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612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

题目是编者加的。

B.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他将一生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C.《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练,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D.纪昀的《河中石兽》读来饶有趣味,又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

竟然没有找到。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0.请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但知其一。

11.2019江苏常州清潭中学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几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

(选自《北人食菱》)

[注]①仕:

做官。

②坐:

犯罪,这里指犯错。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阅十余岁(      )

(2)盖石性坚重(      )

(3)席上啖菱(      )

(4)或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

(3)联系甲文,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

(4)两则短文都是寓理于事,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甲文:

乙文:

12.(2019福建三明宁化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选自《河中石兽》

[乙]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于是乃息。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罝(jū):

泛指捕鸟兽的网。

②鲍鱼:

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竟不可得 竟:

      

(2)如是再啮 啮:

(3)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去:

(4)问其故 故: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B.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C.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D.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乙文中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2)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分)

13.(2019湖北荆门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

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

驳倒。

③易置:

撤换。

④纵奇兵:

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截断

展开余下试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棹数小舟  棹:

划(船)

B.不亦颠乎  颠:

颠倒,错乱

C.渐激渐深  激:

猛烈

D.转转不已  已:

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1.答案D D项的“之”是助词,其他三项的“之”都是代词。

2.答案D杮fè

i,湮yān。

3.答案A A.指示代词,这、这样。

B.介词,被;

动词,成为。

C.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D.介词,在;

介词,从。

4.答案D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5.答案D A.河干:

河岸。

B.竟:

终了,最后。

C.设帐:

设馆教书。

6.答案C 暴涨:

动词活用作名词,大水。

7.答案C 《阅微草堂笔记》是文言小说,不是散文。

8.答案D 该句的正确翻译为:

最后没能找到。

9.答案B 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10.答案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3)只 但是

解析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区分。

11.

(1)、答案 

(1)经过,经历 

(2)大概因为 (3)吃 (4)有人

解析 一定要在语境中解词。

注意“盖”在句中是连词,说明原因,并带有测度的意味,可以解释为“大概因为”;

“或”是古今异义词,此处解释为“有人”。

(2)答案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解析 注意“究”“暴涨”“坐”“强”的正确翻译

(3)答案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漂浮);

“其二”是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上游方向移动。

解析 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试题要求作答。

“其一”

要从讲学家的话中分析,“其二”要从老河兵的话中分析。

(4)答案 甲文:

实践出真知。

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它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

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解析 读懂文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简要表达自己受到的启示。

[参考译文]

[乙]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

有人对他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想要清热解毒。

”那人问: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2.

(1)答案 

(1)终了,最后 

(2)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3)离开 (4)原因,缘故

解析 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并结合语境解词

(2)答案A 这句话的意思是:

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

据此断句即可。

(3)答案 

(1)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这是我(放)的咸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解析 

(1)如:

依照,按照。

(2)“何神之有”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有何神”。

(4)答案 

(1)讲学家笑找石兽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

顺水而下去寻找 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2)任何事情都不要主观臆断,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判断。

解析 

(1)甲文中讲学家“闻之笑”的原因从“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中概括。

乙文中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就是其前一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2)甲文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践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乙文中本主以网中鲍鱼为神,更是主观臆断的结果。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乙]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獐子,捕获了一头獐却不知道。

一个过路的人偷走了獐,尚念此举不仁义,就把带着的一条咸鱼放在网里离开了。

设网的人来了,(看见)网中放着一条咸鱼,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

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

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此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

这人说:

“这是我(放)的咸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13。

(1)答案A 竟:

终了,最后

(2)答案C 以:

动词,以为,认为。

(3)答案C 以:

(4)答案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 

(1)重点词语:

是非。

这是两个词,“是”是“这”的意思,“非”是“不是”的意思。

(2)重点词语:

“使”是“假使”的意思;

“将”是“担任将军”的意思。

[乙]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认为他说得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

“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事情,但是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军官。

秦国大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失败逃走,却截断了赵国军队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军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

四十多天后,军中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搏杀,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士兵投降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14.

(1)答案C 激:

冲刷。

(2)答案A A.介词,在。

B.就是;

竟然。

C.结构助词,的;

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

D.代词,他的;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答案B 尔辈:

你们这些人。

究:

研究,探求。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

这不是。

岂:

怎么,哪里。

为:

被。

去:

离开。

(4)答案D 应该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