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73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

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

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

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

请简述理由。

三、表达·

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

《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

与其搬山,不如搬家;

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

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

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

陈金鹏审稿:

王贵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颛顼(zhuānxū):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

泛指江湖流。

昔者:

从前。

为:

做。

帝:

部落首领。

触:

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

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

大绳子。

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

断。

折:

断. 倾:

倾向。

 故:

所以。

 焉:

这里。

 满:

够,达到

潦:

积水。

尘埃:

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

流。

而:

表修饰,不译。

兼词,“于之”。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

(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1.为下面的字注音

水潦()颛顼()()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

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

“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君宜致力于耕作

(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

一个旅行者说:

“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

”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过程】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竞跑,赛跑。

欲得饮:

想要。

黄河。

大泽:

大湖。

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

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那么,什么是“邓林”呢?

“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

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

(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1)竞跑、赛跑;

(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

(提示:

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

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

足、充盈水潦:

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

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

(1)在家中

(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

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伟大的悲剧》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

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神秘南极,激情引读

1、图片展示:

师: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

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然后课件展示有关南极的图片:

冰山、海洋、寒天、雪地。

2、激情引读: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

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

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想通过引人入胜的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走进文中人物心灵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学习,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理清故事情节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养成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同时,适当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会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

三、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分角色(斯科特、埃文思、奥茨)复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了解课文。

复述要注意:

1、要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

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

2、要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

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最后时刻,三人静候死神来临

3、要描述那些激动难忘的细节。

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

可以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复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品读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具体表现在那里?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人格的崇高。

第二、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

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

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第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他们当中许多人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第四、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

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2、品读赏析: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例:

⑴“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仅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⑵“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⑶“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⑷“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⑸“对他怎么办?

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

不。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挨文思的是人性亲情友情,驱使他们抛弃挨文思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⑹“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

劳伦斯·

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思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亲人离取的撕心裂肺的痛苦。

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

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

⑺“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

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

而且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⑼“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⑽“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⑾159页最后两行: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斯科特尽量掩饰着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愿上帝保佑我们吧……”

(从这里看出,英雄此时也充满了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