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67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常识50题Word格式.docx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4.D【解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

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

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

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5.B【解析】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

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

故选B。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

)夫,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世袭,有封地。

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6.C【解析】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故选C。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

《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7.B【解析】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

“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

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

“二京”指长安和洛阳。

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

范晔南朝宋。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称谓:

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

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8.C【解析】C项,“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生长明妃尚有村”:

“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即贬官降职。

迁:

改官。

有三种情况:

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

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

“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

“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9.B【解析】B项,“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

B.旬假:

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

指代官职。

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

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0.B【详解】B项,“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

应是“十天休息一天”。

旬假,是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

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

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

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

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1.C【解析】选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2.C【解析】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3.D【解析】D项,“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

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4.C【解析】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

“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

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

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

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5.C【解析】C项,选项对“致仕:

”解释错误,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

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6.B【解析B项,“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

1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

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7.B【解析】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

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

《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

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

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

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

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

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8.A【解析】A项,“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

故选A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9.A【解析】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故选A。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

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

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0.C【解析】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

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行事。

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首设者是汉武帝。

21.A【解析】A项,“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匈奴君主被称“单于”。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开端。

B.“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

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

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D.“权摄”,指暂代官职。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领”等。

22.B【解析】B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

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普通”就是梁武帝的第二个年号。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的机构。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

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3.A【解析】A项,“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员”为御史(府)台的职责。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家禁卫军。

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到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俸禄,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

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4.D【解析】D项,“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实际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25.A【解析】A项,“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

“宪”的意思是“法令”。

26.A【解析】A项,“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7.B【解析】B项,“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

《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8.D【解析】D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师,本指周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

“都”意思是“总揽”。

29.B【解析】B项,“与之相对的是‘东朝’”错误,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

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30.C【解析】C项,“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错误,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

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名。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

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31.A【解析】A项,“辅佐天子的大臣”错误,太子太傅,辅导太子,而非“天子”。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2.C【解析】C项,“主管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归礼部。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

原是察举考试科目。

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

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3.C【解析】C项,“避刘庄的讳”错误,应为“避刘秀的讳”。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

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

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

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4.D【解析】A项,“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

束发、豆蔻”错误,“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应“豆蔻”在前,“束发”在后。

B项,“官职被贬用词:

……除、……乞骸骨”错误,“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

C项,“对人的尊称或敬称……竖子”错误,“竖子”,小子(含轻蔑意)。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

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5.D【解析】D项“江表指长江以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