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课改总结Word下载.docx
《近期课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期课改总结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了好的课堂管理,就使课堂具有了好的的背景,它是建设有效课堂的前提.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我就留意了课堂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二、探究教育原理,提高把握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有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可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他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和理解教材,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把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砖头朝向他。
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如前所述,凡是和学生已有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凡是能给学生增加新的知识经验的事物,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育学指出,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无意注意或只有有意注意参与。
因为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
反之,只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单一的有意注意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有意注意成了“强制学习、知识灌输”的发源地,也成为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所在。
很多时候,正襟危坐的有意注意成了老师灌输专注的摇篮,成了厌学的代名词,再加上不科学的考试和评价策略,使得学生苦不堪言,“苦”的感觉也就“正常”了。
而教学手段本身而言,有心的教师还关心另外一个视角:
无意注意。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此,我认为,有效课堂的标准应该再加上一条,那就是教师是否具备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的能力。
而有意注意需要老师付出额外的劳动,才能够达到。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对此给出了很好的注解:
“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
“要能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形成确立并保持学生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使情绪高涨之力振奋的主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和广度。
取决于它事先知晓的一系列常识。
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
“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是学生有某些意志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
一节课中,有无思维的拓展、课外知识的延伸、和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具有了这样一种资源意识、阅读意识,一一班、一二班、一三班的很多学生就把许多科普书籍和社会学书籍带到思想品德课堂上,供查找资料之用,一五班同学在小组学习时使用字典已成为习惯。
我在备课中总结出把握学生注意力的几条经验:
1.做好课前预习,收集生活常识;
2.做好课堂指导,关注课内外联系;
3.做好课堂小结,注重总结提升;
4.做好社会作业,体现学以致用。
我常用这样的导语:
带着你的思考,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
学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只是停留在教师主导层面的一些思考,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需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必备的学习的习惯,成为影响一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就以合作学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三、当好合作参与者,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再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合作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合作,合作本身也是一个学生间互相交往与学习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意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一般以4人一组为宜),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
在合作学习中,有利于实现“角色扮演”的形式。
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作更多地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探究的任务中。
合作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合作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展;
其次,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了更多的联系;
再次,讨论可以使学生和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他可以变成某个主题上的“专家”,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我产生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1.独立思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首先,我认为,应该对我们想要的课堂有一个大概的描述,那应该是艺术的导语,丰富的情境创设,冷静的充分的思考,热烈的充满讨论与争论通过求同存异达成一致的小组合作,以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还有回味无穷并为下节课悄悄铺垫的课堂小结。
其次,要形成小组学习的特色,使这一理念最终形成有效成果,则必须注意协调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独立思考是小组充分合作的基础。
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又一个层面的能力的提升,二者不可偏废,没有深刻的充分的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充分的小组合作,更不会有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当然,也不可能有学习能力的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不要执着于表面的课堂的热闹气氛,而要目标清楚地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在需要合作的地方合作,(而不要为合作而合作)课堂这时虽然很静,似乎不符合课堂气氛活跃的标准,但是,学生一旦经过充分思考,地火就是地下奔流……这时,高潮就会如大潮如期而至。
学生妙语连珠,课堂连连出彩,而这种高潮绝对不会混乱,绝对是有序的,深刻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某种冲动、激动、感动。
2.合作学习的具体指导
(1)把握时机:
当学生个人解决有困难,又有迫切解决的愿望时,可以考虑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
(2)选好议题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考虑小组学习的方式。
通过讨论与合作学习,能够实现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延伸议题。
(3)明确方法:
①(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求同异存→结论
②避免两个误区:
7+1=0现象,小组中总有一两个同学思考其它同学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没有争论,没有冲突。
8-1=0现象,小组中总有一两个同学游离于群体之外,使合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也不利于不同观点的充分展示与交流、研讨。
(4)要有分工,人人有事。
小组分工要考虑发言人、组织者、记录者,不能大锅饭图热闹,也不能太过复杂,不好操作,也不便于推行。
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分工,放心、放手但不能放松,而是在过程中随时指导他们。
通过观察,我用手机详细的记录了课堂小组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发现一个亮点,凡是已经能够成功合作学习的小组,在展示时共同的表现就是观点突出,论据充分,思维开阔,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对于个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开拓课程资源,身边小事成就课堂精彩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即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来看待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对已经具有课程意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充分的利用,深入挖掘其意义;
而开发,一方面指赋予非课程资源的资源以课程意义,另一方面则指开发现实中尚不存在的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
其实,比如思想品德课程,其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他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时事热点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以我的思想品德课为例,在04年6月17日上午9:
00,是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的时间,而同一时间,我带领着一五班的同学在认真分析导致马加爵犯罪的原因。
作为社会热点,马加爵事件曾和泼熊事件、中学生杀母事件共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各界人士的激烈评论,众说纷纭。
而在这节课上,这些事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起了学生的特别关注,他们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让前来听课的老师十分振奋,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让学生体验更深切,,思考更深刻,行动更坚决更理智,参与更热情。
课堂突发事件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比如在一一班上关于《交往》一课,主要谈论行为文明对交往效果的影响,很多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这时,李华和张亚敏同学当堂就互相指责了起来。
我就地取材,引导全班同学听他们各自诉说,然后分析导致他们形成敌对情绪的原因,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并因此深化了课题,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课后,李华同学写道:
……现在我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向别人提出缺点,应该委婉点,我想如果那天我用的方法再好点,也不会出现那种情况了。
……这件事我并不觉得是一件坏事,反而成了我成长中的一段特殊历程。
通过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对如何文明交往有了更深刻认识,也是自然后果教育法一个最好的尝试。
最大的收获是,让两个在小学就结下仇怨的两个小姑娘从此和睦共处了。
从此,很多学生经常找我谈他们的心里话,找我帮他们“排忧解难”。
课程资源无时不在,就看有没有留心。
有一次在一二班上《步入青春期的我》一课,这时有外校老师悄悄进来听课。
谈到你认为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的时候,学生一脸的茫然,这时,我看到来听课的女老师,(母亲对于孩子的发育阶段是最了解的),灵机一动,于是我把本来打算自己讲的内容放在一边,而是对同学们说:
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老师中有几位妈妈,我们请他们给我们讲讲好么?
被我热情邀请的老师也毫不含糊,很认真的讲了起来,学生听的很认真,而且掌握的很准确。
学生在这一课,不仅懂得了青春期的常识,更多了一点对妈妈的恩情的体验。
这一刻,对于我,对于听课教师,尤其对于学生,都是一生难忘的记忆。
一节很朴素的课,由此上的真实而精彩。
在后来的测试中,我发现学生这部分的内容印象最深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会对课堂的效果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五、制定复习策略,加强指导促使成果转化
教育是一项事业,既然是事业当然需要献身,然而,从本质上讲,教育更是科学,科学的价值重在求真,既然是科学当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比如在很多时候,会产生类似的困惑,如何把教育的理念变为教育的作为和后果?
为何我的教育没有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注意到了实施理念中的过程与方法,就找到了教育理念变为教育效果的帮手。
比如,我校初一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变教育知识为教会学习,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工具,那么,学习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授之以渔”的新理想就会化为泡影。
《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种工具装有五把刀即五种技能:
读、写、算、观察、表达。
五至七年级的许多学生的知识差和进行无效的努力,其主要原因正是缺乏这五把刀应用的能力。
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专业化进程的加速,学生还应具备的两种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七种技能的过程,也正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对于每一种能力的培养提出最具体的要求,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那样,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学会自己学习、合作与探究,具有终身学习的本领。
如何使考试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教育水平呢?
或者说,高效的课堂如何转化为良好的考试评价呢?
我觉得除了考试的评价改革外,还要注意在复习上下功夫。
下面就初一思品课复习谈谈我的认识。
(一)加强练习
我在黑板上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1.你上课专心听讲了么?
2.你的学习方法如何?
3.你的考试能力如何?
前两个问题的提出,启示学生是否学会了,是否掌握了,而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则告诉我们学生的考试能力或者说成绩如何体现。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考试的方法可能千变万化,而考试这种方式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
因此,学生的考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已经有详尽的表述,因此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重视考试能力。
学生应对考试的困惑或者是成绩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就普遍的问题而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掌握知识以表达知识的严重脱节,以至于“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了。
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加强练习,能力的培养要靠练习,靠实践来培养熟练的对题型的把握和应对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复习、有复习。
老师只给指导意见和方法,不再包办学生,领着学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烫剩饭”了。
比如,我给出的复习课指导思想是:
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多思多练,难易兼顾。
方法上也有:
熟悉题型,改正错题,浏览熟题,思考难题。
另外,应对复习的形式予以关注,把任务下放给小组长,可以大组集体复习,也可小组复习(分为两小组)也可个人学习,有问题再集中,即可以一个提问,大家回答,也可轮流,既可以主攻难题,也可开火车式的通题,每个组因人而异,自己选择,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自己比较合适的方式,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
比如一次考前的复习课,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课前我认真的理清思路,认为复习课必须坚持几个理念。
首先还是要突出思想性,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不能回到老路,不能设计成知识回顾课或者知识背诵课。
其次,复习课不能成为知识的回顾课或者反复课,复习课应在坚持思想性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和提升。
其次,我觉得应该关注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面对全体学生。
再次,应该开发学生这个资源。
相信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最后,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这些理念的支撑下,我以“生命”为题,以话题为形式,设计了既有情感体验与有思想超越,又有小组合作与小组间竞争的复习课。
我定了这样三个话题:
1.我所认识的生命
2.续说文章《由蜜蜂想到的》……
3.《生命的感动》故事演讲(2-3分钟)
以上三个话题要求:
每小组1.2题中任选一题,3题为必选题。
每组每题推选一名同学展示,推选的同学必须是小组交流讨论选出的,必须能代表小组的意见和水平。
准备时间为十分钟。
两位学生开始主持。
第一个环节是每一小组介绍本组的组名和本组的口号,引起小组间竞争,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
(而课代表在后面黑板上统计各组参与、倾听、展示的情况)
学生设计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生命是无限的,
生命又是短暂的,
……
今天,这是一场有关生命的大讨论,
更是一场有关生命的竞赛…
今天到场的有….等组,先请他们先展示一下风采..
学生们自然的进入了情境。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
1.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第一资源。
学生听到和收集到故事非常精彩,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
2.小组活动的具体指导使小组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而小组间的竞争又使小组内的合作和展示更充分。
这样的结果就是碰撞过的知识才会闪光,这是集体的智慧。
3.深化了生命意识,又一次体验了生命的价值。
许多学生在下课后心情依然沉重。
下课前我的一番总结更引起学生的思考:
….刚才那位同学的故事讲的多好啊!
一个生命仅仅在世间存在了32天,还没有来得及体会人生的幸福,没有来得及看一看身边的美好生活,而我们呢?
当我们呢?
当我们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依然活着,依然有机会去领略和体会这山野美景、人情冷暖、雨雪风霜、春夏秋冬,这是多么的幸运啊1我们们应不应该留心这个世界,关心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呢?
我用一句名言做了结尾:
人生就像一趟单程列车,没有往返车票,多过一个小站便多一道风景。
关于人生,老师也有自己的困惑,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人生,探讨人生好么?
“好”,学生齐答。
课在热情而又沉重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带着对人生的更多思考走出了课堂。
六.评课交流反思,帮助教师厘清教学思路
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有效教师。
能否成为有效教师决定着课堂的有效性。
那么有效教师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学科知识、突出的教学能力,必须有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者,必须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和联系,是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
(《有效教师》)因此,如何成为有效教师,就成为构造有效课堂的关键。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真实的感受到评课、交流、写反思对自己成长的促进作用,并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参与者,我们也都是方案的制定者,也更是改革的领导者。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走出去和新乡市区的老师交流、听课,有时一连几天,中午就在公园里休息。
我校初一课改以来,我经常和同事、同仁交流课堂心得,请他们听课、评课,并提出批评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比如,教育局课题组郭玉菊、王焰忠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提出:
不仅要学生说出答案,而且要问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这不正是《高效提问》一书中所说的Q-R-Q模式么?
提问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张玉辉老师在听课以后给我提出:
如再加进些心理训练中关于团队训练的内容特别适合思想品德课的某些章节的辅助教学。
教研室的退休的老教研员郭日瑞、李永昌老师、还有最近来校听课的马老师也帮我们分析课堂教学,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指导意见,都使我在课改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当然,我也常常组织小组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是为同事分析和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分析和对照。
在交流和评课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个人感受颇深。
半年坚持下来,研讨的氛围越来越浓,后来不在一个小组了,还保持着经常在一起探讨的习惯。
我觉得教师提高的另一捷径就是写教学反思。
反思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还是自我梳理思路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再度创作。
不反思不总结,那就和不懂电学的人架设电线一样,是很危险的。
有效教师从来都是主动发展的,那么读书、思考、实践‘写作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主要得益于多年来为此坚持不懈的努力。
多读书,读好书,书籍不仅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指点着我们的人生,更是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教育的理想的画卷,引领着我们的心灵不断从超越走向超越,不断修正着人生的方向。
思考、总结,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觉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展示、自我鞭策,更有象朱永新老师所说的:
“为了写的精彩,只有做的精彩。
”所以,反思不仅记载着我们成长的痕迹,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承载着我们的信心,并一步步地拉近与理想的距离。
下面就摘录我的一篇反思,愿与各位商榷。
记不清这是哪位教育大家的名言了,但此言一出,一针见血,语惊四座,力透纸背!
所以,当我在小组研讨会上不经意间提出来时,仍威力不减,以至于马上成为了讨论的话题。
其实,仔细想来,如果多留心观察,多问个为什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就比如:
好老师是教课教出来的么?
好学生是教出来的么?
就后一个话题,稍作思考就会发现,那些学习很优秀的学生,其共同点就是“很会学习”,“主动学习”,也因此,我认为人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投石问路、拔云见日、旁敲侧击的引导、诱导、指导的结果。
老师更像教练,只教给你探寻的方法,不能越殂代庖。
所以陶行知老先生用一句话作为最经典的概括:
教是为了不教。
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的老师,敢于大胆思考、质疑。
敢于创新,敢于超越,人才能够具备不断前进的动力,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可是,回顾现实,我们在做些什么呢?
我们买备课的每一个环节,是为老师“讲”准备的,还是为学生“会学”准备的?
“会学”和“学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更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和教育的方向。
概而言之,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是为学生“会学”精心设计,还是为老师的才艺表演精心打造?
所以我经常这样劝告自己:
老师,闭上你的臭嘴吧!
尊重学生的前提是:
不要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这让我想起开学初的一节课,这节有关生命意识的课。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展示他们储备的丰富而感人的生命故事,而且,按照常规,本由我做课堂小结的权利也被学生“剥夺”了去,而且干脆爽快地对生命做了非常精辟的概括。
因此,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没有理由再为自己的讲解搜集“华丽的辞藻”,就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相信老师和学生的无限潜力”一样,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开发好“学生”这块资源、如何利用好资源,别总以为自己才是高明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有很多地方虽然考虑到了,可是还不是那么深刻,有很多地方,自己尝试去做了,做的还不是那么到位。
尤其是今天马老师提到的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关注的,看来,课改的道路远非那么简单,还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总结。
课堂效率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
当我们认真思考课程理念、专心解读课改精髓并逐步的和实践接轨的时候,我们惊人的发现:
我们所关注的课堂效率问题竟然有了很大进展。
这使我们认识到,没有理论的指导,任何改革都是言之无闻,行而不远的。
所以,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思想的解放,是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也是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直面社会需要的一次抉择。
因此教师有必要扮演一个发现式探究者的角色,不断反思教育问题,不断总结教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