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226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docx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化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及健康状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可用作复合肥

B.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C.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施用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可能导致酸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复合肥是指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至少含两种的化学肥料,硝酸铵只有营养元素氮元素,不属于复合肥,错误;

B、塑料制品丢弃以后产生造成表白色污染.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

C、在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过度使用会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正确;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能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酸,可能导致酸雨,正确。

故选A

2.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选B。

考点:

灭火的原理。

点评:

灭火的原理有:

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3.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

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

6.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编号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详解】

A、热水中溶液变红色的速率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A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B正确;

C、实验过程中,右边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说明只有水不能使铁钉生锈,左边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不能说明需要氧气参加,故C不正确;

D、食用油在汽油中溶解的远比溶解在水中的多,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燃烧条件:

物质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金属生锈的条件是有水、氧气参与。

7.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可通过点燃混合气体的方法把CO转化为CO2

B.与金刚石、石墨一样,活性炭是碳的另一种单质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所以都有毒性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故A不正确;

B、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其它成分,是混合物,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二氧化碳是使动物不能呼吸,不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中毒,故C不正确;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9.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

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12.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

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

故选D。

13.“无焰食品加热器”给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加热器内的物质有镁粉、氯化钠、铁粉,需要加热的时候加入少量的水,加热器就开启工作模式。

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利用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4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错误;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正确;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镁、钠、氯、铁、氢、氧等元素,错误。

故选C。

14.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器着火,为了防止漏电而造成触电,应迅速切断电源,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可用水浇灭,因为水浇下去会立即沸腾,而四处飞溅,应盖上锅盖,再熄灭火源,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做法正确,故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大量的有毒气体,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根据灭火的原理:

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电器着火容易造成漏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