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446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

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

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

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

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

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

天中节①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

言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

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②,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③。

珠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本诗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

②瞿塘峡:

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

在长安南。

③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

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此诗是杜甫困居夔州时,对失陷之后的长安的追思,虽衰损颓唐,却语言浓丽。

B.颔联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含蓄暗示了致乱的原因,语意含蓄。

C.颈联写楼亭富丽、游船往来、水鸟飞舞等奢华堂皇的实景,可见当年长安富奢。

D.尾联写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表达对国事衰颓的痛惜,也是对兴亡盛衰的感叹。

(2)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论杜诗:

“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请谈谈你对此诗首联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其四)①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注释】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避乱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边郡也不太平,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即写沿边之地鼓角声起,然后进一步点明鼓角齐发的原因,在于天色将晚。

B.颔联紧承首句,上写鼓声沉重震地而来,下写角声响彻云霄鼓角之声催人奋发。

C.尾联中的“一概”犹言一律,“万方声一概”意为处处都是鼓角之声。

D.全诗由鼓角入手,最后又重新回落到鼓角声上,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颈联两句历来被视作是千古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

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

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

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

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

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

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

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

只该。

③瑶池:

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

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

(唐)岑参①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

(清)宋琬②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

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2)“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

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

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

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

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愚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

):

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

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舵楼吹玉笛?

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

黄介,字几复。

②沈:

污染。

③初平:

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

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

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①发药:

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热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酉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

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

即排箫,古乐器名。

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长,绕树三吨,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

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

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

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

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赞公房①

杖锡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①赞公:

诗人旧友,原长安大云寺住持。

乾元年同,因宰相房琯案被牵连,两人都被贬秦州,僧人先到,诗人后至,诗人在此与赞公偶遇。

②杖锡:

柱着锡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何来此”发问,表达了诗人在贬谪地见到老友时内心的惊讶。

B.颔联的景物描写既暗示了友人处境的凄凉,也赞美了友人品格的高洁。

C.尾联以“陇月”象征诗人和友人的团圆,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祈愿。

D.诗歌借居所写友人,借友人说自己,达到友我统一、心境相通的程度

(2)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

官服。

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1)D

(2)①站在高堂上可以看到淮岑上的太阳对着朱栏冉冉升起,江岫上的云烟与平山堂的碧瓦一起升腾浮动,写出平山堂的视野开阔。

②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碧瓦动态之美,突出平山堂景观的壮丽。

③通过

解析:

(1)D

③通过朱栏、白云、碧瓦等景物色彩的组合,描绘平山堂景象的绚丽。

【解析】【分析】

(1)选项D,“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理解有误。

本诗主要表达对平山堂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欧阳修的敬佩之情,并没有表达归隐之情。

故答案选D。

(2)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从诗歌的颔联中进行分析,颔联: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此联写作者登到平山堂上,见到日出、江岫、碧瓦的壮丽景观,此联主要是从眼前所俯瞰到的景观,突出平山堂景观的壮美。

诗句中的“日出”“江岫”都是动静,此处着笔写动静是为了突出景物的静态之美,同时也为了抒发作者对平山堂景观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站在高堂上可以看到淮岑上的太阳对着朱栏冉冉升起,江岫上的云烟与平山堂的碧瓦一起升腾浮动,写出平山堂的视野开阔。

【点评】⑴诗歌的客观题需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⑵“如何表现”实际上是考查手法的运用。

结合颔联,进行分析即可。

颔联是景物描写,所以应集中分析景物描写的相关手法。

2.

(1)D

(2)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

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

③富有才华:

通过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

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

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