人画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绘是最古老的绘画创造。

大千世界,芸芸丛生,唯独人类这个拥有语言和思维灵性的“动物”才真正懂得美,并由此而产生对美的需求和创造。

美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就形成了中国画。

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朴素的理想和生活(美字的意义),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宗教绘画,壁画),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清明上河图)。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象,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中国画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绘画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画的发展和演变

分以下几个时期:

中国画的发展到今天,按照范围来分;

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各种学术思想相应显得活跃,绘画艺术由于佛教的促进,却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鲜花,产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历史、过程中大放光彩并受称道的画家,顾恺之就是其中最伟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划时代人物。

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画题材的作品,《画云台山记》这部构思文稿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启示。

还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包括敦煌壁画在内,正因为有很多山水创作,产生宗炳《画山水序》和《画叙》这类理论著作流传,提出了透视比例“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万里之回”。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同时提出了“畅神”及“画之情”这类美学思想。

这些对山水画独立成科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唐隋五代绘画

隋代由于政治经济的统一,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绘画、雕刻一方面是对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一方面是南北不同风格的互相吸收与融合,呈现出承先启后的过渡性特色。

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唐代美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艺术形式,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予作品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

人物画

唐代初年,人物画坛上,一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扩大了表现题材,创造了一些表现当时人物和生活的作品,风格也更趋于雄健;

一是在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础上,丰富了表现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代表画家是阎立本和尉迟乙僧。

唐代人物画和道释绘画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杰出画家。

山水画法进一步丰富,花鸟画以独立姿态登上画坛。

佛教绘画创造出清新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风格,洋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

画论、画史著作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在用笔技法上,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

用这种描法画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吴道子在用色方面是“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不似西域画那样浓重富丽,而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

仕女人物画

盛唐以后,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宗教绘画兴盛的同时,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特别是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风俗画也得到发展。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这一题材方面的代表画家,他们也是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绘画风格的画家。

孙位及其《高逸图》

晚唐的贵族官僚和上层市民在社会的动荡之中,极力追求物质的享受,寻觅精神的慰藉。

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趣已由盛唐时期对雄壮豪放的崇尚而转变为对哀婉深沉韵致的咏叹。

人物画在题材上则突出了对闲情逸致的生活的表现,以及追求魏晋名流雅士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理想。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精神的无疑是孙位及其作品《高逸图》。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发展了唐以来的世俗化倾向,但在内容上那种盛唐时期欢愉升平的题材已日趋稀少,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爱的苦恼、闲的寂寥了。

顾闳中、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山水画

隋唐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代及初唐,这一阶段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由初创逐渐走向成熟,代表人物是展子虔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第二阶段为唐中晚期,这一阶段,除青绿山水外,又出现了“水墨渲淡”一体山水画,代表画家有王维、张躁等人;

第三阶段为五代时期,这一阶段可谓开宗派之先河,山水画坛上出现了荆浩、关仝和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开创了南北山水画两大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花鸟杂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由工艺装饰发展而为独立画种的。

至唐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登上了画坛,出现了一些大画家。

从文献资料来看,我国早期的花鸟画在表现技法上多为工笔重彩,勾线精细,设色浓艳,在造型上严谨写实,布局多取个体形象,即所谓“折枝花”的形式,给人以精细、巧丽的美感。

五代花鸟画

中国传统花鸟画自唐兴起,至五代西蜀黄筌、南唐徐熙的出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术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徐、黄二派相映生辉,对以后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理论

随着绘画艺术的繁荣,唐代的绘画理论也得到重大的发展,画理、画品、著录、画史等有专门的著作。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

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五代时期,荆浩的《笔法记》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同以往的山水画论著作相比,内容更加深入、细致,且有系统。

《笔法记》里提出的“六要”、“二病”说等,为我国古代山水画论建立了纲要。

宋辽金元美术

宋代的社会环境给文艺建设带来了良好契机,极大地促进了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兴旺。

城市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

寺庙壁画和雕塑倾向于适应市民的欣赏爱好。

节令性绘画正在兴起。

工艺美术样式丰富,五大名窑和北方民间窑系飞跃发展,体现了当时工艺美术的造诣与成就。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

宋代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自然而又超乎自然、营造境界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

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的符号系统和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志。

宋代画家大体上可分为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三类。

宋代初期承袭五代后蜀和南唐翰林图画院之制,设立画院。

宋代各朝都沿用翰林图画院的体制。

画院崇尚写实,风格富丽工致。

被称为“院体”的宋代宫廷绘画以其丰富的艺术创作构成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人画是宋代绘画中极富特色而又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画派。

文人画代表人物如米芾、苏轼、文同等都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虽然文人画在宋代没有形成强大的阵营与宫廷绘画相抗衡,但它在事实上给中国画增添了富有独特意义的内容和形式。

宋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导致社会对绘画作品需求量的增大,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辽、金、西夏这些地区,汉族和各民族艺术家们共同致力于艺术创作,既继承汉族艺术精华,又体现该地区民族的特色。

元朝的建立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和补充。

异族的统治,给汉民族带来了心灵痛楚,一般文人寻找诗文书画作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

元代文人画因而得到很大发展,在形式要素上趋于完备。

元代雕塑除沿袭传统的汉式雕塑外,大量采用由尼泊尔传来的“梵相”式样。

元朝建筑上式样丰富多彩,为明清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瓷器中的白瓷、青花、釉里红,织绣中的纳石失、织金锦缎、毛织品、棉织品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雕漆、铸银、玉器等生产,也都有较大发展。

宋代绘画

北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山川林木,画风雄沉壮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和郭熙。

米芾创造了一种浓淡枯湿横点、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后世称之为“米点”,称其山水画为“米氏云山”、“米家云山”或“米点山水”。

由于历史的原因,米芾山水画的真迹至今无一遗存,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其子米友仁的山水画和元代的一些模仿品中见到米家山水的面貌。

到南宋,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开创南宋山水画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的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花鸟画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厅堂壁装饰之需要而创作的承袭五代的“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不拘陈法,寄情于笔墨,与院体花鸟画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的宗教人物画不及唐代盛行,也不及唐代气势雄伟。

但仍有不少名家参加了寺观壁画的创作与绘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

宋代人物画的表现主题、题材范围比起唐代、五代的绘画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平民市井的乡村生活,各种社会风俗活动,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

元代绘画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绘画出现了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

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元代已成衰微之势。

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显著地位,元代前期的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画著称。

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

“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以水墨或浅绛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

此时文人画与工匠画有了更明确的分野。

花鸟画也向水墨方向发展,梅、兰、竹、石为主要题材,出现了李衎、管道昇、柯九思、顾安、王冕等代表画家。

元代新的绘画风气的到来与赵孟頫的开启密切相关。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元代花鸟画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延续宋代院体花鸟画而略有发展。

另一类则是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占主流地位的水墨花鸟画,大都借梅兰竹菊之形以寓君子之德。

道释壁画和人物画

元代人物画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

唯有肖像画成绩比较突出。

同时,宗教壁画和界画受到元代统治者的偏爱,有了较快的发展。

明代中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的文化意识影响到了文人书画及市民文化层面。

形成了明后期至清末一脉相承的注意个性抒发而又具有创造精神的文人画诸流派,尤其是在野文人及近乎职业化了的文人画家助成了这一系统的发展。

新的社会条件使市民文艺滋生与昌盛,促使明代版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艺术高度。

明代设有官方画院,但制度与宋代不同。

明代中期以后,城市工商业的发达与文学现象促进了社会审美趣味的变化,束缚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宫廷画院逐渐失去发展条件,于是在弘治年代以后便自行消沉下去。

欧洲传教士和商人不断来华,此时中国也与日本交往频繁,这些都为明代美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明代绘画

明初画院及浙派

在明代前半期,宫廷绘画在画坛上占居主要地位,山水画形成了浙派,花鸟画也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明代设有官方画院,但制度与宋代不同。

欧洲传教士和商人不断来华,此时中国也与日本交往频繁,这些都为明代美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清初的绘画中心仍在江南,山水画家大多继承明末传统,其中“四王”集中心力取法于华亭派,并上承宋元、集传统大成而更重视笔墨传统功力。

“四僧”则代表了虽不废弃传统,但更注重抒发个性、大胆创造的风格。

清代中期绘画中心的扬州是商品重镇,被称为“扬州画派”的一些画家继承清初“四僧”的传统,把写意画发展得更加豪纵古拙而充满个性,也更雅俗共赏或更关注现实。

清代宫廷绘画活动比明代频繁,并任用欧洲画家,为绘画技法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民间绘画承明代之风有很大进展,民间年画的兴盛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明清时期城市、宫殿、寺观、陵墓、园林等建筑艺术都很有成就。

工艺美术上承宋元,制作有显著提高,民族间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势也不断发展,同时传统工艺开始引入一些外来制造原料,以及模仿与吸收外来制造手法。

明代绘画中的浙派以戴进、吴伟开始,至谢时臣、蓝瑛而终。

浙派和画院是明初至嘉靖时期最有力量的画派。

以戴进为首的浙派画家一般既擅长山水,又长于人物,这一点为明代文人画家中不多见。

吴门画派及吴门四家

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画派”的出现取代了浙派和画院在画坛上地位。

他们的画风以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为目标,艺术上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明代写意花鸟画

写意花鸟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一个高峰期。

沈周、唐寅已先开拓了这一领域,继而出现了以表现个性为主,笔墨技法淋漓酣畅,情感充分溢于笔墨的杰出画家陈淳与徐渭

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

“南北宗论”是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部分。

他把佛教“北宗”的所谓“渐修”与南宗的所谓“顿悟”套用到绘画风格的内涵里去分析。

在董其昌看来,属于文人画派的绘画是一般人学不到的,是“顿悟”的潜在灵感的体现。

而属于北宗的工细画风是“渐修”的结果,只要苦练而无天趣可言。

清代绘画

清初绘画

清朝初年,占据画坛时间最长的画派是被统治阶级与时人视为正统的“四王”画派,以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为代表。

“四王”与另外两位画家吴历、恽寿平,并称为“清初六家”。

朱耷、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位遁迹空门的画家被称做“四僧”。

他们在笔墨之中抒发激越、压抑的情感。

绘画形式不守前人规范,风格奇肆,笔情恣纵,有强烈的个性。

明末清初,在南京地区聚集了一批遗民画家,其中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被称为“金陵八家”。

龚贤在八家之中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取景开阔,物象秀雅,布置丘壑,奇而能安;

技法上发展了宋人的“积墨法”,先勾轮廓,再行积染、皴擦、先干后湿,使轮廓线与皴染浑成一体,又觉层次分明,富有光照感和滋润感,雄浑而厚重;

用笔劲健古拙,其秃毫中锋,方而不板,活而不滑,这些都使他的创作富有新意,独具一格。

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康熙三十年(1691)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第一高峰期,乾隆继位(1736)又趋上升阶段。

康熙时主要画家有冷枚以及王原祁、王翚等。

因而这一时代绘画受“虞山派”、“娄东派”影响明显,同时西方油画在康熙年间已被内廷重视。

清代宫廷画家中,有一批是西洋来的传教士,他们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法,在宫廷内还培养了很多学生。

不少中国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在应用明暗方法、焦点透视方法,以及西画色彩关系等方面,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整体看可以说是清代院体中西合壁的画法。

扬州画派

扬州画派活跃于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的扬州,主要人物有华嵒、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一般公认这几人为代表。

这些画家有相近的人生观及艺术观。

他们都重视诗文书画的修养,又对现实生活不满。

社会现实与他们的理想产生矛盾,使他们大多具有一种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胸存块垒、感情盘郁的情怀。

他们一反正统文人画派竞尚山水的风气,以花鸟创作为主。

他们的绘画创意不以清高避世为出发点,而着眼体现对现实的执著关怀,或寄托高洁人品情操,或怀着美好愿望,寄托“用世之态”。

他们画风有“率真”一面,又有“世俗”一面。

在强调写意形式中,增加了世俗成分,变革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

晚清绘画

上海在乾、嘉时期已成为商家云集的东南都会,开始与扬州、苏州等地一样成为当时画家销售作品的城市。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把上海变成了对外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资本蜂拥而入,租界林立,中国的富商亦汇聚于此,上海便迅速成为列强资本控制下的远东商业中心。

其畸形的富庶繁华远胜18世纪的扬州,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扬州、苏州等地的经济文化地位,成了继扬州之后的南方画坛中心,吸引了各地以卖画为生的画家,形成了驰骋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画坛的“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的活动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赵之谦、任颐成就最大,画家包括任熊、任薰和并未定居上海的虚谷。

后期以吴昌硕为主要代表。

民国时期的绘画

在20世纪前期的美术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康有为抨击元代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

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陈独秀说:

“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翚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则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真诚地呼唤“善美刚健”的艺术风格,并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其艺术实践造成了很大影响。

其中佼佼者如林风眠、徐悲鸿、庞薰琹、倪贻德、丰子恺等。

他们与本土的一批勇于实践和变革的美术家诸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种种尝试、探索与论争,以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使美术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起来的写实主义渐居首位,通俗美术、大众化美术成为主要倾向

“岭南画派”与江南画家

20世纪初,在广东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画派”,其领袖人物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他们的创作常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时感世的特色。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坛(江苏、浙江、安徽),自20世纪初就十分活跃。

画家们组织画会、办刊物、办展览,呈现出一派生机。

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通商口岸和对外文化的窗口,西画家和传统画家都云集在这里;

南京和杭州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城市,国立中央大学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分别设在这里。

其中著名的国画家有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吕凤子、贺天健、吴湖帆、刘海粟、陈之佛、丰子恺、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

齐白石与京津画家群

民国时期在京津地区也云集着一批著名国画家:

齐白石、金绍城、陈半丁、王梦白、萧谦中、刘奎龄、溥心畬、陈师曾、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荪等。

徐悲鸿学派

融合西画以改革中国传统绘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一大潮流,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画家。

他们对西方绘画借鉴的着眼点和价值观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

徐悲鸿、蒋兆和等以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被称为“引西润中”的探索者。

徐悲鸿的学生和追随者甚众,著名的有吴作人、吕斯百、蒋兆和、孙多慈、艾中信、宗其香、李斛等。

他们忠实于徐悲鸿的教育思想和绘画主张,又在诸多方面有新的发展,被称做“徐悲鸿学派”,其中以吴作人、蒋兆和的成就最引人瞩目。

新国画

通过写生克服摹古倾向,通过深入社会生活拓宽中国画的表现题材,通过融会中西传统创造新的笔墨语言,是50年代以后许多中国画家们孜孜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