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63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东起亮甲山东坡陡崖处,经欢喜岭村东至瓦家山村西山梁上,呈“S”形带状分布,宽250—850米。

(3)黑山窑—大洼山区,总面积155公顷。

东起自黑山窑后村西边,沿295°

轴向至大洼山西山坡,长约2500米,宽600—800米。

(4)鸡冠山区,总面积166公顷。

东起自八岭沟村北西350米处坡脚,向北西向跨越汤河河谷至大平台西侧陡崖。

本次水文地质调查区域集中在东部落村东侧。

1.4调查区交通情况

秦皇岛市为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交通咽喉,故铁路和公路发达。

现有京沈,京秦,大秦和青秦四条铁路。

公路除了京沈和津秦两条国道外,还有地方性沥青路多条,通往所属各县和乡镇,每天均有班车往来,空运线在1984年以来已辟有京秦,秦石和秦沪等民用航线,有定期班机飞行。

柳江盆地中心难距秦皇岛市23km,有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各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

1.5调查阶段

(1)普查阶段:

概略评价区域或需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有无满足设计所需地下水水量可能性的资料。

推断的可能富水地段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D级的精度要求,为设计前期的城镇规划,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或厂址选择提供依据。

(2)详查阶段:

应在几个可能的富水地段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

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C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地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3)勘探阶段:

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

探明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B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地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4)开采阶段:

查明水源地扩大开采的可能性,或研究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和不良环境工程地质现象等发生的原因。

在开采动态或专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A级精度的要求,为合理开采和保护地地下水资源,为水源地的改、扩建设计提供依据。

1.6调查阶段及起止时间

本次调查工作共分为6个阶段,为期2个月。

自10月1日始,11月31日止。

第一阶段编写工作设计,7天;

第二阶段进行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为期7天;

第三阶段进行水文地质物探,为期7天;

第四阶段进行水文地质钻探,为期10天;

第五阶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为期14天;

第六阶段测试水样及整理相关数据编写报告,为期7天;

机动时间7天。

第2章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存在问题

2.1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柳江盆地各时代地层发育且具代表性,地层连续、出露齐全,地质构造清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出露普遍,是良好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区,这也使得该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为深入和完整,有详细的研究成果及资料。

本调查区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包括矿产部分),1:

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六十年代进行了全市1:

20万水文地质普查,初步查明了全市水文地质条件,为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层位及农田供水提供了依据。

此后,相继在全市开展了l:

10万、l:

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区域航磁工作开展于五十年代晚期,至今已完成全省1:

10万、1:

20万航磁测量;

1:

5万航磁测量也已覆盖全市。

重点地区还进行过l:

2000的地面磁测。

区域重力调查工作始于60年代,前期工作比例尺较小、精度较低;

1983年后按全国统一要求,开展l:

20万区域重力调查,现已覆盖全区;

局部地段由石油等部门完成了1:

5万-1:

10万重力测量工作。

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始于六十年代,当时主要为金属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分析元素少,精度低。

从八十年代开始,开展了1:

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分析元素多,精度高,至今已完成全部山区的重力测量。

同时为配合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在平原区开展了l:

5万、1:

10万电测深和水文测井工作。

九十年代中期,在全省国土资源调查中,对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进行了应用研究和调查评价。

在对河北省区域构造格架,配合区域化探测量对其异常的筛选评价中,在区内做了大量的遥感工作。

秦皇岛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查起步较晚,至目前只进行过局部电法、地震勘探和科研工作,但这些地热资料较零散,而且掌握在不同部门,严重影响了地热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合理规划。

作为环保资源,并且在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地热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综前所述,我市虽进行过覆盖全区的基础地质(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遥感等)工作,但这些成果均完成于50-80年代,经过多年的勘探研究,地质水文地质、矿产资源条件的认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这些资料成果已不适应现代地学的要求,已不适应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矿产资源勘探、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需求。

本次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是对调查区的地质地貌,水文与水文地质进行观察描述、调查和分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含水层,边界条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均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及该地区的地表水(河流、水库等)、地下水(泉、井、落水洞等)进行了水质水量上的分析计算和评价。

2.2存在问题

(1).地质勘查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宏观性调整,加强了区域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的投入,减少了地域性地质勘查的投入。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造成地质勘查工作巨大需求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

(2).地质勘查工作中没有很好坚持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

市场经济形势下,地勘投资单位和勘查单位,只注重眼前利益,往往在地质勘查中仅对单一矿种、单一地质现象进行勘查,从而造成工作量不能充分利用,地质资料利用面窄,延伸性不强,即浪费了投资,又浪费了资源。

(3).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不足

秦皇岛市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平原区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地裂缝、地下水污染;

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地质灾害增加;

矿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破坏土地、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矿业开发疏排地下水,加之污染造成当地居民饮水困难。

这些问题不但破坏了植被和自然景观,破坏了部分农田,重要地质遗迹受到威胁,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地质勘查工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皇岛市所拥有的基础性地质资料多为八十年代以前的成果,由于现代化地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各类工程建筑活动的要求的变化。

有地质勘查成果已不能满足需求,亟待更新;

区域性、专题性、综合性、多学科集成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基础性地质资料在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国土整治利用规划及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拓展。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少,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区。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三废”乱排乱放,造成了地下水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亟待勘查研究,制定综合防治、利用、管理措施及规划。

 

第3章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3.1自然地理概况

3.1.1地形地貌特征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西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西北部的大平台,海拔635.2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m左右。

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纵观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关西南注入渤海。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东部落村位于一小型山间盆地中,盆地西部和南部山高坡陡峭,其东部为平缓丘陵。

3.1.2水文气象特征

3.1.2.1气象特征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带华北型大陆型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1)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为15度,元月最冷,最低位零下21.5度(1959),冬季平均为零下7度,7月最热,最高达39.9度(1961年),夏季平均为25.7度。

每年20-25度的气温占全年的33%,主要出现在6,7,8,9四个月。

(2)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最大降雨量为1273.5mm(1969年),最小降雨量为320.1mm,(1979年)降雨期集中于每年的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75%,冬季降雪稀少,最大积雪厚度多在15cm以下。

降雪初日多在11月下旬,最早在10月24日(1980年),最晚在1月21日(1972年)。

降雪终日在3月末4月上旬,最早在2月24日(1980年),最晚在4月15日(1979年)。

本区夏季雨量过于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据统计,最大暴雨强度为215.4mm/d(1975年7月30日),平均降雨强度为105.6mm。

年最多暴雨日数为9d(1969年),这种雨量分布不均的结果,最易引起旱涝灾害。

(3)蒸发量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46.8mm,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3倍,蒸发量最大月份是5月,一般为234mm,占全年蒸发量的15%。

(4)相对湿度

本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7%,月最大平均为87%,最小月份平均为0,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

6-9四个月相对湿度最大,多在70%以上。

干燥度平均在1.3左右。

3.1.2.2水文特征

实习区内主要发育地表水体为大石河,其发源于青龙县前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注入渤海。

全长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的河段流经倾斜平原。

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18km2,其中560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

河床总高差为400米,平均坡度为1.3‰.河床主要为砾石,少有漂砾河粗中砂.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凤林统计,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也较稳定。

石门寨地区的大石河流域可以划分为4个汇水亚区,包括石门寨汇水亚区,东宫河汇水亚区,驻操营汇水亚区和秋子峪汇水亚区.

3.2经济地理概况

秦皇岛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基础雄厚、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五大支柱产业为:

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

以钢材、铝材为主的金属压延工业;

以复合肥为主的化学工业;

以汽车配件、铁路道岔钢梁钢结构、电子产品为主的机电工业;

以果酒、啤酒、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

主要工业产品有1000多种。

该区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

冲积平原区,主要在海拔0-20米区域,分布在抚宁县和昌黎县,该区域有海洋养殖、葡萄酒、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产业,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沿海区,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和抚宁、昌黎两县。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

山坡多种植果树,尤以桃树,杏树较多。

渔业发达,4~6月春汛以捕鱼为主,8~10月秋汛以捕虾,捕蟹为主,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区内最大工矿企业为柳江煤矿,属国家二级企业,年产量为60万t。

旅游业作为主要产业,在秦皇岛已有长足发展,该区有万里长城的天下第一关等著名的名胜古迹,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3.3调查区地质概述

3.3.1地层概述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燕辽沉降带东段、古山海关隆起南缘的柳江向斜盆地内。

其出露的地层在中生界以前属华北地台型,而在中生界侏罗系属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

由于构造运动影响,使区内普遍缺失了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

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区的地层层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

在东部落村东侧及西部低山丘陵区分布着寒武系府君山组中厚层沥青质灰岩,用锤子凿有臭鸡蛋气味,风化面为灰黑色,岩溶裂隙发育,形成较好的汇水通道,经测量其产状为242°

∠17°

,在东侧区域可见景儿峪组红色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达90%以上,产状为232°

∠20°

,在东部落南部307高地一带分布的是馒头组,毛庄族,徐庄组,张夏组地层。

在东部落村南部317高地一带分布大面积的中生界次火山岩,主要岩性为闪长玢岩。

东部落村地面表层覆盖了3-5m厚的第四系沉积,残积层。

3.3.1.1中元古界

该地层主要出露肉红色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含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色角闪石,可见卡氏双晶,节理较发育。

(见砂岩与花岗岩接触关系图)

花岗岩,及与下马岭组接触关系素描图

3.3.1.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Pl)补充野外调查内容及图件

(1)下马岭组(Pl)

下马岭组发育两种岩性岩石,下部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层产状284°

∠19°

,上部为红色页岩,风化严重,产状285°

∠25°

(2)景儿峪组(Pj)

景儿峪组主要出露砂岩,底部可见含砾砂岩。

3.3.1.3古生界(Pz)补充野外记录薄中定点内容-文字描述与图件

(1).寒武系(∈)

府君山组(∈1f):

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属浅海相沉积。

馒头组(∈1m):

在东部落村西侧有出露,为猪肝色泥岩、页岩,表面破坏,节理发育,岩层产状倾角215度,21度。

毛庄组(∈1mo):

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的白云母。

徐庄组(∈2x):

在东部落-石门寨地质路线中有出露,为细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厚度101m。

张夏组(∈2z):

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本组地层厚130m,属浅海相沉积,实习区可见灰岩及鲕粒灰岩,产状320°

崮山组(∈3g):

实习区出露紫红色砾屑灰岩和青灰色白云质灰岩,产状235°

∠38°

长山组(∈3c):

分布基本上与崮山组一致,厚度只有18m左右,属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30020

凤山组(∈3f):

厚度92m,属浅海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有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出露。

(2)奥陶系(O)

冶里组(O1y):

在亮甲山出露,岩性为灰色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产状228°

∠31°

亮甲山组(O1l):

典型剖面是在石门寨的亮甲山,厚度118m。

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产状280°

∠26°

马家沟组(O1m):

分布同亮甲山组一致,在亮甲山,砂锅店村东北侧发育较好,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产状265°

(3)石炭系(C)

本溪组(C2b):

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厚度82m。

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和黏土岩(G层耐火黏土),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

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

太原组(C3t):

分布与中石炭统本溪组相同。

在小王山剖面厚度为51m;

在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48m。

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

(4)二叠系(P)

山西组(P1s):

是区内重要含煤地层,石门寨西门剖面厚度61.8m。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黏土岩,构成两个韵律。

下石盒子组(P1x):

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厚度115m,属湖泊相沉积。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上石盒子组(P2s):

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

厚度72m。

石千峰组(P2sh):

只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厚度为150.0m以上。

3.3.1.4中生界(Mz)

(1).三叠系(T)

黑山窑组(T3h):

典型剖面在黑山窑后村西,底层厚度161.8m。

(2).侏罗系(J)

北票组(J1b):

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以黑山北窑、大岭一带出露较好。

蓝旗组(J2l):

以一套火山岩石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洼山一线,厚度在1000m以上。

孙家梁组(J3s):

分布局限于东南隅蟠桃峪一带,未见与其他地层直接接触关系,厚度350m以上,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3.3.1.5新生界(Kz)

本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系零星分布,且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

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沙砾、黏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

3.3.2地质构造

实习区可见的地质构造如下:

(1)褶皱构造

西部地区发育有两个被断层破坏了的近南北向的背斜,一是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二是张赵庄-伍庄背斜。

在实习区整体发育柳江向斜:

北起成子峪,南到石龙山、南岭子一线,长达40km,东起娃娃峪西沟、张崖子,西到王庄、山羊寨一线,宽约8km,约占石门寨地区面积的2/3左右。

(见附图-石门寨地区地质剖面图)引出图

(2).断层构造

西部地区发育有柳观峪-秋子峪和张赵庄-伍庄背斜。

中部-东部地区,在柳江向斜中发育有四组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

3.4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3.4.1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和分布特征

根据本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可划分为五个水文地质分区,详细内容见表3.1。

表3.1石门寨地区水文地质分区特征表

地形分区

水文地质分区

地下水赋存特征

地下水分布特征

平原区

松散岩层水文地质区(

以砂卵石孔隙为主要含水层,透水性和富水性好

主要分布在河谷区以及山区冲积扇,分布面积广,富水空间大

山区

碎屑岩类水文地质区(

以砂砾岩,页岩夹煤层为主要含水层,含水微弱,属于贫水区

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节理裂隙不发育,一般地下水赋存于表层的风化裂隙中

碳酸岩类水文地质区(

以岩溶裂隙为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好,空间大,是区域的良好水源区

主要分布于河谷区以及山区丘陵地带,岩溶裂隙发育,与地下水位存在着密切联系

火成岩类水文地质区(

以火成岩风化裂隙为主要含水层,透水性好,但富水性差

主要分布在山区,节理裂隙不发育,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表层的风化裂隙中

3.4.2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层

实习区位于柳江盆地中,东、北、西三面环山,地势较高,南部平缓,形成良好的汇水条件,大石河由北向南径流,另外大气降水也有一定的补给,这样使含水层含水丰富,同时此地区岩溶发育,能够储存,运移大量地下水,这样就形成了柳江盆地含水系统。

根据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可将本区地下水划分为:

岩溶水,裂隙水,孔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1)岩溶水(首先介绍发育岩溶的主要地层,其次介绍溶隙发育程度、确定灰岩地层富水性程度)

实习区岩溶水主要分布在寒武系府君山组,奥陶系灰岩溶隙中,该地层分布于东部落和亮甲山一带,溶隙较发育(隔水边界)东部落西侧为馒头、毛庄组的泥岩,东侧为景儿峪组的石英砂岩,南侧分布有闪长玢岩。

在实习中,我们发现在东部落村南500m发现一较大的落水洞,其四周分布府君山组灰岩。

岩石呈青灰色,层厚,有利于岩溶发育。

东部落的三面隔水更为岩溶裂隙水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亮甲山组的岩性为中厚层的豹皮状灰岩,其下伏地层为冶里组灰岩,此区灰岩有泥质条带,风化严重,裂隙发育,(见亮甲山冶里组灰岩裂隙发育素描图)。

该区灰岩中穿切有辉绿岩脉,是良好的隔水岩体(见亮甲山灰岩与辉绿岩接触关系素描图)。

亮甲山下六个供水井的位置及出水情况可知该区岩溶发育方向为北西向南东。

构造裂隙水在潮水峪有很好的出露(节理玫瑰花图),此类地下水埋藏较浅。

其补给主要来自地表降水,地表水延裂隙渗入地下。

它的特点是分布不均匀,水位也不连续,裂隙储水空间小,水的富集较断裂带水差,水量不丰富,在亮甲山灰岩裂隙也较发育(见亮甲山组灰岩裂隙素描图)。

(2)裂隙水

裂隙构造运动,改变地下水富集条件使地下水富集,形成断裂构造裂隙水,东侧为景儿峪组石英砂岩,为隔水底板,西侧有府君山组灰岩,以南则为花岗岩侵入体,为隔水层。

构造裂隙水

基岩裂隙由哪几组地层组成,裂隙发育程度如何、透水性差为区域弱透水层或隔水层。

孔隙水

研究区内的孔隙水主要赋存在大石河河谷中(见亮甲山-浅水营北村大石河河谷信手剖面图),包括河漫滩和阶地,呈条形分布,埋藏浅、分布均匀,有连续水位。

它的分布受第四纪地层分布控制,分布越厚,储水量越大。

一级阶地为冲积阶地,主要成分为粘土及砂砾石,连续性好,含水层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3.4.3地下水循环条件

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是不一样的。

岩溶地下水既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也接受地表水间接补给;

径流速度快,以泉为主要排泄方式。

孔隙水补给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人类灌溉入渗,水量较稳定;

排泄方式是向下游渗流补给河水,已经的方式开采。

构造裂隙水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其径流缓慢,以渗流为主,大多以泉的方式排泄或者直接渗入到河流。

(1)补给

含水层或含水层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补给。

在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方式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的垂向补给、含水层间的越流补给,其中最主要是大气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