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02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Word下载.docx

利率是国内资金的价格,市场化的利率可以促使一国内部资金得到最大化有效配置。

因此,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开放资本项目的必备前提条件之一。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始阶段及利率浮动情况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为:

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

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

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尤其是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根据2005年1月对全国金融机构法人2004年第四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2004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3.23%,比三季度上升2.43个百分点;

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4.56%,比三季度下降4.54个百分点;

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2.21%,比三季度上升2.11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在2004年10月新增的利率浮动区间内也有分布,其中,在基准利率2倍以上区间内,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比为2.68%,贷款利率更好的覆盖了贷款的风险溢价。

从各类金融机构看,国有独资银行下浮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在其新增贷款中占比分别为27.13%、28.54%和44.33%。

与三季度相比,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2.83个百分点,执行基准利率贷款占比减少11.46个百分点,上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8.63个百分点。

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36%,较三季度上升2.7个百分点,仍为各类金融机构中最低水平。

下浮利率贷款中的占比为32.93%,较三季度微升0.93个百分点,在各类金融机构排第一位。

区域性商业银行在下浮利率贷款中的占比较三季度上升5.49个百分点,在上浮利率贷款中的占比下降6.07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在上浮利率贷款中的宅占比较三季度略有上升,在下浮利率和执行基准利率贷款中的占比略有下降,上浮利率贷款仍主要分布于(1.5,2)的区间内(见表一)。

表一:

2004年第四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单位:

%

(0.9.1)

1.0

上浮水平

小计

(1,1.3)

1.3,1.5)

(1.5,2.0)

2.0以上

合计

23.23

24.56

52.21

28.98

9.90

10.66

2.68

国有独资银行

27.13

28.54

44.33

38.75

4.84

0.73

0.01

股份制银行

32.93

31.07

36.00

34.61

1.21

0.16

区域性银行

20.59

19.18

60.23

32.31

20.02

6.45

1.45

城乡信用社

1.89

4.13

93.97

11.61

27.00

43.92

11.44

注:

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分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占比最高,为64.17%,比三季度下降6.33个百分点,基准利率贷款的占比为53.58%,比三季度微升0.48个百分点,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27.58%,比三季度下降6.92个百分点。

中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占比为22.50%,比三季度上升1.60个百分点,基准利率贷款的占比为26.01%,比三季度下降3.19个百分点,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36.72%,比三季度上升4.32个百分点。

小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占比较三季度上升4.73个百分点,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20.41%和35.70%,分别比三季度上升2.81个百分点和2.60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

2004年第四季度分企业类型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分布表单位:

下浮

[0.9.1.0)

(1.0,1.1]

(1.1,1.3]

(1.3,1.5]

(1.5,2.0]

大型企业

64.17

53.58

27.58

29.45

26.48

24.22

20.80

0.00

中型企业

22.50

26.01

36.72

37.03

36.38

37.14

34.96

34.66

小型企业

13.33

20.41

35.70

33.53

38.34

44.25

65.34

100.00

(二)利率市场化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总体上,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可以看出,放开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及扩大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金融机构按照贷款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的格局初步形成,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较好地贯彻了宏观调控中的“有保有压”政策。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利于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风险、成本等因素实行差别定价。

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制度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不断完善,主动定价意识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从调查结果看,小型企业在上浮利率为(1.5,2)和2以上区间的贷款中占比较高,同时,小型企业在利率下浮的贷款中的占比较三季度上升4.7个百分点。

中型企业在下浮利率贷款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

这表明金融机构能够贯彻2004年10月29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要求,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浮动系数。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有利于补偿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较高的风险和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增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有利于充分贯彻货币政策意图。

2004年第四季度,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继续发挥作用,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结构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在中短期贷款中占比较高的固定利率贷款的利率水平上升,尤其是1至3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利率较三季度上升达0.8个百分点;

而在长期贷款中占比较高的浮动利率贷款的利率有所下降。

同时,在利率下浮区间内,中小型企业贷款的占比增加,大型企业在下浮利率贷款中的占比减少,表明宏观调控对贷款利率水平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扩大以至放开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将有利于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贯彻“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策略。

利率市场化在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给金融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可能导致存贷利差收窄的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业同业间的竞争加剧,为增加市场份额,商业银行往往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引起存贷款息差收窄,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是可能引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

利率管制取消后,竞争程度的提高将使那些过分依赖利差盈利的银行难以生存。

为弥补利差减少带来的经营压力,银行可能会提高风险偏好,从而引发过度投机的风险,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资金大量流向股市和房地产,一旦经济泡沫破灭,很容易诱发金融危机。

另外,利率市场化造成利率提高,还容易导致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

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反而积极寻找贷款,导致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增加,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银行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整个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上升。

  三是可能产生金融排斥的逆向选择风险。

如果银行发生恶性竞争,可能大幅推高储蓄利率,进而推高总体融资成本,使得银行不愿增加交易成本而排斥小额储户。

这可能挫伤小储户特别是农村和半城镇储户的开户积极性,不利于金融拓展和普及。

  四是诱发国际资本大幅进出的波动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放开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从而会增加了套息交易的获利空间,缩短了资金出入金融市场的周期。

(三)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展望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起点,已进行了16年。

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金融市场利率已全部实现了市场化,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外币市场利率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目前仍设有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存贷利差约为3个百分点。

2008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开始央行逐渐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

10月份人民银行决定允许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由15%扩大至30%。

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进展,以优化资源配置。

此外,周小川还具体提出几个条件,包括金融机构正当的市场竞争、达标金融机构必须具备财务硬性约束、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中间业务等一系列产品的市场化定价。

周行长还建议利率市场化首先要选择有硬约束金融机构。

2012年4月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进一步推进,也正在设计论证之中。

周小川还表示,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

但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仍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活期利率的完全放开,根据其他经济体的经验(见表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仍是5-10年的长期命题。

据世界银行调查,在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半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如印度)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拉美等国家失败的教训,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避免利率的波动影响到经济的稳定。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改革时机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充分估计宏观风险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核心,营造稳健的经济金融格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表三:

利率市场化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别

1996年

1998年

1999年

2004年

完成时间

中国

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

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放开贴现利率

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发行国债

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下限管理

推进中

印度

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88年

2011年

日本

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1978年

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发行国债1979年

放开贷款利率1989年

1994年

韩国

放开票据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1981年

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1984年

放开贷款利率1988年

1997年

资料来源: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利率变动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浮动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使得银行在信贷资产定价方面逐步取得更多的自主权,缓解中小企业现阶段融资难的困局,在很大程度上,利率的变动会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这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关于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利率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实现。

从消费看,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抑制消费需求;

从投资看,利率提高将减少可盈利的投资总量,从而抑制投资需求。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利率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关于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传导可以用IS-LM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清晰地加以分析。

当然,西方的传统的经济理论有其固有的缺陷,该模型的分析是建立在诸多假设之上的机械分析,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与实际有所出入。

考察利率的调节作用,应以实际利率作为尺度。

图1列出了1978年至2007年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与实际GDP增长率波动间的相互关系(在高通胀时期,先后于1988年9月至1991年11月、1993年7月至1996年3月开办了长期保值储蓄存款,实际存款利率已补到零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通胀对居民存款购买力的影响)。

图1:

实际利率与实际GDP增长率

总体上看,实际利率与实际GDP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关系,1978-2007年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9。

自1993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后,随着企业和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各种价格管制的放松,利率传导的有效性提高,这种反向变动关系显著增强,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变为-0.75。

从利率水平看,三十年间在宏观经济景气偏热的阶段我国实际利率多次出现负的情况,负利率导致社会对信贷资金需求的膨胀,刺激信贷过快增长,这使信贷规模管理受到挑战。

在取消信贷规模管理之前,信贷投放往往超出计划规模,这也表明即使在管制利率和直接调控下,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仍比大家预想的要高。

1996年至1999年间,实际利率偏高,使储蓄者受益而放贷者受损,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

过高的实际利率增加了企业的债务负担,致使企业投资意愿降低;

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放贷约束增强,这也是此后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

2003年至2004年以及2007年,实际利率偏低甚至为负,收入分配向企业倾斜,增大了投资需求增长的动力,对通货膨胀构成潜在的压力。

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就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实际利率起伏波动的。

近年来,学术界对利率政策影响的研究表明,利率对储蓄、消费、投资、实际产出及进出口额有显著地影响。

(二)利率变动与进出口额的联动关系---基于我国的实际

利率变动与实际GDP的变动呈反向关系,而用支出法计算GDP时,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

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进出口额。

事实上,净出口(X-M)不但和汇率有关,也和利率有关。

通常,本币汇率上升,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

反之则反是。

而利率的变动则是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价格,从而间接地影响进出口。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分析,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投资和消费减少,收入相应减少,价格下降,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占进口额比例上升;

然而,从我国1985-2007年间出口额占进口额比例(X/M)与名义利率(Nr)的图形来看(见图二),出口占进口比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这显然与传统的观点矛盾。

图二:

出口占进口比与名义利率

X/M

Nr

(三)利率市场化形势下我国利率水平走势及影响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的放开可能对一国经济造成冲击。

假设一国放开利率,同时此国开放了自己的资本项目。

如果本国国内利率高于外国利率,那么国外资金将涌入国内套利,资本项目的大量盈余形成本币升值的压力,如果该国政府将汇率稳定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保持本币汇率不变,那么该国的外汇储备必然增加。

但是由于保留外汇储备并非没有成本,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导致政府汇率稳定政策的成本增加。

当成本超过临界点时,本币将会升值。

本币升值将会削弱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出口下降,进而通过出口乘数对一国的GDP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本国国内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国内资本将出国套利,从而形成资本外逃,如果资本外逃的规模过大,则会造成国内的资金紧缺。

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国内利率会上升,进而抑制资本继续外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经济已经受到影响。

由于资金供不应求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实,所以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短期直接结果一般是利率水平持续上升,很多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虽然我国国内居民储蓄已经超过6万亿元,而且国内利率已经连续七次下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国内的资金已经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在国内直接与间接融资都比较困难。

我国的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由于改革的配套政策需要,主要是向国有企业融资。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量负债和银行的巨额呆帐坏帐,以及银行预算硬约束的强化,造成了银行的“惜贷”现象。

股票市场就连国有企业都是“僧多粥少”,非国有企业就更难进入了。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国内资金市场上的过剩是一种相对的短期的过剩,从长期和绝对方面来看我国国内资金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所以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实行利率市场化后的直接后果是利率水平持续上升。

根据以上推论,我国如果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由于我国利率水平持续上升,将造成我国利率与外国利率之间的利差,国外资本迅速涌入首先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而将造成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

人民币汇率上升将引起我国出口的减少,通过出口乘数将对我国的GDP造成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初期,利率水平的持续上升会造成我国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会造成我国出口的下降,进而对国民经济造成冲击,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

为了合理应对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对我国造成的冲击,给予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

由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持续上升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资本迅速流入导致汇率上升,我们应该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

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应该在资本项目开放前提下完成。

这也证明了利率市场化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必备前提的看法。

不过,如果因为外部压力的存在(如WTO),我国必须在利率市场化未完成时开放资本帐户,那么我们在资本帐户开放时必须采取渐进的步骤,即先放开对长期资本的管制,再放开对短期资本的管制。

通过这一手段,为利率市场化的充分进行争取一个时间差。

(二)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提升其非价格竞争能力。

汇率的提高将导致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由于我国商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非价格竞争力很差,所以我国出口额对于汇率的弹性很大,即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大幅下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的外贸企业应抓紧时间,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以前,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出口商品的营销战略和品牌战略,增强出口商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币汇率上升时,减小价格上升对出口商品数量造成的冲击。

(三)央行应该把握好汇率调整的时机,同时控制汇率变动的幅度。

虽然说资本项目的开放以汇率的自由浮动为前提,但是浮动汇率制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放任自流。

因为汇率的市场调节可能发生“超调”(Overshooting)的问题(多恩布什,1976),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对于这一可能发生的“市场失灵”现象,中央银行应该进行干预。

例如,对于短期资本迅速流入造成的人民币汇率的大幅上升,如果超过一定限度,政府必须入市进行干预。

(四)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对外贸易的主动性。

作为出口企业,应该积极调整经营理念和出口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

以满足个性化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进行产品概念、功能、形态、包装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才能在对外贸易中赢得主动。

(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以坚实的符合实际的理论为基础。

我国的经济有着自己的特点,国际经典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的情形,盲目的使用传统理论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相应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R],2005.

[2]杨丽红,胡海文.利率市场化作用浅析[J].时代金融,2011.(6).

[3]何璋,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M],2007,(4).

[4]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何慧刚.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4).

[6]周立群,伍志文.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7).

[7]江春,刘春华.货币政策的利率效应:

来自中国过去20年的实证[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