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BCD[解析]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祖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B。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制度,说明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选C。
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由香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A.自我完善过程
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参考答案】AD[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肯定否定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并不是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6.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B.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具有特殊性
C.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D.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完善阶段,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内部否定,而非辩证的即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外部否定);
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作用);
否定是扬弃(否定的实质)。
故本题选ABC。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辩证否定的过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D项错。
7.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8.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9.以下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C.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D.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象和本质及其关系的理解。
现象和本质解释的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和本质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现象表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本质是现象的依据,现象总是反映本质。
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故本题选ABCD。
10.“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水涨船高
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参考答案】BD[解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是相对而成立的。
原因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才是原因,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才成为结果。
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A项是宿命论的观点,是虚构的因果关系;
C项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水涨”是“船高”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D项,“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故本题选BD。
1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认识过程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本题选CD。
13.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
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参考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的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1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参考答案】A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
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
将人比喻为井中之蛙和夏天的虫,指出人的认识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限制,也说明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
本题选AC。
1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故本题选ABD。
17.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
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
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
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
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参考答案】BCD[解析]“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一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A项,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A项错。
B、C项,对于柏林墙的倒塌,是德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西方一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题干否认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就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B、C项正确。
按照“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点”,现实并非如此,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金融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缺陷,也就说明,认识并不能决定、替代社会发展。
D项正确。
本题选BCD。
18.台湾魔术师刘谦以新颖的表演形式引领了魔术表演的热潮。
名利双收的他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
“在我决定要做一个职业魔术师时,我就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
思考宽广,是我有别于其他魔术师的地方”。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D.思考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参考答案】ABD[解析]从刘谦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成功,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
广泛收集资料,坚持学习,思考宽广。
这三点体现在哲学上就是:
量的积累,坚持发展的观点,深入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故本题答案为ABD。
19.“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
《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说: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
“土地之岁收。
”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参考答案】AC[解析]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即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讲,即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C正确。
统治者关注老百姓的“岁”,是因为他们知道人民对国家安稳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故A正确。
20.“囧”、“槑”、“Orz”一个个十分生冷的字,通过互联网竟然能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
虽然其在网络上的含义与其原来的含义相差甚远,但因为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同时,网络生僻字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担忧。
下列观点与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D.骐骥长于日行千里,雄鸡长于报晓司晨
【参考答案】AB[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生僻字使用固然方便、形象,但是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这说明我们想问题看事物既要看到其好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方面,即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同时这些字大行其道也和网友的追捧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行事要注意一个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A、B两项即说明事物一旦超出“度”,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故本题选AB。
21.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
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参考答案】ABC[解析]在题干中,金刚石原本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别的物质将有可能成为最硬的物质,这说明,认识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制造新的最硬的物质的目的是广泛应用于现实。
22.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参考答案】ABD[解析]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人民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万众一心,才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故A正确。
“危”与“机”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国民经济好转即验证了这一点,B正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审时度势,这一种做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D正确。
本题答案为ABD。
23.如果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可能造成蒜贱伤农。
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
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再因地制宜,适时搞好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稳妥发展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
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参考答案】AC[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在本题中,蒜价猛涨和一些农民一窝蜂种植大蒜互为因果,一窝蜂种植大蒜和蒜贱伤农互为因果。
由于预见了蒜贱伤农的后果,农民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不仅体现了因果关系辩证法在现实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24.“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2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A.现象与本质B.原因与结果
C.必然性与偶然性D.可能性与现实性
【参考答案】ABCD[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
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此外唯物辩证法还有其他范畴:
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等。
本题选ABCD。
二、综合题
26.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因此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7.“零资源经济”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说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C.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事物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AD[解析]浙江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却能够发展与稀缺资源相关的经济领域,这在于浙江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
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浙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盲目发展经济。
故选AD。
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能够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项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坚持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会有成效。
28.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政府制定政策与浙江发展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互为因果关系
D.政府的开明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BD[解析]政府制定了一些开明政策,这些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起到了作用,这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些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故BD对。
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制定政策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故A项说法不一定正确。
C项,政府制定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29.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
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
“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
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
他认为:
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
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