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951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概率与统计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内容

教学要求

具体目标

一至三年级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不确定现象

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至六年级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可能性

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

(1)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2)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节2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学习目标】

理解统计知识及统计的价值,明确小学统计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握统计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下列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形成个人学习报告。

1.搜集生活中应用数据统计的实例。

至少列举5个实例。

2.下面关于统计的问题,给你什么启示?

(1)某企业有5个股东,100个工人,90—92年间收益情况如下表:

年度

工资总额

股东的总利润

1990年

10万

5万

1991年

12.5万

7.5万

1992年

15万

将表中的数据用图表示出来(如图7—1)

图1(股东画):

两条平行线,表明劳资双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图2(工会领导人画):

以1990年为100%,股东红利增至200%,而工资总额仅为150%所以应加速增长工资(从图像上看,差距越来越大)。

图3(某工人画):

以股东和工人的个人所得计算,收入相差十分悬殊。

(2)某公司有15名职工,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

请分析下面的统计表,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公布的这个数?

职务

经理

副经理

职员

人数/1

1

2

13

月工资/元

5000

2000

800

 

(3)新年联欢会准备买水果,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购买方案。

(4)一家居民小区的食品超市为了更好地安排营业时间和售货员的人数,想了解该小区居民一周到超市购买食品的天数。

①你能替该超市的管理人员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吗?

②该超市的管理人员调查了该小区所有的500户居民,并得到数据:

4,2,0,5,5,1,2,2,3,0,4,6,2,2,1,1,2,2,…

你能设法将上述数据整理得较为清晰吗?

③将上述数据整理成频数和频率表

每周到食品起市的次数

户数

频率

57

11.4%

179

35.8%

145

29.0%

3

42

8.4%

4

29

5.8%

5

25

5.0%

6

17

3.4%

7

1.2%

根据上表,将数据整理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见下图)。

④根据调查结果,每周去超市少于3次的居民户占小区总居民户的百分比是多少?

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⑤如果你是超市的管理人员,根据上述调查,你会作出哪些决策?

与同伴进行交流。

【推荐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p241-257.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p195-199.

3、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等.小学数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p214-239

4、李士錡,张晓霞,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p146-154.

【活动1】

小组讨论:

统计知识的理解。

1.小组交流学习报告,并向全班汇报。

2.教师评价与小结。

【活动2】

教材研究:

平均数

1.阅读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92-94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平均数”有哪几种?

含义各指什么?

求“算术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一些比赛中规定,在所有裁判对某选手给出的评分中,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在对剩下的评分取平均数作为这个选手的最终得分,这是为什么?

(3)平均数与数学期望的区别是什么?

(4)分析“平均数”课时教材的编排特点,并思考平均数的教学要点是什么?

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大组交流,每组限时2分钟,不重复。

3.教师小结。

【活动3】

案例研究:

平均数的教学

1.阅读下面案例,并思考案例问题:

(1)平均数有哪些主要特点及意义?

(2)本节课是如何体现学习平均数的意义的?

(主要提教学和学习问题针对性再强、具体一点,问题不要太粗)

2.大组交流。

3.教师小结。

重点介绍如何培养小学生统计观念。

【案例7—1】“平均数”

(苏教版三年级下p92-94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执教)

【片段一】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平均数,学会求平均数。

师: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

生:

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齐)想!

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

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

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5。

为什么?

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说得有理!

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

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

3个)

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不会!

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

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齐)不同。

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我不同意小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

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

(齐)不公平!

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

(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

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1)

轮到小刚出场了。

(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 

还有别的方法吗?

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

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

3+7+2=12(个),12÷

3=4(个)]

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

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能!

都是4个。

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

不能!

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也不能!

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

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

一般水平)

【点评:

以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比赛为题材,充分利用条形统计图,并创设了“用几来代表各班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困惑中产生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需求,从中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并渗透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求和再平分)和特殊方法(移多补少)。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新的知识。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片段2】在比较中感受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最后,该我出场了。

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

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

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

(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

4个、6个、5个,如图4)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学生通过前面的数据作预测)

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

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5)

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输了。

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大约是4个。

我也觉得是4个。

英雄所见略同呀。

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

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

所以不可能是6个。

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

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

也不可能。

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小一些。

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是不是这样呢?

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

4+6+5+1=16(个),16÷

4=4(个)]

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6、图7、图8,三图并排呈现)

(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最后的平均数——

也不同。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一个数。

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

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

(生:

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很简单。

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

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

还会是1吗?

不会,应该增加4。

真是这样吗?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

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

想不想了解?

想!

以图6为例。

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

(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

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

(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

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

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

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

多生动的比方呀!

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平均数的估计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条形图,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居然是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这样安排,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突出了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属性。

【片段三】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求平均数的价值,锻炼实践能力。

师:

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出示: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

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

可是,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我想,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不懂!

你们懂不懂?

懂)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0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老伯伯,别难过。

平均寿命71岁,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活到71岁。

如果有人只活到六十几岁,那么,你不就可以活到七十几岁了吗?

原来,你是把我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呀!

(生笑)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的劝告。

别的同学又是怎么想的呢?

老伯伯,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

谢谢你的祝福!

不过,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

有没有谁家的爷爷或是老太爷,已经超过71岁的?

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我爷爷已经78岁了。

我爷爷已经85岁了。

我老太爷都已经94岁了。

真有超过71岁的呀!

猜猜看,这一回老伯伯还会再难过吗?

不会了。

学以至用,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张老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自己能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概念,传统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

因此本课例的教学中没有单纯地求平均数的练习,而是将学习平均数放在完整的统计活动中,在描述数据、进行整体水平对比的过程中深化“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实现从统计学的角度学习平均数】

平均数作为数据统计中一个重要概念,重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为什么学习平均数?

平均数这个概念的本质以及性质是什么?

现实生活、工作等方面是怎样运用平均数的?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正是从这三方面,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实现从概念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思考与练习】

阅读以下案例,并回答案例问题:

【案例7-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p128—130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入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开设了一个“少儿书店”,可那儿的生意并不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呢?

生1:

可能是书的价格太贵了。

生2:

可能是店面所处的位置很偏僻。

生3:

可能是店中的书不受同学们的欢迎。

生4:

可能是书籍的品种太少了。

那好,下面我们不妨做一次现场调查,看看我们班同学平时都喜欢看哪些课外书。

[学生汇报,教师择要板书(益智类、名著类、科普类、辅导用书类、漫画类)]

在这几类课外书中,哪一类才是你最喜欢看的?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同学们的爱好各不相同。

要想知道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各有多少,哪类书最受同学们的欢迎,该怎么办?

举手表决,数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

站起来统计。

投票表决

画“正”字

刚才同学们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清楚就必须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这一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