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91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学者最早关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的学者有方光焘、吕叔湘等。

1981年,乔姆斯基专程到中国黑龙江参加汉语学者主办的第一次生成语法学研讨会,标志着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开端。

此后,侯方、宁春岩、徐烈炯、赵世开、司辉、邢欣等成为大陆第一批研究生成语法学的学者。

8.1.2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8.1.2.1“语言”是什么?

“语言”有人工语言和自然语言之分。

作为这两种语言的上位概念,“语言”在生成语法学中被界定为:

句子的(有限的或无限的)集(set),每个句子在长度上是有限的,它由结构成分有限的集构成。

(Chomsky1957:

13)

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具体的语种都是无限的句子集合,是在有限的规则基础上生成的无限多的句子的集合。

其特征是:

1)无限性:

自然语言是个无限集,其中的元素是句子。

最早论及这个特征的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

语言是以有限的手段作无限的运用。

2)离散性:

以有限的符号构成无限的符号序列;

任连续的话语都是可以切分为更小的片段。

3)结构层次性:

线性特征中蕴涵着层次关系。

这一特征是描写主义语言学揭示出来的。

8.1.2.2语法是什么?

“语法是研究具体语言里用以构造句子的原则和加工过程。

”(Chomsky1957:

11)

一种语言的语法是一种装置,它不仅能生成该语言中所有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合格的(well-formed)句子。

具体语言的语法表现为一套有限的规则系统。

这个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句法部分、音系部分和语义部分。

语法和语言的关系:

语法存在于大脑之中,以大脑物质结构及大脑活动为基础,因此语法是第一性的,而具体的语言则是派生性的,是由在语法基础上构成的无限多的具体句子所构成的集合。

语法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在性语言”(internalizedlanguage:

I-language),具体的语言则是一种“外在化语言”(externalizedlanguage:

E-language)。

语法的性质:

有限性、递归性

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人的语法知识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全人类特有的,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另一部分是具体语种所具有的,称为“个别语法”(particulargrammar)。

普遍语法表现为一套有限的原则和数量极少的参数。

8.1.3语言研究的对象、要求或目标

8.1.3.1研究的对象

生成语法学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而不是语言行为(performance)。

研究的出发点是理想的说话认的“语感”,即理想的说话人赖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可以接受的或是否合语法的能力。

理想的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与普遍语法相关的语言能力以及与个别语法相关的能力。

重点在前者。

结构主义学者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系统,功能主义学者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基础,生成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类语言的心理基础。

当代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是跨语言的蕴涵共性问题,而生成语法学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问题。

8.1.3.2研究的要求或目标

1.观察的充分性:

不仅需要要观察那些合法的句子中存在的语法事实,更要关注那些不合法的句子中所能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制约因素。

2.描写的充分性:

对理想的说话人的内在化语言知识进行全面充分的描述。

3.解释的充分性:

不仅要解释个别语法中存在的现象,更要以解释与普遍语法相关的语言现象及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语言哲学问题。

内部解释和外部解释:

在语言学范围内的解释称为内部解释,需要求助于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所进行的解释称为外部解释。

内部解释应当优于并先于外部解释。

8.1.4语言学的学科性质

8.1.4.1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作为经验科学,语言研究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当然,语言学的“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在运用数学知识时也并非需要进行数量计算或数理统计,而是要树立一种类似于数学研究那样的严密的科学观念。

8.1.4.2语言学是自然科学

作为一门经验科学,语言学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

这样的科学研究首先要进行实验,其次要以数学为研究手段。

在方法论上倡导“假设——演绎”(deduction)的研究方法

在哲学观方面,倡导理性主义(rationalism)、心理主义(mentalism)

理性主义认为:

人的知识除了经验成分之外还有先验的基础。

心理(mind)是作为物质的“大脑”(Brain)的一个特性

8.1.4.3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成语法学主要关心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为什么只有人类具有语言能力,而动物没有?

2.为什么儿童在三岁以前就能够完整地习得一种以上的语言?

8.2生成语法学的基本概念

8.2.1“转换”、“生成”含义

8.2.1.1“转换”

“转换”本来是一个控制论的术语,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生成语法学早期借用这个术语,指的是在句子的生成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手段及相应规则的总称。

当然,乔姆斯基的“转换”与Harris的“转换”是有一定联系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变换”来自Harris,只的是一种表层的转换,关注的是句子与句子或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平行”的关系。

而乔姆斯基的“转换”不单是一种平行的变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深层形式到表层形式的生成过程。

是把现代音位学的“位”观念引申到语句结构研究中来的必然结果。

要注意的是“转换”体现的是生成语法学“规则系统”阶段(1957-1980)的特点,而这个阶段提出的各种规则大都带有“个别语法”(particulargrammar)的性质。

而在后来的“普遍语法系统”中,“转换”的地位大为降低,比如在“原则-参数理论”中,原来提出的所有转换规则都被压缩为一条“-移位”。

8.2.1.2“生成”(generation)的基本含义有两层

一、创造性

这是就语言本身的客观属性来说的。

任何一种具体语言都具有很高程度上的“递归”(recursion)特点,[]即“有限的手段的无限运用”。

具体点说,外在化的语言是个无限的句子集合,但内在性语言却表现为一套数量有限的规则,语言的创造性就表现为以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量的合格的句子。

二、明晰性

这是就语法理论而言的。

指的是,一种有效的语法理论必须清晰的理论陈述明确地“预言”某种具体预言中所有“合法”(well-formed)的句子,同时保证不会产生“不合法”(ill-formed)的句子。

而“明确的陈述必须最终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理论”。

[]

8.2.2语言能力、语言官能

8.2.2.1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区别了开来。

就理想的说话人来讲,语言能力,指的是内在于其大脑之中的语言机制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社团中习得的内在性语言知识。

就整个人类来说,语言能力仅仅指为人类所独有的内在于大脑之中的语言机制。

“语言行为”,又译为“语言运用”:

运用所习得的语言知识表达思想、展开交流行为或过程。

8.2.2.2语言官能

人的大脑中存在某一或某些特定的部位,这一或这些特定的部分专门负责掌管个体成员表达思想、交际乃至其他语言功能运作的语言机制。

就如同人脑中掌管视觉、听觉、嗅觉等知觉功能发神经中枢一样,人类大脑中这套语言机制是与生俱来的,并在生理上表现为一种语言神经中枢。

这样的语言神经中枢可以称为“语言官能”(Linguisticfaculty)。

8.2.2.3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二分法的比较

索绪尔的“语言”从外延上看相当于乔姆斯基的“个别语法”,这种“个人语法”乔姆斯基有时也称之为“语言知识”。

乔姆斯基的“语言行为”相当于索绪尔的“言语活动”,与索绪尔的“言语”相距甚远。

索绪尔的“言语”指的仅仅是言语活动中与“语言”相对立的部分。

注意:

语言能力言语能力

语言能力语用能力

8.2.3“形式主义”和“形式化”

8.2.3.1两种形式主义(formulism)

一、注重语言形式的“形式主义”,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针对的主要是“竭力排斥语义”的后结构主义学派的学者。

二、以精确的逻辑界定和严密的逻辑演算的方式揭示语言的本质。

8.2.3.2“形式化”(formulization)具体表现为:

一、研究观念上的“形式化”。

这在方法论上表现为以演绎为主要手段。

二、表述上的形式化,在表述的过程尽可能地使用不同于对象语言的元语言手段。

比如借用数理逻辑符号或专门定义一些符号术语等。

与功能主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个方面。

8.2.4语类

8.2.4.1什么是“语类”?

一个语类就是同有一组语法特征的词语的类。

这里所说的语法特征实质上只的只是形态-句法特征。

语类原则上说是结构成分的“类”。

这在早期的生成语法中比较明显。

比如,在经典理论时期,句子(S)可以改写为NP+VP。

其中的NP可以进而改写为“Det+N”,VP也可以进而改写为V+NP。

这其中的NP、N和VP、V其实就是语类符号,能够用来替换这些非终极符号的词语就是“语类”确定的对象。

比如,能够替换N的词语都属于名词性的单词语类的成员,能够用来替换NP的词语都是以N为核心的词组语类的成员;

如此等等。

与“词类”、“形式类”的区别和联系

生成语法学的“语类”概念与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早期的“形式类”(form-class)概念(Bloomfield,1933)关系极为密切,但跟后期以Harris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的“分布”意义上的“形式类”关系不很直接。

“词类”有两个含义。

一是作为传统教学语法术语的“partsofspeech”,一是作为一般表达式的“word-class”。

“语类”与前者几乎没有多少联系。

后者也只有作为美国早期描写主义语言学框架内“形式类”的一种时,才与生成语法学的“语类”概念相关。

8.2.4.2空语类

有语义内容和句法地位但没有词语表现形式的结构成分类称为“空语类”。

在生成语法体系内讨论的空语类大致有四种类型:

1)NP语迹,2)wh语迹,3)pro,4)PRO。

8.2.4.3功能语类

功能语类与实词语类相对,指的是那些没有词汇意义但具有辅助性结构功能的成分类别。

Ouhalla(1991)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功能语类的特征进行描述:

一、功能语类是个“封闭”语类,成员数量有限;

二、没有语义选择特性:

不能决定其补语应该带有什么样的角色;

三、有语类选择特性:

可以决定自己的补足语由什么样的语类担任;

四、有程度不等的附着特征不能单独充任结构成分

英语中功能语类的范围:

一、CP的核心成分C,比如处于COMP位置上的无词汇意义的that;

二、IP的核心成分I,这里主要指的与一致关系相关的屈折语素;

三、DP的核心成分D,比如冠词a、the以及兼有实词特征的that、this、these、those等;

四、介词是否是功能语类,目前尚无定论。

但可以认为,英语的介词兼有功能语类和实词语类的特点。

8.2.5“结构树”、“支配”和“统制”

8.2.5.1“结构树”与“支配”关系

在生成语法研究中,对句子或短语进行结构分析,最通行的方式是所谓的“结构树”分析。

比如:

(1)a.thetallmankickedtheball

b.[[the[tallman]][kicked[theball]]]

c.

S

NP1VP

DetAPNVNP2

DetN

thetallmankickedtheball

以上(1c)就好像一棵倒置的大树。

其中的S称为“根”(root),“根”下面每个非终端符号出现的位置称为“节”(node),出现在终端符号位置的词语可以称为“叶”(leaf),连接根和节、节和节、节和叶之间的线称为“枝”(branch)。

其中根(S)、节点VP、NP2有两个分枝,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双叉分枝(binary-branching)。

一个节点如有三个分枝则称为三叉分枝(ternary-branching),如(1c)中的NP1就分叉为Det、AP、N三个枝。

在结构树中,一个节点对其所有下位节点构成“支配”(dominate)关系。

比如S节点不仅支配VP节点和第一个NP节点,也支配其不同层次上的其他所有节点。

VP及其下位节点为S所支配,但VP只能支配自己的下位节点。

在有支配关系的两个节点中,若没有其他节点出现,这样的支配关系称为“直接支配”(immediatelydominate)关系。

在直接支配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节点称为母节点。

同属一个母节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成为姐妹节点。

直属于S的NP节点或受S直接支配的NP节点是句子的主语,直属于VP的NP节点或受VP直接支配的NP节点是句子的宾语。

支配是一种由上到下的纵向关系。

8.2.5.2“统制”

“统制”(command)也是生成语法学常用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支配关系的基础上的:

X统制Y,当且仅当:

1)X、Y互不支配,

2)支配X的词组也支配Y。

用通俗点的话来说,所谓的“统制”关系是指:

在一个词组内,受该词组支配的各个节点之间若不存在支配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统制关系。

比如,在(1c),S装配所有的节点,因此也就不统制任何节点或受任何节点的统制。

NP1不支配VP及其下位节点,因此它可以统制VP节点及其支配的所有节点。

同样,VP不支配NP1及其支配的所有下位节点,因此可以统制NP1及其支配的所有下位节点。

在NP1中,它直接支配三个节点Det、AP、N相互统制;

在VP中,它直接支配的V节点统制NP2及其支配的所有节点(Det、N),同时V也受NP2的统制。

V不能统制NP1及其支配的所有下位节点,因为支配V的词组VP并不支配NP1及其支配的所有下位节点。

成分统制(C-Command)和最大投射统制(M-Command)

成分统制如上所述,现在说说最大投射统制。

a.C-command:

Ac-commandsBiffAdoesnotdominateBandeverycategorydominatingAdominatesB。

b.M-command:

Am-commandsBifAdoesnotdominateBandsomeprojectionofAdominatesB。

最大投射统制其实说的就是核心不仅统制其姐妹节点及其下位节点,而且统制其指示语位置上的成分。

比如,C、I、T、V、N等都最大统制其指示语。

为什么要有最大统制?

原因也很简单:

为了给指示语位置上的论元指派格。

因为格的指派需要满足统制关系条件,详细情况我们后面再谈。

8.3古典理论阶段——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8.3.1古典理论的特点

从《句法结构》发表到1965年《句法理论若干理论问题》出版为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一、专注于理论构建,重点阐述语言的生成性

二、引入Harris“转换”观念,提升了这一操作手段的理论地位,细化了一系列转换规则。

三、对语义关注不多

8.3.2古典理论的规则系统

古典理论除了在一些大的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外,也提出了一套现在看来较为粗略的规则系统:

一、短语结构规则(合并collapsing、递归recursive、推导式derivation)

二、转换规则(移位movement、删除deletion,插入insertion、改变特征featurechanging、拷贝copying)

(一)强制性转换和选择性转换

(二)单一转换和综合转换(嵌套和连接)

(三)规则的运用

每一条转换规则的使用都要经过结构分析和结构变化两个步骤。

在由与主动句对应的核心句生成英语被动句的过程中,转换规则的运用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themanpasthittheball

结构分析:

NP-Aux-V-NP

X1-X2-X3-X4

结构变化:

X4-X2+be+en+X3-by+X1

Theball-past+be+en-hit-by+theman

这一阶段的转换操作不仅可以重新安排终端语符列的次序,还可以增加或删除一些语素或非语言符号。

三、语素音位规则

至于一、三的具体内容参见教材,此处从略。

8.4标准理论时期

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的)标准理论阶段(1965-1970)、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1971-1976)和修正的扩展理论阶段(1977-1980)。

8.4.1(初期的)标准理论阶段

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若干理论问题》(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提出了标准理论,使生成语法学从专注于理论构建的“第一模式时期”过度到了以语义问题为焦点的“标准理论”(StandardTheory,ST)时期。

在这期间发表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笛卡儿语言学》(1966),《语言与心智》(1968)。

初期的标准理论对古典理论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正:

一、接受了“Katz-Postal假说”,[]把语义纳入到了TG理论体系之中。

这样,TG的标准理论就由三个部分构成:

句法部分、语义部分、语音部分。

其中句法部分由原来的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改造扩充而来,包括两个部分:

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

基础部分由语类规则和词库两个部分组成。

二、放弃了古典理论中源于Harris的“核心句”观念,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操作性概念。

其中“深层机构”由基础部分生成并负责语义解释,即直接输入到语义部分通过语义规则得到句子的语义表达;

转换规则把“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在输入到语音部分之后通过语音规则得到句子的语音表达。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古典时期,乔姆斯基的“核心句”与Harris的“核心句”也是有差别的。

哈氏的核心句与非核心句之间都是真正的句子,核心句和非核心句之间可以进行双向转换或变换。

但乔氏的核心句是对哈氏核心句的进一步抽象,是一种不是真正句子的“句子”,同时由“核心句”到非核心句的转换是单向的。

三、开始关注对语法生成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对转换规则施加一些条件限制。

四、在细化原有短语结构规则的同时增加了词库部分,大大地充实了句法运作的基础。

比如将短语结构规则中占核心地位的“改写规则”首先细化为“语境自由规则”和“语境制约规则”,其次是把“语境制约规则”进一步分化为“严格子语类规则”和“选择规则”。

有了这些更为细致的规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诸如“Theboymayfrightensincerity”、“Sinceritymayfrightentheboy”之类不合格句子的生成。

而词库部分的设立为把子语类规则即“选择规则”可能涉及的特征纳入到一个备用的词汇系统之中创造了条件。

基础部分句法部分

语类规则

词库

 

深层结构转化规则表层结构

语义部分语音部分

语义表达语音表达

这里有必要说说“词库”这个新出现的概念。

在古典理论时期,生成语法是没有词库的,所有的句法现象都由短语规则和转换两个部分处理。

这样,由于动词有各种各样的选择特征,所以句子有有各种各样的改写规则。

但是,人们很快认识到,许多改写规则所表达的只是某些词项独有的性质。

由于句法中必须有一个部分来定义哪些动词是及物的,哪些是不及物的,所以它们并不能把句法现象穷尽地表达出来。

从这个角度说,它们是不充分的。

而在另一个方面,大多数改写规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它们数量很大,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使得句法部分变得非常复杂。

总之,它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甚至是有害的。

到了60年代,人们正式把词库和句法进行了分离。

词库负责的是定义每个词项的独特的性质,包括它的音系、句法和语义诸方面的特性。

例如动词“打”带一个宾语补足语,其题元角色是客体等等选择特征都是由词库规定的。

它与其他动词所共有的特征则由句法部分负责解释。

词库和句法之间是通过一条“投射原则”加以联系的,这条原则规定词项的选择性特征必须在句法分析的各个层次上都得到满足。

这个分离有很大的意义,它极大地简化了句法分析,甚至使得短语规则部分失掉了必要性而最终被取消了。

8.4.2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

1972年乔姆斯基发表了《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一文,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扩展的标准理论”(ExtendedStandardTheory,EST)时期。

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就是突破了“转换不改变语义”这一限制,开始把语义解释的部分任务转移到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