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560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07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三者都是

第5题:

杜威是()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A.学科中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社会改造主义

D.存在主义

第6题:

诸如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实际上是指学生的()

A.智力因素

B.理性因素

C.非智力因素

D.感知因素

第7题:

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MasteryLearning)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

“掌握学习”又称“为掌握而学习”“完全习得的学习”,它是一种旨在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体系,以“人人都能学习”的信念为基础,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并辅之以额外学习时间。

第8题:

学生A偷了学生B的钱,老师问:

“你知道不知道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

”学生A:

“知道。

”老师:

“那你知不知道B丢了钱会很难过?

”“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拿?

”“我不想这么做的,只是我真的很需要钱。

”对于这个案例,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A毫无道德认知

B.学生A有道德认知,但无道德情感

C.学生A有道德认知、情感,但缺乏道德意志

D.学生A做出违背道德的事,关键在于缺乏道德认知

第9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劳动的()

A.创造性

B.教育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D

十年与百年都是表示时间长度的数量词,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指代。

虽然教师的工作也具有持续性,但是持续性是从教师工作特点这个角度考虑的,而长期性则是依据学生成长过程的渐进性得来的,二者有所不同。

第10题: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

第11题:

提出“教学与发展”思想的是()

A.赫尔巴特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第12题: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主要有三种学说,即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此题目中的很多信息透露了题目的答案,诸如“天性”“不是获得”“本能”“不可避免”等词语都意味着此观点属于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第13题:

下列属于教育的隐性功能的是()

A.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

B.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

C.传承文化,促进文化延续发展的功能

D.提高国民科技运用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功能

第14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A.国家教育

B.民主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人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故制度化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

第15题:

中共()报告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第16题: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斯腾伯格

D.霍尔

第17题: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中的教育目的。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18题: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第19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初等教育

第20题:

“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一观点反映的课程理论是()

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B.经验主义课程论

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这一论点正是来自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杜威。

第21题:

以下几项中,课程理论与其代表人物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造主义课程论——泰勒

B.存在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C.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杜威

D.学科中心课程论——布鲁纳

第22题:

以倡导暗示教学模式而闻名于教育界的学者是()

A.谢夫特

B.洛扎诺夫

C.布卢姆

D.罗杰斯

第23题: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第24题:

体谅模式创立者围绕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人际与社会交往问题,编制了一套《生命线丛书》情境教材,发展青少年人际技能,它包含三部分()

A.敏感性、证明规则、你怎么办

B.敏感性、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

C.敏感性、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D.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第一部分:

《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

第二部分:

《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

》《你认为我是谁?

》;

第三部分:

《你会怎么办?

》含《生日》《幽闭》《悲剧》等。

第25题:

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在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第26题:

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是由阿普尔提出,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第27题:

以下哪一个不是未来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

A.研究问题的领域日益集中

B.研究范式日益多样化

C.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D.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第28题: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第29题:

全民教育思想的产生以()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标志。

A.1960

B.1970

C.1980

D.1990

第30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是把()相隔离了。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31题:

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社会等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错误。

学制确立的依据有: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需要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

学制的制定,不仅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人的成长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关系到人的身心成长的教育活动在规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确定教育的层次结构时,不可避免地要以人的身心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为依据。

详细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确立的依据有四个方面: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

第32题: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

教学是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手段。

任何教学都同时在完成对人的培养的任务。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关于教学的教育性问题,赫尔巴特主张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他说: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33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不论我们的教育观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不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原因有:

第一,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

第二,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有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师的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第三,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对他们进行帮助与引导是必要的。

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地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但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

“教师中心论”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教育活动变得被动而僵化;

“学生中心论”淡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优势的发挥。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简答题

第34题:

简述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这一一学科有以下特点: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提示教育规律,所以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

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要阐明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2)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虽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更应该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总结出教育规律。

(3)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阶段,由于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实际不同,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教育学,即教育学具有历史差异性。

第35题:

简述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因此具有一种过渡性质。

其基本特征是:

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使当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交通、通讯、商业、教育、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蓝领阶层正在消失。

高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柱性产业,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也面临着紧迫的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问题。

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比重中迅速上升。

新知识、新技术和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会成为困扰21世纪人类的主要矛盾。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

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教育的教学时空也将得到根本改变;

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市场化”的概念会激发学校不断地进行变革,以提供优质和简便的教育服务;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都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式。

第二,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将不仅帮助青少年一代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而且还将启发他们去反思社会变革和筹划新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变革,也包括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单纯的适应走向社会变革的中心。

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首先要考虑的社会问题。

第36题:

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1)人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在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内脏和神经、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2)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的发展;

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3)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

同样,心理发展也总是影响和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第37题:

简述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强调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以之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据。

外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不是来自教育本身,而是来自教育活动之外的某种需要。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主张教育要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作准备的学说,强调未来生活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

教育适应生活说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当前生活的兴趣、目的与需要的学说,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传统的劳动分工方式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38题:

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哪些决定?

(1)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加强基础教育发展,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第39题:

简述课程目标的定义、确立的依据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

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2)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

(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大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大于培养目标。

分析论述题必答题

第40题:

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中的德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打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

“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1)德育的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它受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的指导,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说服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2)材料中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利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常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理解、沟通,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而不是教师单方面说教。

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它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品德认识、品德判断和品德评价的能力,从而增强其主动培养良好品德、矫正不良行为的自觉性。

说服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

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教育要注意的有: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空洞冗长、唠唠叨叨。

②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使他去实践。

③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

(3)陶行知在教育学生王友的过程中,以奖励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思考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变化。

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教师以奖励的方式,却得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教育效果。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有:

说服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要将材料和理论进行结合。

第41题:

试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发展的阶段,新技术革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正在使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和概念逐渐转变成现实,使现代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使现代教育更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变化正在发展成为一些重要的大趋势。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正在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最深刻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正在逐步深化,到21世纪将可能把现代教育推进到义一个新的阶段。

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运动,其方向和实质正在逐渐明朗,大致说来就是为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而努力。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

面向21世纪;

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面向21世纪,人类将面临种种更加严峻的挑战,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多的更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日益丰富成熟,教育正日益加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将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当前,教育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