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73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

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优秀教案2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__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

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

词牌;

京口北固亭:

登临地点;

怀古:

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

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

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

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

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

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

(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

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孙权、刘裕。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

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

风流:

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

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

有何作用?

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

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北顾:

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

(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可堪:

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正是:

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

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

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

用此典故正是: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

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

摆动,摇动。

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

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用典对语言的作用:

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立论有根据;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

“黍”读shǔ)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

“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

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__”,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

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

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

板书设计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刘义隆——告诫、主张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

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

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

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

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

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

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

  1、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

同学们,《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

怀古诗

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

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

  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

  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

  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

  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

  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

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比如第一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话写了谁?

孙权。

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

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孙权击败曹操。

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

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后)

  生1: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几句写的人物是刘裕,根据课下注释,刘裕虽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阳下的草树里,但是却北伐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是个英雄。

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

还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写的是宋文帝,作战不做充分的准备,因而战败了,仓皇而逃。

很好。

请问草草和赢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

落得。

导学案上面有。

看来真的是有备无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够向他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生3: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说的是拓跋焘打败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们在那里迎神赛社。

忘记了过去。

对,其实佛狸祠是战败的象征,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耻辱,可是人们都忘却了历史,辛弃疾对此表示担忧。

  生4: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说的是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还能够上战场杀敌,表示还可以被重用,表达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是的,他依然老当益壮,不忘报国。

现在我们把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现在的情况作对比。

请问大家对辛弃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吗?

不了解。

好,那就由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宋高宗时期,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辛弃疾加入农名起义军耿京的队伍。

后代表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

后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直驱金人军营,捉住张国安,后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抗战,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和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断受到打击排挤,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弹劾削职,退隐官场,含愤而逝。

信息太多了,记不住。

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

辛弃疾长于北方,少经战乱,有燕赵之气;

曾单骑闯敌营,擒叛徒,有班超之风;

曾献《美芹十论》,有恢复之志;

也曾求田问舍,有归隐之心;

综其一生,词坛飞将,四字足以。

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风雨飘摇中存在。

  四、品读,说出所怀之人,所怀之事的用意。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这些事?

和自己或者现在的南宋王朝对比一下。

作者渴望像孙权、刘裕那样建功立业,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够北伐,但是作战不能草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仓皇而逃。

写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记耻辱,写廉颇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

说得很全面,很准确。

大家都懂了吗?

明白。

那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壮志难酬、渴望北伐

关键词抓住了。

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北方沦陷敌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怀人伤己,表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主张抗敌要准备周全,切勿草率,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愤懑之情。

  五、赏读,谈谈本首词最大的特点

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词最大的特点

用典

对。

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在讲李商隐诗两首讲过的。

1、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2、增加诗词的可读性,丰富诗词内容

  3、使其文辞典雅,增强文采

  六、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作品展示:

稼轩是一个用血与泪在抒写自己情感的英雄。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耿京死后,渡江南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力主求和,打击排挤他,他于是自嘲道: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原来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这般的契合。

到了晚年,他写下豪迈悲壮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喊出了自己老而弥坚、报国无门的愤懑,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阅读,作品推荐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5、《美芹十论》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由于辛弃疾的词比较难,而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我选择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比较赶时间,还有就是叫同学们写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话,这个时间不够用。

应该给学生留几分种去朗读,去消化。

《永遇乐》优秀教案4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__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