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877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docx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编程说明书

设计题目: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

 

指导教师:

设计者:

学号:

班级:

 

一、计任务及要求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

三、程序框

四、程序中符号说明

五、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

六、课程设计总结

七、参考文献

 

凸轮机构的设计

一、基本条件与要求

已知:

  从动件的最大摆角许用压力角,从动件的长度,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角,回程运动角从动件见运动规律为等加、等减速运动,凸轮与曲柄共轴。

要求:

 1)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也可做动态显示。

 

2)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实际轮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以上内容作在2号图纸上。

 

3)编写说明书

二、根据运动分析写出与运动方程式

1.设从动件起始角

2.1)升程加速区,其运动方程为:

2)属于升程减速区,其运动方程为:

3),属于远休止区,其运动方程为:

4)属于回程加速区,其运动方程为:

5),属于回程减速区,其运动方程为:

6),于近休止区,其运动方程为

三流程图

 

四、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I130.0

#defineAa42

#definerb50

#definerr10

#defineK(3.1415926/180)

#definedt0.25

floatQmax,Q1,Q2,Q3;

floatQ_a;doubleL,pr;

floate[1500],f[1500],g[1500];

voidCal(floatQ,doubleQ_Q[3])

{

Qmax=15,Q1=75,Q2=10,Q3=65;

if(Q>=0&&Q<=Q1/2)

{

Q_Q[0]=K*(2*Qmax*Q*Q/(Q1*Q1));

Q_Q[1]=4*Qmax*Q/(Q1*Q1);

Q_Q[2]=4*Qmax/(Q1*Q1);}

if(Q>Q1/2&&Q<=Q1)

{

Q_Q[0]=K*(Qmax-2*Qmax*(Q-Q1)*(Q-Q1)/(Q1*Q1));

Q_Q[1]=4*Qmax*(Q1-Q)/(Q1*Q1);

Q_Q[2]=-4*Qmax/(Q1*Q1);

}

if(Q>=Q1&&Q<=Q1+Q2)

{

Q_Q[0]=K*Qmax;

Q_Q[1]=0;

Q_Q[2]=0;

}

if(Q>Q1+Q2&&Q<=Q1+Q2+Q3/2)

{

Q_Q[0]=K*(Qmax-2*Qmax*(Q-Q1-Q2)*(Q-Q1-Q2)/(Q3*Q3));

Q_Q[1]=-4*Qmax*(Q-Q1-Q2)/(Q3*Q3);

Q_Q[2]=-4*Qmax/(Q3*Q3);

}

if(Q>Q1+Q2+Q3/2&&Q

{

Q_Q[0]=K*(2*Qmax*(Q3-Q+Q1+Q2)*(Q3-Q+Q1+Q2)/(Q3*Q3));

Q_Q[1]=-4*Qmax*(Q3-Q+Q1+Q2)/(Q3*Q3);

Q_Q[2]=4*Qmax/(Q3*Q3);

}

if(Q>Q1+Q1+Q3&&Q<=360)

{

Q_Q[0]=K*0;Q_Q[1]=0;Q_Q[2]=0;

}

}

voidDraw(floatQ_m)

{

floattt,x,y,x1,y1,x2,y2,x3,x4,y3,y4,dx,dy;

doubleQQ[3];

circle(240,240,5);

circle(240+L*sin(60*K),240-L*cos(60*K),5);

moveto(240,240);

lineto(240+20*cos(240*K),240-20*sin(240*K));

lineto(260+20*cos(240*K),240-20*sin(240*K));

lineto(240,240);

moveto(240+L*sin(60*K),240-L*

cos(60*K));

lineto(240+L*sin(60*K)+20*cos(240*K),240-L*cos(60*K)-20*sin(240*K));

lineto(240+L*sin(60*K)+20*cos(60*K),240-L*cos(60*K)-20*sin(240*K));

lineto(240+L*sin(60*K),240-L*cos(60*K));

for(tt=0;tt<=720;tt=tt+2){Cal(tt,QQ);/*tulunlunkuoxian*/

x1=L*cos(tt*K-30*K)-I*cos(Q_a+QQ[0]+tt*K-30*K);y1=I*sin(Q_a+QQ[0]+tt*K-

30*K)-L*sin(tt*K-30*K);

x2=x1*cos(Q_m*K)-y1*sin(Q_m*K);

y2=x1*sin(Q_m*K)+y1*cos(Q_m*K);

putpixel(x2+240,240-y2,2);

dx=(QQ[1]+1)*I*sin(Q_a+QQ[0]+tt*K-30*K)-L*sin(tt*K-30*K);

dy=(QQ[1]+1)*I*cos(Q_a+QQ[0]+tt*K-30*K)-L*cos(tt*K-30*K);

x3=x1+rr*dy/sqrt(dx*dx+dy*dy);

y3=y1-rr*dx/sqrt(dx*dx+dy*dy);

x4=x3*cos(Q_m*K)-y3*sin(Q_m*K);

y4=x3*sin(Q_m*K)+y3*cos(Q_m*K);

putpixel(x4+240,240-y4,YELLOW);

}

}

voidCurvel()

{

intt;

floaty1,y2,y3,a=0;

for(t=0;t<=360/dt;t++)

{

delay(300);

a=t*dt;

if(a>=0&&a<=Q1/2)

{

y1=(2*Qmax*pow(a,2)/pow(Q1,2))*10;

y2=(4*Qmax*(dt*K)*a/pow(Q1,2))*pow(10,4.8);

y3=(4*Qmax*pow((dt*K),2)/pow(Q1,2))*pow(10,8.5);

putpixel(100+a,300-y2,2);

putpixel(100+a,300-y3,4);

line((100+Q1+Q2+Q3),300-y3,(100+Q1+Q2+Q3),300);

line((100+Q1+Q2+Q3/2),300,(100+Q1+Q2+Q3/2),300-y3);

}

if((a>Q1+Q2+Q3)&&(a<=360))

{

y1=0;

y2=0;

y3=0;

putpixel(100+a,300,1);

putpixel(100+a,300,2);

putpixel(100+a,300,4);

}

e[t]=y1;

f[t]=y2;

g[t]=y3;

}

}

main()

{

intgd=DETECT,gm;

inti,t,choice,x_I,y_I,flag=1;

doubleQQ1[3],aa;

initgraph(&gd,&gm,"");

cleardevice();

for(t=0;!

kbhit();t++)

{

for(;t<360;)

t-=360;

if(flag==1)

for(L=I-rb+70;L

{

Q_a=acos((L*L+I*I-rb*rb)/(2.0*L*I));

Cal(t,QQ1);

aa=atan(1*(1-QQ1[1]-L*cos(Q_a-QQ1[0]))/(L*sin(Q_a+QQ1[0])));

pr=(pow((L*L+I*I*(1+QQ1[1])*(1+QQ1[1])-2.0*L*I*(1+QQ1[1]*cos(Q_a+QQ1[0]))),3.0/2))

/((1+QQ1[1])*(2+QQ1[1])*L*I*cos(Q_a+QQ1[0])+QQ1[2]*L*I*sin(Q_a+QQ1[0])-L*L-I*I*pow(1+QQ1[1],3));

if(aa<=Aa&&pr>rr)

flag=0;

break;

}

if(flag==0)

Cal(t,QQ1);

Draw(t);

cleardevice();

x_I=240+L*sin(60*K)-I*cos(Q_a+QQ1[0]-30*K);

y_I=240-L*cos(60*K)-I*sin(Q_a+QQ1[0]-30*K);

circle(x_I,y_I,rr);

line(240+L*sin(60*K),240-L*cos(60*K),x_I,y_I);

delay

(1);}

getch();

cleardevice();

line(100,80,100,445);

line(70,300,530,300);

line(100,80,98,90);

line(100,80,102,90);

line(520,298,530,300);

line(520,302,530,300);

setcolor

(2);

outtextxy(300,150,"");

printf("\n\n\n\n\n\Q(w,t)");printf("\n\n\n\n\n\n\n\n\n\n\n\n\n\n\t\t\t\t\t\t\t\tt");

Curvel();

getch();

printf("\n\n\n\n\n\n\n\n\n\n");

for(i=0;i<=1440;i=i+20)

{

delay(1000);

{

printf("%d%f%f%f\n",i/4,e[i],f[i],g[i]);

}

getch();

}

closegraph();

}

 

五、曲线图象及输出数据

 

六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器的主体结构进行分析或综合,是一个机械系统的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与实际的机械问题紧密相连的,使我们对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解从抽象化到实际化的过度。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让我对机械原理的知识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

我们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了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来解决机械工程问题,进行设计制造。

通过对分析法进行机构设计的练习,训练了自己从工程中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程序急C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利用计算机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并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能力有限,多亏了老师的帮助,我能够顺利完成这项设计。

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多加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水平。

 

七:

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徐萃萍冷兴聚

3、《机械原理》电算课程设计指导书》冷兴聚

4、《C语言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

5、《C语言典型零件CAD》王占勇东北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