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津市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电安全吗?
衡阳将要建造一座核电站,选址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人们不免担心:
核电安全吗?
一般来说,人们对发展核电在安全上的担心,既与核电存在着放射性潜在危险的特点有关,也与核电在近50年发展史上曾发生过美国三哩岛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两次严重核事故有关。
人们对发展核电在安全上有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核电站在世界上运行了已近50年的实践看,应该说,核电是非常安全的。
资料显示,自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各核电站已累计运行了1万多堆年,就是其间发生过的两次严重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专家说,这种高安全的运行纪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安全纪录,一是核电站在设计上都采用了纵深防御原则,设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护,以确保电站能够安全、可靠、正常地运行。
万一发生事故也可尽量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反应堆厂房内而不向外界扩散。
即使发生泄漏,也可启动应急计划,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二是法规上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直到退役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安全规定,并有一套安全监督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各项安全法规和制度能得到贯彻执行。
专家同时指出,即使是曾经发生过的两次严重核事故,它对环境和公众造成的危害也并不像传言那样离谱。
1979年发生的美国三哩岛核电站2号堆事故,是由于设备故障和人员错误操作,才造成了三分之二堆芯融化或严重损坏,有50%的气态裂变产物从燃料中释放出来进入安全壳。
其中,挥发性裂变产物碘绝大部分溶解于安全壳内的水中,惰性气体氮和氙则存留在安全壳的空气中,均没有泄漏到外部环境,也没有对公众造成任何辐射伤害。
1986年发生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石墨沸水堆事故,则是由这一堆型的本身设计缺陷和运行人员的违章操作造成的。
事故造成堆芯融化,融化物和燃料碎粒与冷却剂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引起了蒸汽爆炸,石墨燃烧,主回路系统和反应堆厂房被破坏,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整个北半球受到气载放射性物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造成了全世界的震惊和恐慌。
此次事故确实严重,但也绝不像一些媒体谣传的那么可怕。
需要指出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采用的老式石墨沸水堆仅在苏联境内建造并运行,在发生事故后,当局已针对这一堆型在物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设计缺陷,做了纠正和改进,使得同类事故已不可能再度发生,此后也已开始逐步关闭和不再建造此类反应堆。
至于其他国家核电站由于都不属于石墨沸水堆,因而也就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
事实也证明,自发生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后,各核电国家接受了这两次事故的教训,加强了安全管理,加上核电技术的改进和成熟,至今全世界的核电站安全运行时间累计又过了6000多堆年,也就是说,经过两次事故后,核电站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了。
不过,专家们指出,说现在的核电站更加安全可靠了,不等于说今后就绝不会再发生事故了。
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安全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5.下列不属于“核电安全”理由的一项是
A.自1957年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累计运行了1万多堆
年,仅发生过两次严重事故。
B.核电站在设计上都注意安全设施的纵深防御,设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
护,以确保电站能够安全运行。
C.各核电国家制定有严格的安全法规,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
运行等各个阶段实施监督管理。
D.发生核事故时,核电站的安全设施能最大程度地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
反应堆厂房内而不向外界扩散。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核电开发运用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过两次事故,其中一次有大
量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B.在三哩岛核事故中,挥发性裂变产物碘和惰性气体氮和氙都存在安全
壳中,未发生泄漏,并没有对公众造成任何辐射伤害。
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石墨沸水堆核事故,从根本上讲,是由这一堆
型本身的设计缺陷和运行人员的违章操作造成的人为事故。
D.在世界范围内,石墨沸水堆型核电站仅见于前苏联,因而在核电的开
发利用上,各国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任何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核电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电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
重视,最终将取代其它能源。
B.在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时,只有当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环境时,才有
可能对公众造成核辐射伤害。
C.现在各核电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核电开发的安全管理,核电开发
技术也日趋成熟。
D.在核电的开发利用中放射性潜在危险将始终存在,因而人们对核电安
全问题的担心也将长期存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
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
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
“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世祖曰:
“何以知之?
”对曰:
“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世祖悦。
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
“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帝惊曰:
“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
”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
辞曰:
“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帝动容,有间曰: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
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
“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从之。
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
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
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
“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
”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
“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
”安童奏曰:
“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
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
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帝曰:
“卿言是也。
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器:
人才
B.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狎:
亲近
C.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谢:
感谢
D.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短:
诋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以年少,谬膺重任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B.①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②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C.①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①其妄奏者,即入言之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童的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1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2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3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4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5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6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
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有些见解令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拜受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
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轻视朝廷。
他对许衡任职和处理陕西大臣的建议都做得很恰当。
C.安童曾在边疆待了十年,回来后,自认为在边疆无所作为,上书请求皇帝处罚,皇上留他在宫中交谈到深夜。
D.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
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第Ⅱ卷(117分)
四、(共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4分)
(2)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
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1)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4)杜甫《》诗中有这样一联:
“,两朝开济老臣心。
”
五、(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
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
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
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
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
“不衿其能,羞伐德”的风度;
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
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
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
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15.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A.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
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
的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
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
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17.请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8~21题。
(18分)
草屋的声音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
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
“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
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
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
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
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
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
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
秋色染过了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
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淳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
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
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
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
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给我记忆的更多的是宁静。
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
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屋东北角有一颗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
屋西南侧长着一颗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那些美味。
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
最后像神韵一样,雪脚踩得无声无息了。
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
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
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
18.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
(4分)
19.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
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20.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苳草,草屋前后的梧桐树和枣树,对描写草屋起到什么作用?
21.本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又说“草屋无言”。
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七、语言知识与应用(11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宇宙在爆炸发生后的百分之一秒时,温度大约是摄氏一千亿度,比最热的恒星中心还要热,以致不可能聚集成任何普通的物质成分,即不可能聚集成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能够在爆炸中相互飞速的分离的只是各种基本粒子,一类是电子,另外一类是正电子,还有数目大致相等的各种中微子。
除此之外还充满了光。
随着爆炸继续下去,温度下降了。
在最初的三秒钟终了时,下降到十亿度,这个温度能使中子和质子开始组成复合的原子核。
这个时候宇宙的组成主要是光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核物质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
又过了几十万年,温度终于冷却到足够低,可以让电子与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
依据材料简要概括宇宙爆炸在不同时段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每一点不超过15个字)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23.根据所给的文字的意思,将空白处补足。
注意内容的彼此衔接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天空染着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的彩云,地上的花儿慢慢醒来,开始了新的一天。
夏天最美是。
。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照山,成群结队的大雁,归心急切,比翼高翔,那叫声感动了多少迁客骚人。
冬天最美是。
2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来过蒙山的朋友一直惦着雨王庙旁的那棵百岁的老山楂树,还想摘几颗山楂带回去。
当我们来到那棵树下,抬头去看,。
①已不见一颗山楂,
②邻近山路的枝条
③只有树梢上和探出崖壁的几条枝条上还有簇簇红红的山楂果在风雨中摇着,
④想是被游客都摘去了。
⑤大家因够不着,
⑥也只好遗憾地笑笑。
A.②①④③⑤⑥B.①②③⑤④⑥C。
①②③④⑤⑥D.②①③④⑥⑤
八、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毛竹这种植物在它一生中的最初五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理想也是同样如此。
但是只要五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两英尺的速度急速生长,并在六个星期之内长到九十英尺的高度。
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
其实,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一直都在悄悄地壮大自己的根系,它用五年的时间武装了自己,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读了这则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请以“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语文答题纸
12.﹙1﹚(4分)
译文:
(2)(4分)
13、(6分)
(1)答:
(2)答:
14、(5分)
(1)
(2)
(3)
(4)《》,
15.(3分)16.(3分)
17.(3分)
18.(4分)
19.(6分)
20.(4分)
21.(4分)
22.(3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23.(4分)
夏天最美是,。
冬天最美是,。
24.(4分)
(2)近来因为闹饥荒,盗贼任意横行,如果不公开杀掉几个,无法表示罚戒。
附【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第四世孙,世祖追记开国功臣,把他召入宫中负责宿卫,这时他刚十三岁,地位却已在许多官员之上。
母亲宏吉赖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姐。
有一天世祖见到她,问起安童的情况,她回答说:
“安童虽然年轻,却是做三公宰辅的人才。
”世祖说:
“你怎么知道呢?
”回答说:
“每次退朝后,他必定要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从来没有亲近过一个年少的人,因此知道他是个人才。
”世祖很高兴。
四年,捉住了阿里不哥的同党一千多人,准备依法惩办他们,安童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对他说:
“我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怎么样?
“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刚平息大难,就根据个人的怨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没有归附的人?
”皇帝惊奇地说:
“你年纪轻轻,怎么讲出这样老成的话,你这话正和我的意思相吻合。
”因此更加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安童受官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
他推辞说:
“现在虽已平定三方,江南却还没有归附,我因还年轻,就担当这样的重任,恐怕四方会产生轻视朝廷
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
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
以景物的
凄凉衬托人的愁绪。
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14.
(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临清流而赋诗
(3)舞幽壑之潜蛟
(4)《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共5分,每空1分)
15.C引入李白的《将进酒》,表达的是人生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16.D“尚武”与“轻儒”是一正一反的对举关系,共同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项说“对‘轻儒’的否定”是错误的。
17.①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②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