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900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备课文档格式.docx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划分

4课时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新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能力目标: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小朋友的梦境,通过小朋友在梦中与孙悟空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借助“1毫米”“1分米有多长呢”等问题,引入新知的探究学习。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通过这节课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扩充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千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联系实际,体验“一千”,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学难点:

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或三角板)、硬币、身份证(或者其他用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人常常会做梦,你做过什么梦?

观察课本第24页情境图,图中的甜甜梦到了什么?

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梦境。

2、观察课本第24页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求学生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1、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大也能变小,变小到了1毫米,1毫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1)课件展示。

(2)板书:

1mm。

2、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1毫米。

3、毫米和厘米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

4、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

(1)一条5毫米的线段;

(2)一条15毫米的线段。

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测量一下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10张的厚度,感知1毫米,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3、学生观察并发现:

1厘米=10毫米

4、学生动手画线段(小组内交流展示,讨论画法)

意在让学生利用对直尺上的1毫米的感知去估算生活中长1茂密的物体,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探究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

说一说生活中的1毫米,培养学生对一毫米的估计和测量。

举例生活中的1分米,结合身体上的部位让孩子感受一分米。

1、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能变大,到了1分米,1分米又有多长呢?

在直尺上,10厘米有多长?

(1)课件展示1分米。

1dm。

3、10()就是1(),分米用()表示,它比()单位大。

4、我的手长大约是1(),粉笔盒的高度大约是1()。

1、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线,找到1分米(直尺上的10厘米)。

2、手势表示1分米,小组内相互展示交流。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与1分米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实际测量中获取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同时发现1米和1分米的关系。

(1)1分硬币的厚度。

(2)身份证的厚度

(3)10张的厚度。

(4)用手势表示一下1mm有多长

提升

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又怎样的换算关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分米=()厘米

1米=()毫米

7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找个别同学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利用手指加强记忆

布置作业

课本第5页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mm)1分米(dm)=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82分米=80米2分米

练习课

、进一步理解和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形成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简单的测量,能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区分四个长度单位,正确建立长度的表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1、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2、请你用手势表示出:

1毫米、1厘米、

1分米、1米。

学生复习回顾上节所学主要内容,并用手势表示。

意在复习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以及相关的加减运算

第6.7.8题是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重点交流换算的方法。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领悟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互化的方法。

第9题是比较大小,是本节课所学长度单位互化的综合运用。

练习时,让学生说明比较的方法,有些单位不-致,无法比较,需化成相同单位比较,有些则可以直接比较,如:

300分米O300厘米。

第10题是长度单位简单计算的题目。

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方法,有的题目是先换算再计算,有的是先计算再换算,要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

学生先个人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6—10题。

然后对桌交换检查、交流意见。

之后小组内研讨交流,每小组推选一人代表小组写到小黑板上。

通过实例练习巩固理解高单位化低单位的方法。

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化方法的机械性训练。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发现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单位间的互化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单位转化的方法。

提问:

完成这道题目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的估算和实际测量,差距大吗

(按照老师要求,每小组写出一个题目),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1、第28页自主练习第11题。

2、你还知道什么?

和同伴说一说。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是不足的地方吗?

请说一说。

练习课

1厘米=10毫米(mm)1分米(dm)=10厘米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通过作业来看,学生对于测量还不太熟练,需要加强设计测量性的作业来巩固。

千米的认识

新授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进一步培养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对于常见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进行了介绍,扩充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及其单位间的进率,但对于进率掌握并不熟练,导致单位转换容易出错。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师:

我们前面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巩固学过的知识。

用手势表示出大约的长度。

(一)认识1千米

1、师:

1千米有多长呢?

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2、实际感受1千米。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春季田径运动会就要开始了,其中一项是长跑1000米。

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300米,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1、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可能能够回答出:

1千米就是1000米。

2、学生跟读:

1千米(公里)=1000米

然后在练习本上写出:

1km=1000m

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如教学楼的长度、家与学校的距离等形成1千米的表象;

也可出示运动场跑道、公交车站的路程等,将1千米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测量(测量1000米或步测、目测等),亲自感受1千米的长度,并相互交流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读法的不同掌握千米和米,结合生活实际掌握1千米。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交流,然后得出结论,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然后小组代表发言,讲解自己组的想法,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二)2千米是多少米?

启发学生回答:

2千米是2个1千米,所以

2千米=2000米

填空:

5千米=()米

4000米=()千米

3千米=()米

9000米=()千米

意图是借助前面学过的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互化。

通过练习,让孩子说出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5千米中有5个1000米。

7000米中有7个1千米。

30页自主练习1、2

31页自主练习3、4、5

1千米(公里)=1000米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000米=3千米kmmdmcmmm

这一课时,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个别同学写5000米=5千米,把5写成五

我学会了吗?

练习

1、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

教材呈现的是学生实际测量和收集数据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课下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取相关测量方面的知识,感知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认识了常用的长度测量单位,而且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比较感兴趣。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长度单位了,想一想都有那一些?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

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交流

复习旧知

学习新知

毫米分米强调书写和估计单位。

(1)师介绍课前作业项目

测量或调查项目(附件表1)

(2)谈话:

全班分小组,小组内每一同学都对同一项目进行了测量或调查

(1)小结:

在测量物体时,要灵活的选用长度单位。

量较长、较高的物体,可用较大的单位米甚至千米,量较小的物品时,可用厘米或毫米做单位。

1)课件出示:

小朋友用直尺量手腕一周长,“我的手腕一周大约长4厘米”

(2)提问:

你同意这个小朋友的看法吗?

“你想对小朋友说什么?

(3)师小结: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更方便,准确。

课件出示有关长度的小知识(教师课前搜集一些动物身长、建筑的高度等小知识)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

3、讨论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观察这四张表格,仔细看看各自选用的长度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4、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学生自由交流,

这是一幅综合情境图。

该图呈现的是学生实际测量和收集数据的实践活动。

通过课上交流一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进一度感知长度单位。

也可以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组交流记住的方法(可以举例法或生活中的例子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10 

1000

师小结:

在测量物体时,要灵活的选用长度,量较长、较高的物体,可用较大的单位米甚至千米,量较小的物品时,可用厘米或毫米做单位。

(1)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长度?

量一量,说一说。

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度单位。

激发学生学习新东西的兴趣。

熟练记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测量时用到长度单位,分别适合使用哪个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 

 

千米

10 

10 

1000

课外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189厘米∠18分米

智慧广场

1、学习简单的搭配,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观察、分析以及推理能力;

2、尝试用搭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数学活动中养成善于合作、思考、倾听、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材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任意搭配,有几种不同穿法”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体现有序思考的价值。

组合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衣服搭配问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从这样的题目引入组合的学习,学生解决问题会比较容易。

尝试用搭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

出示两件上衣、三条裙子:

你觉得最多有几种组合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熟知的衣服搭配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小动物们说数的方法

1、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任意搭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每一种穿法都是由一件上衣和一件裙子组成的。

在学生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进行组合。

提示学生如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帮助学生尝试有序思考。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教师首先要鼓励,同时对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错误的方法给予指导纠正。

学生在交流完各种方法后,教师要将多种方法进行对比,对比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提出诸如:

“为什么漏了一种啊?

”“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感受啊?

”“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等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对于学生出现的所有个性化的方法。

对比多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引导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会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从而教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两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课件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

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组合问题吗?

将所学的组合问题讲给家长听

组合问题

A上衣B上衣

1号裙子2号裙子3号裙子

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多的还是对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反思。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作业问题:

学生对搭配的意识有了较高的认识,但需要做适当的练习了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