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题2·
多选题】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情况有( )。
A.产品创新 B.工艺创新
C.市场创新 D.模仿创新
E.组织管理创新 【答案】ABCE
【例题3·
单选题】在研究、发明、开发和创新活动中,产生新的工厂、生产线、新产品、新工艺成果的阶段是( )。
A.基础研究 B.发明 C.开发 D.创新 【答案】D
【例题4·
单选题】
(2008年)新产品的图纸、说明书是在( )阶段产出的可度量成果。
A.基础研究 B.发明 C.开发 D.创新 【答案】C
【例题5·
多选题】
(2008年)技术创新的特点有( )。
A.时间差异性 B.技术性 C.低风险性
D.外部性 E.一体化和国际化 【答案】ADE
二、技术创新类型
(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1.产品创新:
掌握产品创新的含义:
为了给产品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变化。
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
掌握产品创新的类型:
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
由火柴盒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都属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
企业创新一般从产品创新开始的。
2.工艺创新:
掌握工艺创新的含义:
工艺创新,也称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
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3.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关系(熟悉)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产品创新能制造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②工艺创新相对系统,而产品创新相对更独立;
③工艺创新通常伴随着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重大变革,产品创新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
④产品创新主要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工艺创新只在少数情况下向市场提供;
⑤产品创新的成本费用通常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入很快得到价值补偿,工艺创新的成本费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折旧、生产率提高后得到价值补偿;
⑥在产品随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中,二者的作用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不同:
产品创新频率由高到低递减,工艺创新频率呈峰状延伸。
在开发初期,产品创新频率高于工艺创新频率;
当批量化生产后,工艺创新成为主导,并依靠工艺创新局部改进产品,从而推动同一类型下产品的多样化、专用化。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交互性。
(2005年)由收音机发展到组合音响的技术创新属于( )。
C.渐进性技术创新 D.根本性技术创新 【答案】A
(2004年)由包装箱发展为集装箱属于( )。
A.工艺创新 B.产品创新
C.渐进性技术创新 D.根本性技术创新 【答案】B
(2008年)下列关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工艺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
B.产品创新相对系统,工艺创新更为独立
C.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互依赖和交互
D.产品创新成本费用与工艺创新成本费用主要补偿途径是一样的 【答案】C
(2007年)在产品随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频率的变化规律是( )
A.产品创新频率由低到高递增,工艺创新频率呈谷状延伸
B.产品创新频率由高到低递减,工艺创新频率呈峰状延伸
C.产品创新频率呈峰状延伸,工艺创新频率由高到低递减
D.产品创新频率呈谷状延伸,工艺创新频率由低到高递增
【答案】B
(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熟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含义。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创新,其本质属性是原创性和第一性。
2.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它与原始创新的区别是,集成创新所应用到的所有单项技术都不是原创的,都是已经存在的,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对这些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
其核心概念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
它与集成创新的相同点,都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为基础。
不同点在于,集成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全新产品,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是产品价值链某个或者某些重要环节的重大创新。
4.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系(熟悉)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原始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别人的原始创新成果,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借势成长。
三者不可偏废。
但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资金投入、创新周期、创新风险以及对技术能力和技术积累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多选题】按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 )
A.产品创新 B.工艺创新 C.原始创新 D.集成创新
E.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案】AB
(2008年)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主要是( )。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技术引进 D.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案】A
多选题】原始创新的本质属性是( )
A.原创性 B.集成性 C.先进性 D.第一性
E.消化吸收性 【答案】AD
( )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A.产品创新 B.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C.原始创新 D.集成创新 【答案】C
单选题】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是( )
A.产品创新 B.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C.原始创新 D.集成创新 【答案】B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六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或程序)。
表6-2 六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的时期
创新过程模型(或程序)
创新过程模型
时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技术推动
需求拉动
交互作用
一体化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5IN)
国家创新系统
1950~1960
1960—1970
1970~l980
1980~l990
1990~2000
21世纪
(一)技术推动
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熟悉)
该模型的基本观点:
研究开发(R&
D)是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因而这种观点被称作创新的技术推动或发现推动模型。
该模型是第一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二)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熟悉)
该模型表明:
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
该模型属于第二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三)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熟悉)
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对重要性在产业及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显著的不同。
该模型属于第三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模式是最常见的。
(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熟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标志着观念的转变,即从将创新过程看作主要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开发活动过程,到将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市场营销、R&
D、原型开发、制造等因素的并行过程的转变。
这一模式所强调的是,创新模型内各要素应该具有平行且整合发展的特性。
(五)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熟悉)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是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理想化发展。
该模型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
5IN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代表了创新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过程,更多地使用专家系统来辅助开发工作,仿真模型技术部分替代了实物原型。
5IN不仅将创新看成是交叉职能联结过程,还把它看作是多机构网络过程。
5IN已经具有国家创新系统的雏形了,其强调企业需要注意内、外在环境的变化,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
但是仍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在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境——“国家”。
【例题·
(2006年)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集成网络模型最显著的特征有( )。
A.强调企业内部的创新构思、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等紧密配合
B.强调合作企业之间密切的战略联系
C.重视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
D.重视技术推动和需求推动在产品生产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
E.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模型 【答案】BCE
(六)国家创新体系
掌握国家创新体系的含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公共机构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
该网络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最早由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于1982年提出。
掌握我国国家创新的六个系统和四个基础平台。
六个系统是: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
(2)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3)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
(4)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
(5)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6)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个基础是:
(1)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交互与军民共享平台基础;
(2)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3)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基础;
(4)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基础。
多选题】国际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有( )。
A.一体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B.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C.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 D.动态联盟模型
E.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答案】ABCE
单选题】在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模型中,作为R&
D构思的来源,并在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
A.技术创新信息 B.市场竞争
C.企业家的理念 D.市场需求 【答案】D
【例题3·
单选题】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的研发组织一般为( )。
A.企业研究实验室 B.业务单元
C.研发项目 D.企业联盟 【答案】C
【例题4·
(2005年)下图是( )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A.技术推动 B.需求拉动
C.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 D.一体化 【答案】D
单选题】第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是( )。
A.技术推动创新过程模型 B.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
C.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
D.国家创新系统 【答案】C
【例题6·
(2007年)在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
A.中介机构 B.政府 C.科研机构 D.企业 【答案】D
【例题7·
多选题】我国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基础平台包括( )。
A.共享平台基础 B.人才基础 C.政策法规基础 D.科技信息基础 E.文化基础 【答案】ABCE
第二节 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动
美国管理学家琼·
伍德沃德认为,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模式,决定组织结构有效性的因素是生产系统的技术复杂性程度。
(一)技术创新与直线制(简单技术——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最简单的组织形式。
了解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
缺点:
缺乏横向联系、权力过分集中、变化反应慢,不利于产品创新。
掌握直线制组织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二)技术创新与事业部制组织(复杂技术——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也称为M型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多分部或事业部的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是欧美、日本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了解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利于回避风险;
利于内部控制;
利于内部竞争;
利于专业管理。
管理人员多;
内部合作沟通差;
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掌握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这种组织结构更适宜于产品创新而不适宜工艺创新。
(三)技术创新与矩阵组织结构(高新技术——矩阵结构)
矩阵组织又称为规划—目标结构组织。
它是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形式,最先起源于美国的航天工业部门。
矩阵组织的高级形态是全球性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
矩阵组织也可以称之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
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组织结构特征的同时实现。
了解矩阵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密切配合;
反应灵敏;
节约资源;
高效工作。
双重性领导;
素质要求高;
组织不稳定。
一旦管理不善,组织效率将会大大下降。
掌握矩阵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矩阵式组织结构既有利于产品创新,也适宜开展工艺创新。
必须掌握181页表格的内容。
表6-4 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动关系
组织类型
技术状况
组织优点
组织缺点
适应企业类型
适应的技术创新
直线制
简单技术
1.命令统一
2.职责明确
3.组织稳定
1.缺乏横向联系
2.权力过分集中
3.变化反应慢
小型企业
简单环境
工艺创新
事业部制
复杂技术
1.利于回避风险
2.利于内部控制
3.利于内部竞争
4.利于专业管理
1.管理人员多
2.内部合作沟通差
3.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大中型、特大型企业
产品创新
矩阵结构
高新技术
1.密切配合
2.反应灵敏
3.节约资源
4.高效工作
1.双重性领导
2.素质要求高
3.组织不稳定
协作性组织
复杂性组织
单选题】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
A.命令统一,职责明确,组织稳定
B.有利于回避风险、内部控制和专业管理
C.密切配合、反应灵敏、节约资源和高效工作
D.创新过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答案】B
单选题】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缺点之一是( )。
A.缺乏横向联系 B.内部合作沟通差
C.双重性领导 D.权力过分集中 【答案】C
(2008年)适宜于产品创新而不适宜于工艺创新的组织结构是( )。
A.直线制组织结构 B.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C.矩阵制组织结构 D.规划—目标结构组织 【答案】B
单选题】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 )
A.直线制 B.事业部制
C.矩阵结构 D.职能制 【答案】C
二、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有:
内企业家、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企业技术中心等。
(一)内企业家
内企业家最早由美国学者吉福德·
平肖第三提出。
内企业家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条件。
掌握内企业家的特点。
由于这些员工的创新行为颇具企业家的特征,但是创新的风险和收益均在所在企业内,因此称这些从事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由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称为内企业。
熟悉内企业家与企业家的区别。
其根本的不同在于,内企业家的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
如果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足,实力雄厚,企业内部又有较多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2007年)在技术创新中,内企业家区别于企业家的根本之处是( )
A.内企业家可自主决策
B.内企业家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受多因素制约
C.内企业家不需征得所在企业的认同和许可
D.内企业家可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机会 【答案】B
(二)技术创新小组
所谓技术创新小组,是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
掌握技术创新小组的特点:
①创新小组是针对复杂的技术创新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或较简单小型的技术项目而成立的,组成人员少,但工作效率却很高;
②一般情况下,创新小组可由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原部门工作,完成创新任务之后就随之解散。
③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小组成员随着技术项目的需要增加或减少;
④创新小组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任务,企业高层主管对创新小组充分授权,完全由创新小组成员自主决定工作方式;
⑤创新小组成员既要接受原部门的领导,又要接受技术创新小组领导的管理,其组织形式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矩阵式结构;
⑥技术创新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工作中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多为扁平型。
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自由联合体,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一种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之一。
(2004年)技术创新小组的显著特征是( )。
A.一般不具备创新职能 B.组成人员少,但工作效率却很高
C.成员由专业人员组成 D.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E.管理松散 【答案】BCD
多选题】技术创新小组的主要特点有( )。
A.技术创新小组组成人员少,工作效率高
B.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长期性组织
C.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组织
D.技术创新小组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矩阵式结构
E.技术创新小组多为扁平型 【答案】ACDE
(三)新事业发展部
掌握新事业发展部的内涵:
新事业发展部是大企业为了开创全新事业而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是独立于现有企业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
新事业发展部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只接受企业最高主管的领导。
这类组织是一种固定性组织,多数由若干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是企业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也称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科技中心,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科技开发组织,在本企业(行业)的科技开发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牵头作用,具有权威性,处于核心和中心地位。
了解企业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
三、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主要包括:
产学研联盟、企业—政府模式、企业联盟。
(一)“产”、“学”、“研”联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
D投入严重不足。
而大学、科研机构却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科研设备。
因此,实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盟,必然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
掌握产学研的主要模式:
1.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在实践中有两类组织形式:
一是工程承包型;
二是技术生产“联合体”。
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比较适合中小企业。
2.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
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学研单位重组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法人单位。
(2007年)技术创新中产学研联盟的主要模式有( )
A.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B.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
C.企业与企业进行联盟
D.政府投资、企业组织人才,进行技术开发,将研发出的先进技术转卖给企业
E.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
【答案】ABE
(二)企业—政府模式(熟悉)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协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或自己成为附属主体。
(三)企业联盟
企业联盟是企业—企业模式的主要形式。
企业联盟也称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