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76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大连讲解词志愿者分解Word格式.docx

这门清军铁炮,是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铸造的。

炮身四道固箍,炮口细,尾粗,尾箍前端药室上方铸有药捻小孔,是清朝军队镇守旅顺海防要塞使用的武器,是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军武器装备的重要实物。

请看这幅电子地图,它是北洋海军旅顺军港海陆炮台布防位置图。

为保护旅顺军港的安全,旅顺建港工程采取“急炮台而缓船坞”的安排,自1880年起,在沿海一侧依山势筑造9座海岸炮台。

请看这两位在旅顺海防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两位人物:

袁保龄,袁世凯的叔父,1882年起受命主持旅顺海防工程局工作,历时五年完成十余项重要工程,因操劳过度于1889年病逝于任上。

汉纳根,德国炮兵少校,退役后被清政府聘为军事顾问,是李鸿章非常看重的一位“洋幕僚”,1880年被派往旅顺负责诸炮台群的设计和安装。

这是旅顺口港坞模型,清政府耗银数百万两,历时十年,将旅顺军港建成为我国第一个近代化军港、东亚第一大军港。

旅顺港由老虎尾半岛将港内分为东西两澳,东澳也称东港,旅顺海防工程主要集中于黄金山与老虎尾之间的旅顺东港区,分为基础工程和船坞工程两个阶段。

模型中的长条小“水池”即为旅顺大坞,它位于旅顺东港北岸,全坞石料选用来自山东的大块方石,以白灰泥浆无缝凝结,平整坚实。

北洋海军战舰如有损坏,均可就进坞修理,无需再借助香港的诸石坞。

在旅顺开工建港修坞的同时,李鸿章大量购买外国军舰。

请看这艘舰模型,这就是就是北洋水师的“定远”舰,是清政府向德国订购的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

定员329人,排水量7335吨,马力6000,火炮22门,是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战舰,

北洋海军建立。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颁布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建立。

北洋海军在当时的世界海军排名是:

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

刘步蟾,定远舰管带。

林泰曾,镇远舰管带。

北洋保障碑。

这个石碑是北洋官兵为丁汝昌歌功颂德所建,记录了丁汝昌在旅顺地区的军政活动,对研究北洋海军在旅顺军港的历史和近代历史人物丁汝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开发大连湾。

清政府于1887年4月派兵驻防大连湾并开始建港工程,1888年5月亲赴视察。

大连湾主要海防工程位于北岸的柳树屯与和尚岛。

海军公所大门。

让我们看一下这扇大门,这是旅顺海军公所大门三开大门其中的一开大门实物原件。

我们按照这开大门按一定比例模拟了一座海军公所正门场景。

大家看到斜对面就是旅顺北洋海军公所正门场景复原,它是北洋海军提督、总兵、副将、参将的议事之所。

北洋水师共在三处设置了海军公所,分别在旅顺口、山东的威海卫以及天津的大沽口。

旅顺军港的建设带动了工厂、学校、医院等附属机构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立,旅大成为东北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技术与文化的地区之一,出现了近代城市的萌芽。

跨国通讯。

1884年4月,清政府架设了自津塘经山海关、营口到达旅顺的东北第一条电报线。

1885年5月,设立了旅顺经牛庄、辽阳、凤凰城边门至义州、汉城的东北地区最早的国际电报线。

龙引泉石碑。

这个石碑是龙引泉石碑复制件。

为保证旅顺军港用水,1888年修建完成了自旅顺水师营至旅顺市内的引水工程,供陆海军及2万余人使用,旅顺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自来水设施的城市之一。

这面展柜陈列的是清军龙旗、清军使用的火铳与火炮,北洋海军军旗、北洋海军服装,其中坐着的面料比较好的是管带的军服。

这件是旅顺老虎尾灯塔上的光学透镜。

老虎尾灯塔建于1888年,位于旅顺港老虎尾东角处,是大连地区海域第一座近代助航设施。

第二部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旅大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1894年7月25日,日军舰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主力决战。

上图为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在弹尽舰伤的情况下,毅然率舰迎着炮火撞向日军的吉野舰,不幸中敌鱼雷,与全舰二百多名官兵一同壮烈牺牲,那一天还是邓大人四十五岁的生日。

“哈乞开斯”37毫米五管速射炮。

是法国著名武器设计师哈乞开斯设计,特许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

这种早期的机关炮在北洋水师德造军舰上大量装备和使用,“定远”、“镇远”各装备有8门。

在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上配备的速射炮,远比北洋舰队舰船上装配的大口径火炮先进,速射炮是日本联合舰队大量装配的武器,火力是北洋舰队的三倍,这也是北洋舰队失利一方面重要原因。

北洋舰队损失五舰,死伤800余人;

日本联合舰队多舰受创,死伤298人。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避而不战,主动放弃了黄渤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覆灭。

日本战舰甲板严重受损的场景。

日本联合舰队虽没有战舰沉没,都也有多舰受创,死伤298人。

日本第二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

黄海海战后,日军在夺得黄渤海制海权。

1894年10月24日至11月6日,日本第二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

石门子阻击战。

石门子阻击战是保卫金州城的重要战斗,爱国将领徐邦道率其2000多拱卫军在此阻击日军疯狂进攻7小时。

后日军改变策略,转而攻打附近的台山等阵地,对石门子高地进行迂回合围,11月6日上午,石门子高地失守,金州城丧失了最后的屏障。

同日,金州失守。

大家看地图知道,大连地区三面环海,只有金州与陆地相连,金州城破,大连就成了一个孤岛,孤立无援。

“曲氏井”。

这幅画描绘的是金州破城后,日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城内西南一曲姓人家,家中七位妇女为免遭凌辱,怀抱三个幼子跳入院中水井殉难,此井后人称“曲氏井”。

金州城落入敌手,大连湾守将赵怀业眼看后路被断,仓惶撤往旅顺。

大连湾炮台失守。

大连湾炮台是为了防范海上之敌的,所有火炮只能往海湾方向射击。

赵怀业的逃跑,使拱卫炮台的陆上防御丧失殆尽。

大连湾被拱手送给了日本人。

日军很快就利用大连湾来卸载物资和兵员。

土城子阻击战。

日军在顺利攻占大连湾后,开始向旅顺进军。

1894年11月18日,徐邦道率兵在旅顺土城子依靠有利地形阻击日军,击毙日军11人,伤32人。

土城子阻击战是日军第二军登陆以来,清军第一次打退日军的胜利之战。

但稍稍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后,得胜的中国军队便全部撤回旅顺,整个旅顺后路完全向日军敞开。

日军在旅顺海军公所门前合影。

11月21日,日军开始对旅顺发动总攻,中国军队虽奋力抵抗,然终于失败,旅顺沦陷后日军在旅顺海军公所门前合影。

旅顺大屠杀。

1894年11月21日,日军侵入旅顺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大屠杀进行了4天,死难中国人约2万人。

这是由日军攻城主将、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亲自下令,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默许的一次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屠城暴行。

美国《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报道。

这些照片都是一些驻军记者拍摄下来的,可以真实反映历史。

美国《世界报》记者克里曼亲眼目睹了日军在旅顺的暴行,图为其在1894年12月20日纽约《世界报》上以《亚瑟港》为题的报道。

照片上的大屠杀亲历者正在讲述日军大屠杀的暴行。

万忠墓碑照片。

1896年旅顺人民为纪念被屠杀的同胞立下了第一块万忠墓碑。

1922年,旅顺华商公议会为万忠墓树立了第二块墓碑。

1948年,旅顺市政府修筑了第三块万忠墓碑,并新建享殿瓦房三间,享殿门额横匾书有“永失不忘”四个大字。

两根铁管。

展柜中的两根铁管是日军从军舰上拆下的,用来搭建铁架,把中国同胞的尸体放在铁架上进行焚烧,再将骨灰放到大棺材里掩埋。

这是旅顺大屠杀的重要实物证据。

旅顺大屠杀半景画。

第三部分俄国租借旅大与大连港口城市的形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包括旅大地区在内的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

俄国感到其殖民利益受损,联合德、法两国一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对中国辽东的占领,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退出之后,俄国以“保护”中国免受它国侵略为由,将军舰驶入旅顺和大连湾,对大连地区行军事占领之实。

1898年,俄国迫使清廷签下《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大变成俄国的“租借”地,对旅大地区实行了7年的殖民统治。

1899字样的圆形刻石。

这是俄国为了纪念其统治的时间,在旅顺兵营建筑上镶嵌的“1899”刻石。

俄国的租借区域图。

这张地图上黑线一下的地方就是俄国的租借区域。

1899年8月,俄国违反租地条约关于不得设“总督”的规定,在旅顺设立统治机构——关东州总督府(1903年改为远东总督府),总督掌管军政大权。

上图为关东州总督府第一任总督海军中将阿列克谢耶夫。

1900-1904年,俄国拨款1100万卢布,在旅顺强迫6万多名华工大修军事工程,改造原清政府修建的炮台,并新修筑炮台、堡垒60多座,安装各种口径大炮542门。

青砖和红砖。

1902年俄国在旅顺修建“关东州监狱”(今旅顺日俄监狱旧址),有2层办公楼和85间牢房。

这座监狱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进行了扩建,展柜里的青砖是俄国修建时使用,红砖是日本扩建时使用。

大连商港的建设。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9年8月11日发布敕令,宣布准备在大连湾附近兴建的商港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免除进出口税,并在附近建设一座命名为“达里尼”(Дальний,意为远方)的城市,大连近代城市的建立由此开始之始。

1899年9月28日达里尼港正式动工,俄国当局从山东、河北招募来的4万多名华工从事商港建设,华工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劈山填海筑造了达里尼港。

近代旅大城市的建立。

俄国租借旅大前,大连是个叫“青泥洼”的渔村,有20个村落,千余户居民,属于自然经济形态。

1899年秋,俄国东清铁路公司低价强征12个村落、3300公顷土地,役使数万劳工在青泥洼依港建市。

1904年初步建成了达里尼市,同时还改建了旅顺市区。

萨哈罗夫。

俄国著名港口工程建筑专家,1899年春到大连任达里尼港建设事务所所长、总工程师,1902年任达里尼市市长。

俄国租借大连时期沙盘。

这个沙盘是俄国租借大连时期的城市沙盘。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沙盘来了解一下俄国对于达里尼市的整体城市规划。

达里尼市的规划采用当时欧洲盛行的放射线、对角线和圆形广场的手法和功能分区,市中心设一个广场,附近再设几个小广场,以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大小市街。

市中心的这个广场当时是用了沙皇的名字,叫做尼古拉广场,就是今天的中山广场。

中间那处空白的区域,是林木茂盛的西青泥洼自然村落,这处村落被建成一座大公园和苗圃,就是现在的劳动公园。

以公园为界,以东为欧洲街区和行政区,仿巴黎市街修建。

公园以西为中国人居住的街区,

第四部分日俄战争旅大战事与日本对大连的殖民统治

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并不甘心,为了从沙皇俄国手中抢回旅大、辽东乃至整个东北的控制权,日本进行了近十年的扩军备战,并于1904年2月挑起了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舰队偷袭旅顺港,重创三艘俄国战舰,同日,另一只日本舰队攻击了停泊在朝鲜仁川港的俄舰队,日俄战争就此爆发。

受到袭击的俄国舰队驶入旅顺港内,日本海军决定采取“塞港”战术,试图用沉船将俄舰队困在港湾中,进而控制制海权。

两门舰炮。

这两门舰炮是俄国海军75毫米舰载速射炮,是安装在战列舰、装甲舰、巡洋舰水线上方炮廊中心的副炮。

日俄战争中,为加强旅顺防守以待援军到来,俄军将不能出海作战的俄舰120余门中小口径舰炮拆卸,调往陆地防线作战。

俄国战败后,为防止重武器落入敌手,将部分舰炮掩埋。

这两门炮即是当年埋入旅顺盐滩地下,2002年发掘出来的。

俄军水雷。

这是俄军放置在旅顺港口外用阻止日本军舰围困港口的水雷,先后造成日舰初濑号、八岛号、速鸟号和高砂号触雷沉没,打击和限制了日舰的海上行动。

日俄战舰沉船遗物。

这面展柜里实物,都是从旅顺海域打捞上来的日俄战舰沉船遗物,有俄军的步枪枪管、日舰上的水阀门、日舰的船舵的轮芯等等,是研究日俄战争的实物资料。

1904年7月30日,日本陆军对旅顺形成了从陆地到海上的全面包围,为保存海军力量,8月10日,驻旅顺的俄舰队开始强行突围,突围过程中与日本舰队激烈交火,最终俄舰队被打散,多艘舰只沉没,剩下军舰多退回旅顺港,继续用舰炮和水兵支持旅顺要塞的防守。

但此后的俄国舰队已经彻底失去了制海权。

日军登陆金州。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役于1904年5月5日开始。

日本陆军第二军在金州杏树屯猴儿石登陆,在击败俄军南下增援部队后,陆续占领了金州、复州得利寺等战略要地,旅顺要塞被彻底孤立起来。

1904年7月30日,日军攻破旅顺后路外围防线,对旅顺要塞构成从陆地到海上的全面包围,经过4次全线攻击,俄军于1905年1月2日战败投降。

1905年1月5日,本陆军上将乃木希典和俄军旅顺口要塞司令斯特塞尔在水师营会见签订停战协议,这标志着旅顺战事的结束。

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原先在中国东北拥有的旅大及东清铁路(长春至旅顺段)等方面的权利让与日本。

这是旅顺要塞第一地带标第四十五号,旅顺要塞司令部地带标(2个)。

1905年1月27日,日本辽东守备司令部发布命令:

自2月11日起,改“达里尼”为大连,港名改称大连港。

这面展柜陈列的是日本军用品,有日军钢盔、日军棉帽、日军斗篷、日军的绑腿、日军电台等等,这些都是日军对大连实行军事侵略和占领的历史罪证。

1906年9月,日本在旅顺设立了关东都督府,集“关东州”军政大权于一体,此后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需要,该机构先后更名为关东厅与关东州厅,其职能也有所变化。

日军九二式重机枪。

口径是6.5毫米,在中日战争第一次投入使用,枪身可自由升降,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射击,火力强大,是进行进攻和防御的有利武器。

这边展柜里的物品,大家会发现每一件上都会有一个标志,这就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标志。

满铁。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海港、铁路、矿山、掠夺中国物产、资源和劳动力,控制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行政,在日本侵华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敕令在中国东北设立“国家代行机关”、“国家会社”——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满铁地质调查所设于1907年4月,是为掠夺我国东北矿藏资源服务的调查研究机构。

原关东都督府中央实验所,于1910年被满铁接收并扩建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展殖民工业的研究中心。

(另一边展墙)日本殖民当局为了强化对华人的政治压迫,于1907年对原俄国旅顺监狱进行了扩建,并更名为刑务所,扩建后可同时关押2000人。

仅从1944年5月到1945年8月,就累计关押过4000人。

在这里,难以计数的中国人民、抗日志士和共产党员惨遭杀害。

仅1936年,当场死于重刑之下的关押人员就有150多人。

1907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正式接管大连港,并对大连港进行了扩建,以此来满足日本的掠夺目的,他们把从东北掠夺的物资,通过东清铁路运往大连港,再由大连港装船,源源不断的运往日本。

为保证军事侵略与扩张的需要,日本政府和大财阀重视对大连工业的投资,促使大连的殖民工业迅速地兴起和发展,主要是满铁垄断下的机械、化工、电力、煤气和油坊工业。

这是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他们生产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是满铁所属的全封闭式空调车厢著名列车。

从1934年9月开始在大连至长春间铁路线上使用,1935年9月延长到哈尔滨。

这是大连火车站的候车椅,这是沙河口铁道工厂的磨床和钻床,这是福岛纺织株式会社的织布机,这是金州内外棉株式会社的并纱机。

民族工业。

大连的民族工业主要是油坊工业。

顺兴铁工厂是大连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与满铁沙河口工厂和川崎造船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

大连市区的扩建。

随着港口的逐年扩建,城市规模和设施也不断得到扩大和完善。

市内建筑、街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发展。

日本沿用了俄国统治时期的欧式城市规划,把大连建成了以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为中心的集政治、经济、金融、商业和文化为一体的近代港口城市。

这面展墙上的是在日本统治时期大连的一些老照片、明信片、城市规划图纸、厂区图纸以及一些书信等等。

这是日本在进行大连规划建设时使用的经纬测量仪,有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两种,此外还有日本制造的水准仪。

日本统治时期的大连城市沙盘。

这个沙盘是在日本统治时期的大连城市沙盘,可以看到比起之间俄国租借时期的沙盘,城市的面积扩大了,港口扩建了,不过城市的中心依然是中山广场,在日本统治时期改名为“大广场”。

劳工血泪。

我们来看这组劳工的雕塑:

第一个劳工身上扛的是豆饼,每一块儿豆饼都由50斤左右,劳工每次都要扛九块儿这样的豆饼,也就是接近400斤的重量,这是多么超强度的劳动。

第二个劳工在背盐包,这些盐包非常重,有的劳工只能爬行前进,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严重损害了中国劳工的健康,身体伤痕累累,而且工伤事故频发,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是大连劳工的血汗和生命铸就了大连港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居住环境,这幅背景画是当时的碧山庄,是福昌公司建的劳工宿舍,因为是用红砖砌成,所以百姓们也叫它“红房子”,位于大连市东部寺儿沟东山北面,现在是大连华乐小区。

碧山庄内有一个天德寺,天德寺内有一口铁钟,每天早晨“把头”都要击钟鸣时,催促劳工及早上工,所以这口钟也被劳工们称为“催命钟”。

“红房子”场景。

我们看看红房子的内部:

每间有4层铺位,每位劳工的铺位只有一尺四寸宽,冬天没有取暖设施,夏天蚊蝇成群,经常流行传染病,夺去了数万劳工的生命。

第五部分元近代大连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大连是一座移民城市,呈现出南北交汇,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文化形态。

中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播与普及成为主导。

外来文化的输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大连较早受到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文化结构。

日本殖民当局在大连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学校极少招收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只能在公学堂里读书,公学堂里大部分时间教授日语,把日语称为“国语”,把日本历史称为“国史”,宣扬为“皇国”,培养顺民。

为了抵制日本殖民当局的愚民教育与奴化教育,中国仁人志士纷纷创立进步团体,开办新式学校,与殖民教育展开抗争。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团体传播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办了10余所新式学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国知识分子傅立鱼于1920年7月1日,创立了大连第一个进步青年组织——大连中华青年会,组织社会青年学习新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举办各种爱国教育活动,大连中华青年会旧址,位于浪速町(今天津街107号)。

这就是傅立鱼,他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大连中华青年会会长。

1913年来大连任《泰东日报》编辑长,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8年7月被日本当局逮捕,被驱逐出境。

三一小学是1922年12月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员、大连《泰东日报》记者刘恂躬与夫人石三一创办的。

他们白天教儿童读书,晚间办夜校教,向印刷厂工人普及文化知识,讲革命道理。

关向应曾在这里补习功课。

中共北方党负责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罗章龙来连考察工人运动时曾在此落脚。

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长李震瀛受中共中央指示来连工作,曾以英语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夜校讲课。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媒体项目幻影成像。

中国传统文化。

在日本统治当局管辖范围以外的大连北部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着。

这面展柜内的书画作品都是辽南地区的书画艺术家的作品。

这是喜禅的《墨竹图》。

他所画的竹子雅逸挺拔、潇洒飘逸、清瘦有神,刚柔并济,图中所画的竹子从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竹枝是有弹力动感而不与古人雷同,竹叶是沉着有力、灵活自然,飘逸流畅。

满铁大连图书馆(今大连市图书馆鲁迅路分馆)。

搜集我国的地方志,地图,图绘,稿册以及政治,经济,地质资源,风土人情等有关资料40余万册作为藏书,为日本侵略者提供情报服务。

关东州博物馆(现旅顺博物馆)。

博物馆中许多文物盗运至日本。

1925年7月“大连放送局”(后改成“大连中央放送局”)创立,同年8月正式开播。

这是中国东北最早的广播电台。

这是电台的电波发送塔,这是正在播放文娱节目的女播音员。

民间艺术。

随着内地居民和北方少数民族居民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在大连广泛传播普及,形成深厚的根基,同时融合了满族文化。

从清朝起,民乐、皮影、秧歌、龙灯、舞狮、剪纸、窗花等中国民间艺术陆续传入大连。

清末,由山东、河北和江南传入的民间艺术形式有:

民乐、皮影、秧歌、高桥、旱船、龙灯、舞狮。

由东北地区传入的民间艺术形式有:

满族的萨满艺术、单鼓等。

自内地传入的民间吹奏乐、鼓乐在金州、复州、庄河地区普及。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传入后,与大连本地风情相结合,形成了辽南地域特点的豪放、泼辣、火爆风格。

这里展示的是辽南皮影。

刘长春皮箱。

刘长春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短跑运动员,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唯一成员,参加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成为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被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他代表中国向世界宣告:

奥运会,中国人来了!

这个皮箱就是刘长春去美国时所带的。

我们来看这三处微缩景观:

青泥洼。

青泥洼是大连近代中心城市的商业区。

唐代称“三山浦”,后因当地有大片淤泥海滩,满目乌青之色,得名青泥浦。

辽金时期易名青泥岛,青泥海口。

清朝时期称青泥洼。

1898年俄国租借旅大地后,在青泥洼一带兴建商港,辟为商业区。

1905年日本取代俄国统治旅大地区后,继续扩建,成为当时最大商业区。

天津街(浪速町)。

天津街是大连近代中心城市的商业区。

1898年俄国租借旅大地后,在青泥洼一带兴建商港并在东、西青泥洼村辟建达里尼市,天津街一带辟为商业区,当时规模不大。

1905年日本取代俄国统治旅大地区后,天津街一带经陆续扩建,成为当时最大商业区,时称浪速町,商家几千家。

主要经营食品杂货和出口贸易,其商品品种齐全,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是大连城市最为繁华之地。

小岗子。

小岗子,位于今西岗区新开路、北京街一带。

在大连刚建市起,就有了西岗,位于青泥洼的西边,因是一片丘陵,有一个比较高的小山岗,故得名“西岗”。

从俄国统治大连开始,这里就是中国劳工的聚集地。

日本统治时期将这里改名叫小岗子。

俄国修建造船厂及日本修建瓦斯制造厂里,有许多中国工人,他们大多都聚集在这里。

1918年肃亲王和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在小岗子建露天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