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89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档格式.docx

【参考译文】

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

做扬州知州。

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

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

将判决关押,刘敞说:

“王甲是冤枉的。

”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精要点拨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作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二、抓标志,通语法,巧“添”“变”,识别被动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D [D项,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节选自《隋书》)

\

【答案】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梁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

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判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解析】 

(1)“为……所”,表被动。

(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

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二字为标志。

【答案】 

(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被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

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

这类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

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

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

“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

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三、辨清类型,识准标志,识别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句

7.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 [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

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8.(2010·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解析】 两处倒装为重点:

“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

“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参考译文】 

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

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再如:

快哉此风!

可调整为:

此风快哉!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多是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字。

(二)宾语前置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D [D项,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解析】 “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

“俱”,一起,一同;

“庶或”,差不多,或许;

“济”,成功。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

孙傅说:

“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

②代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疑问句式;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或“是”或“唯……是……”把宾语前置。

(三)定语后置句

1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D项,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1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选自《揭傒斯全集》)

【解析】 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

“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

“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

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我的街坊有一个叫徐若虚的先生,徐姓是郡中的大家族。

徐若虚十五岁考中进士,就告辞回乡以行医为业。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经过几十年,他的学问取得很大成就,编撰《易简归一》几十卷。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

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

可译为:

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

(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调至中心语前。

特殊情况下可以按照“中心语+中(里)+定语+的(名词)”格式翻译。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13.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C项,“于”应译为“到”。

1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解析】 “于”,向;

“誓于神”即“于神誓”;

“污”,玷污;

“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

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

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

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

(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四、“瞻前顾后”,分析成分,识别省略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

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

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1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赵立传》)

【解析】 “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

“绝”是副词,坚决;

“与”后省略了“之”字;

“梗”是阻塞的意思。

【答案】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皇帝下诏命赵立守楚州。

……在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堵塞。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

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

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

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

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

五、记住固定搭配,识别固定句式

17.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C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1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解析】 “丧”,动词,去世;

“无乃……欤”,固定句式,恐怕……吧。

【答案】 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

“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潜斋感慨叹息说:

“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

”敬恒说:

“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

”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

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

“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

”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

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

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

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

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

(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应译为“莫非……吧”。

技法2__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

“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

“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解析】 “怒发上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3.请指出下面译文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

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的意思,改变了语气;

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

耕者,不复督其力;

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耕种的人,不再出力;

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

“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

(2008·

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答案】 译文有两处漏译。

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

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

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

这里的人称须译出。

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4.请指出下面译文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

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中的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