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40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部教师职业素养Word格式.docx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青春期的特点及其对中学生生活的影响,学习指导他们安全度过青春期;

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学会创建学习环境,鼓励独立思考,指导他们用多种方式探究学科知识;

理解中学生的人格与文化特点,学会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1.课程目标

目标领域

目标

基本要求

1

1.1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

1.1.1理解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认识积极主动的中学生活对中学生发展的意义。

1.1.2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与选择性。

1.1.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1.2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

1.2.1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发展。

1.2.2了解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

1.2.3了解教师的权利与责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1.3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1.3.1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教师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相信教育充满了创造的乐趣,愿意从事中学教育事业。

1.3.2了解人类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认同素质教育理念,理解并参与教育改革。

1.3.3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与学校教育相关的现象进行专业思考与判断。

2

2.1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1.1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2.1.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2.1.3了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

2.1.4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2.1.5掌握观察、谈话、倾听、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1.6了解我国教育的政策法规,熟悉关于儿童权利的内容以及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途径。

2.2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2.1了解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会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

2.2.2熟悉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会联系并运用中学生生活经验和相关课程资源,设计教育活动,创设促进中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2.2.3了解课堂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学会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与促进学生学习。

2.2.4了解活动课程开发的知识,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

2.2.5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学会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体观念。

2.2.6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处理中学生特别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2.7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2.3具有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

2.3.1了解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重点。

2.3.2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熟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学会理解和分享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

2.3.3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学会利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各种机会积累发展的经验。

3

3.1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1.1观摩中学课堂教学,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

3.1.2深入班级或其他学生组织,了解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

3.1.3深入中学,了解中学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

3.2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2.1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获得对学科教学的真实感受和初步经验。

3.2.2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

3.2.3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

3.3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3.1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和体验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

3.3.3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学分要求

三年制

专科

四年制

本科

1.儿童发展与学习

2.中学教育基础

3.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

4.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儿童发展;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等。

教育哲学;

课程设计与评价;

有效教学;

学校教育发展;

班级管理等。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中学学科教学设计;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

教师语言;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

 

最低必修学分

8

学分

10

6.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

18周

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

12学分+18周

14学分+18周

说明:

(1)1学分相当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18课时,并经考核合格。

(2)学习领域是每个学习者都必修的;

建议模块供教师教育机构或学习者选择或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

每个学习领域或模块的学分数由教师教育机构按相关规定自主确定。

三、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建议

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学历教育课程与非学历教育课程。

学历教育课程方案的制定要以本标准为依据,考虑教师教育机构自身的培养目标、学习者的性质和特点,并参照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

非学历教育课程方案的制定要针对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参照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确保教师持续而有效的专业学习。

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功能指向

主题/模块举例

加深专业理解

当代教育思潮、教师专业伦理、学科教育新进展、儿童研究新进展、学习科学新进展等;

也可以选择哲学、人文、科技等研究领域的一些相关专题。

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教学专题研究、特殊儿童教育、青少年发展问题研究、学校课程领导、校(园)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档案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教学诊断、课堂评价、课堂观察、学业成就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校(园)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等。

提升自身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

第1节教师的心理素质

1、教师的素质结构

(1)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2)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

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3、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2、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1)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

1敏锐的观察力

2准确的记忆力

3丰富的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

5善于分配注意力。

(2)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2)教师应有的情操

(3)教师的责任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

(2)求知欲。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

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1.自我定向适应性:

(1)生活适应;

(2)生理适应;

(3)职业适应;

(4)学习适应

2.社会定向适应性:

(1)社会环境适应;

(2)人际环境适应;

(3)应激情境适应;

(4)职业角色适应

3、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1、含义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

1、职业意识

(1)教师的职业需要

(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

(4)教师的职业气质。

2、职业知识和技能:

(1)教师的知识结构;

(2)教师的技能结构。

3、教育能力:

(1)教学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自我发展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

(1)稳定性;

(2)基础性;

(3)综合性(4)发展性。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

(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

(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

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

①技能型培训②实践型培训③评价型培训④理论型培训⑤研究型培训

(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

(3)入职教育模式

第2节教师的自我意识

1、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1)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2、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

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

具体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

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

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

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

具体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

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

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

1、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等

(2)教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借助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与进度的安排、差生与优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

2、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

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4)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

(5)教学安排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

(6)教学气氛热烈,教师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中

3、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

(1)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

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特别包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

它不但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

(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自我的观察与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压力。

(3)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

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3、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2、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

(1)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

(1)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

(2)功能:

①选择行为;

②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

③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④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

(3)因素:

①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②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③评价与劝说④生理与情绪状态。

2、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铯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2)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结构

(1)一般教育效能感:

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整个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2)个人教育效能感:

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信心和判断,另一方面特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念。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

(3)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1)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

(2)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2、因素:

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3、三、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然影响其教育效能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反过来,教师已有的教育效能感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师自我意识对其教育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教师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

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

(2)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

①交往法②对比法③活动法④反思法。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针对效能来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

①强化法②榜样法③归因训练法④教学策略训练法。

第3节教师的人际关系

一、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

(1)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1、人际关系的结构:

(1)人际认知;

(2)人际情感;

(3)人际行为。

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个性相结合,形成其特有的人际关系倾向。

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

(1)谦让型;

(2)进取型;

(3)分离型。

(2)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

一般说来,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三种形式。

2、尊师爱生: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

3、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

(3)教师间关系

1、教师间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教师顺利工作的保障。

2、教师间关系的现状:

(1)教师间竞争的加剧

(2)教师之间交流的减少

(3)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4)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提高教师人际关系的质量:

(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

(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

(3)互相尊重,心理相容。

(四)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种同行、同事关系。

要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

(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

(3)顾全大局,尊重服从。

(5)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达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

(1)作为一位倾听者;

(2)作为一位沟通者;

(3)作为一位协商者。

二、教师威信及其形成

(1)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

1、教师威信的构成:

教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和人格威信。

2、教师威信的作用:

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2)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1、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2、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3、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

(3)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

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2、主观因素:

(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

(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4)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1)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1、巩固已获得的威信

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

3、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

4、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

(2)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策略

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

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

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

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

5、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威信

6、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

第4节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教师心理问题概述

1、教师心理问题的内涵

教师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

教师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教师心理成长问题;

(2)教师心理障碍问题;

(3)教师心理变态问题。

2、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1)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教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

(2)心理障碍在教师人群中的分布广,小学教师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多于高中教师,城市教师多于乡村教师,其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3)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离,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