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55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第672套Word文件下载.docx

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是助人、安慰、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

个体移情能力受抚养人态度、个体过去经验、个体敏感性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4.精细加工策略(见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答】所谓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通常精细加工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方法。

5.有教无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

本意是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

这有利于促进文化下移,推动百家争鸣。

二、辨析题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答】正确。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之父”,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应帮助社会解决生计问题和失业问题;

同时引导人们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造福于社会。

2.19世纪柏林大学不重视纯学术研究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

【答】错误。

柏林大学的办学宗旨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研究型的大学。

柏林大学提倡纯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

柏林大学注重纯粹的科学,包括哲学和人文科学,反对古典语言学校和古典专科学校,直到20世纪初,柏林大学几乎不开设有关技术或实用科学方面的课程。

此外,柏林大学非常重视哲学的地位,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总学问。

3.师生关系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展示于校园生活各个角落,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其中,师生关系属于学校人际关系建设这一方面,是影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认同并践行校园的核心文化精神,从而构建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1.简述教育目标表述的要求。

【答】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指的是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

用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情境或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和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

使用辅助工具或者不允许使用;

提供信息和提示;

使用工具和特殊设备或者不用;

完成行为的情境。

(4)表现水平或标准: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2.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答】

(1)内容:

1、道德品质: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运动与健康:

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健身的能力,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

感受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2)方法:

1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有机结合。

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自评和教师、同

学、家长等他人的评价相结合。

多主体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改进作用,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并对学生的改进情况进行有效的再评价。

3用等级与写实性文字描述予以表达,辅之以实质实证性材料。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等级评价和描述性的评价方式相结合。

等级评价是遵照常模,利于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而文字描述等评价方式则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不同的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成长的积极性。

4可釆用成长档案袋等多种方法。

综合素质评价还可以釆用成长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法,将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材料(作业、论文、图片等)放入档案袋中,这也是对学生成长的最好见证。

3.简述纪律形成的内在矛盾。

【答】

(1)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

学习纪律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生在正确了解、理解纪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纪律观。

一般来说,学生理解纪律等行为规范要经历四种水平:

具体性理解一知识性理解一认同性理解一内化性理解。

不同的学生对纪律的理解水平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纪律学习时,恰当地解决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就至关重要。

(2)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

学生认识了纪律后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遵守纪律,只有将纪律认识与纪律情感相结合,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因此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就必须消除情感障碍,

消除对纪律的消极态度。

(3)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间的矛盾。

有时纪律与个人动机发生冲突,当个人动机相当强烈时,往往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这种冲突的解决依赖于学生的动机斗争与意志力,此时,引导学生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战胜个人的动机。

(4)遵守纪律与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

学生所学纪律,一般是脱离具体情境的经过抽象的纪律知识,要将这些纪律知识向丰富多彩、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过渡,就会岀现守纪的态度与实际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

解决此类矛盾的措施有:

一是重视纪律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领悟纪律的实质;

二是重视自我纪律评价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纪律的评价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从他人到自己,不断发展。

(5)遵守纪律与不良习惯之间的矛盾。

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是不需要任何意志与外在监督就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

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与守纪之间会产生矛盾,妨碍自觉纪律的形成。

【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革命根据地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革命根据地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坚持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青年教育的需要。

(1)在教育宗旨上:

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培养新人民和新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根据地积极发展生产,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例如,“抗大”的学员除了学习外,还积极参加生产建设,第三期的学员,不到半个月就开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窑洞,解决了全校近两千人的上课和住宿问题,还修出了一条三千米的“抗大公路”。

1939年这一年,“抗大”学员开垦荒地一万七千余亩,生产粮食一百余万斤。

(2)在教育内容上:

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念、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例如,列宁小学的教育内容中非常注重生产劳动教育,在考试方式中,要求摒弃背书、默书的老方法,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与课外社会活动、劳作实习等结合起来。

(3)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上:

注意适应生产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劳动,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解。

(1)原因:

叶澜教授针对传统课堂的弊端,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主张。

她认为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传统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

它忽略了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要求教育者从更

高的层次一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含义: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意味着,一方面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

另一方面要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岀的活力。

(3)措施:

1改变角色观,做到“双边共时性”,形成师生间的心灵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这一双边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就要让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活动中,这些活动在时态上对师生双方来说具有共时性。

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注重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脸部表情,观察学生把老师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理解、能运用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神情。

2教给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灵活结构性”,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结构性”是说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都具有结构特征;

所谓“灵活”是说结构本身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程式,它本身还具有灵活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认知结构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认知结构,就可以依靠“结构”这根拐杖去解决不熟悉领域中的新问题,并且能独立地策划学习活动。

3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动态生成性”,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要想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

力,教师就要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注重课堂上的动态性、生成性。

例如,在人文社科类的课堂上,不预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结合实际,谈谈美育与审美教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1)含义: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2)美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具体来说,美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

1美育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美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美育通过培养人的想象力达到培养人的创造力的目标。

不少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认为美富于创造性,或者说审美最富有想象性。

想象力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

想象力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

19世纪荷兰著名的化学家范特霍夫曾经就研究过想象与科学研究的关系,调研过许多科学家,发现最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

因而,在当下的中小学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美育能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力。

人的心理调控力如何,对自己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极大。

就愿望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平坦的,事业是成功的,但是事实上不可能都这样。

因此,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长远利益与短时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等,都将成为很现实的问题。

影响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心理调控力。

而美育在培养人的心理调控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

这是因为审美是讲求超越的。

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它对物质功利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看待相同的事情。

例如,旅途中遇雾,从功利的角度看,它耽误了行程,心情只能是很糟糕的,但是如若换成审美的眼光,就会把它当作风景来欣赏,这时,人的心情就很愉快了。

换种眼光(审美的眼光)去看问题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调控。

3除此之外,美育能借助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同时,美育能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帮助学生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2020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二)

1.教育目的2.行动研究3.自我效能感4.稷下学宫

1.动物也有教育。

2.陶行知开展“活教育”实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3.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学科的总称。

4.美国进步主义教育。

5.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6.简述孔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7.简述品德培育的方法及其建构。

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建构策略。

2.知识的价值。

3.人们对知识的认识。

4.根据建构主义谈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知识以及在教学时应怎样做。

1.教育目的(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

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

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总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内

容、结构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国家的教育总目的,

是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行动研究(见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联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提高教

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研究真实的学校教育过程与情境,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行动质量与教育行动

效率为目的的研究模式。

它一方面旨在提高教育实践者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与对教育问题的洞察力;

一方面也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策略。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

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3.自我效能感(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直接经验;

(2)

替代性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的唤起。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4.稷下学宫(见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稷下学宫的

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

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其突出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并且在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出色的

教育典范。

(见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真题)

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我们所说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

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其他物种由于没有意识、思想,当然就没有基于意识和思想的社会活

动,当然也就没有教育现象。

至于动物的生存本领,那只是动物的遗传性本能,不属于社会现象,因而

不属于教育活动。

2.陶行知开展'

‘活教育”实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开展的是“生活教育”实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开展了“活教育”

实验,提出“活教育”思想体系。

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还包括隐性课程(如学校的校风、办学理念、师

生人际关系等)及活动性课程(如社会实践、实地考察、户外教育等)。

三、简答题

1.美国进步主义教育。

(见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真题)

【答】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

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

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

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

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

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1)我国教育目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体现的精神实质是: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明了我国教

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2坚持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

方面的发展;

从分层的角度来看,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发展人处

理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发展人与自我关系的能力。

3培养独立个性,培养独立个性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精神和超越精神。

3.简述孔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见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答】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

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釆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

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他认为只有了解学生,才

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

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

(3)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

段。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由学

而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基本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

(4)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

①“由博返约”:

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

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②“叩其两端”:

从事物的正

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

4.简述品德培育的方法及其建构。

(见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真题)

(1)进行有效的说服。

有效的说服是提高道德认知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效地利用正

反论据;

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更多学生模仿。

这是加强道德行为的途径。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

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的约定来制约部分个体学生的不良行为。

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

改变学生的态度。

(4)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和策略的学习,

而且对个体道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进行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

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见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答】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

学民主,有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和主导作用。

(2)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友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3)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共享共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心理关系:

宽容理解。

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能够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

包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1转变观念(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

这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其主要表现在:

a.教师要

有正确的学生观;

b.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

c.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2尊重与理解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a.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

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

b.主动接近学生、研究学生;

c.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d.尊重和

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教师要能做到“移情体验”;

e.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3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师德修养、知

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品质都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见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1)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